如何看待fitting以 及 如何確定合適的坐墊高度

優質好文| 2016-04-25| 檢舉

對於每一個資深或者即將成為資深車友的公路自行車愛好者,fitting絕對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每個人都會在漫長的公路車騎行過程中碰到各種各樣的疼痛、麻木、僵硬,在無數次google、百度、各大論壇發帖或者看帖尋求答案無果之後,會產生一個「我一定要去作一次fitting」的想法。

一部分人作了fitting,心愿得到了滿足,但我相信作過fitting的人肯定還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這些問題到底怎樣解決,如何破解fitting的迷思,下面是我的一點看法。

一、「孩子,正確的坐墊位置是一切的開始」

你也許在很多地方看到這句話,你不能對它再認同更多了,你也聽說過過高或過低的坐墊位置會導致膝蓋問題、肌肉不平衡、輸出水平低。基本上,很多人都陷入了坐墊位置的迷思,無法破解,只能作fitting求破解。

我的意見:一個正規的(但不一定非常貴的)fitting是應該的,fitter會用專業工具測量你的跨高,大腿和小腿的長度,測量你踩踏時膝蓋彎曲的角度,最終給出你的坐墊高度(distance from bottom bracket to the saddle五通到坐墊距離)和setback(坐墊鼻頭垂線和五通中心垂線的距離)。這兩個數據非常關鍵,它是你今後對公路車進行調整的基準,但是,這兩個值並非一成不變,請不要以毫米為精確度讓自己的新車或新坐墊符合這兩個數值,理由如下:

每個人都有自己騎公路車的方式,有些人從來不超過30公里每小時,有些人從來不能忍受35公里每小時以下的速度,有些人騎上車以後就像電扇一樣轉動他們的雙腿,另外一些人則像是在爬很陡的樓梯(踏頻很慢)。不同的騎車方式對坐墊位置的影響很大,下面詳細描述:

A.你騎得越快,踩踏板的力度越大時,你的坐墊應該越高(坐杆拔出更多),setback值更小(坐墊往前推)。

B.你騎得越慢,或者騎得很快但是踏頻也很高導致你平均踩踏力量並不高時,你的坐墊應該更加靠後,並且加大setback值。

當曲柄在9點位置時,膝蓋窩是否應該與踏板的中心位置在一條鉛垂線上並不應該成為你考慮的重點(很多人有這個強迫症),你的身體的整體平衡更加重要。我相信在你fitting的時候你會努力的轉動踏板,你的fitter按照競賽標準給你設定的坐墊高度和setback值會讓你感覺非常舒服,但當你重新回到公路上,在你速度沒那麼快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雙手承擔了過多的體重,導致手掌、胳膊和肩膀的酸痛與麻木,這是因為你的腳在踩踏時不能提供足夠的支撐身體的力量,這部分重量只能由手來承擔。

所以當你準備一次長途騎行,或是一次很長的LSD基礎訓練,或是你準備和你的小夥伴一起郊遊時,請調整你的坐墊位置,當你按照正常節奏和速度踩踏時,你的雙手應該能輕鬆的抓住手變而不是因為酸痛而握住把橫。當然,所有的調整都應該以你的fitting結果為基礎而不能偏離太多,調整的幅度需要騎車的人自己去不斷嘗試。

二、「低於10cm把立的話,說明你選錯車架了」

對於把立長度執著追求的強迫症幾乎和上面提到的另外幾種情況一樣廣泛,尤其是一些身高不高的人,為了一個能給自己配一個11cm以上的把立,拚命的四處尋找世界上最小的車架,當然我曾經也是這樣的人。經過幾年的騎行,我發現,當一個人身高不高的時候,選擇小車架+長把立會導致很多問題。

小車架真的小嗎?

當閃電和崔克來到中國後,他們發現如果年底想發個更大的紅包的話,他們就必須給中國人製造出一些更小的車架。崔克在2007年之前為他們最小號的公路車配備了650c尺寸的輪組,可惜他們2007年之前在中國的銷量有限而美國矮子太少導致650c生產線被最終關閉。配備了700c輪組的小車架不僅壓縮度高,外形醜陋,而且他們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小車架坐管角度都很陡,一些無節操的廠家的公路車架坐管角度甚至已經接近標準的鐵三車架,這樣做的結果是geometry列表的effective top tube(等效水平上管長度)一欄有很漂亮的數據,但是由於你fitting出的setback值是固定的,為了取得正確的踩踏角度,你只能將坐墊向後挪動更多,然後你發現你無法按照原計劃摸到你的手變。。。。。。如果你強行使用直頭坐杆或者把坐墊位置調到前面,你的踩踏角度和身體重心都會嚴重的前傾,你的騎行即將變成一場噩夢。。。。。。

2.為了更小的車架,部分廠家採取了降低頭管角度並增加fork rake值的方法。換句話說,因為小車架在小到極限的情況下,頭管下方已經塞不下前輪(前輪會碰到車架下面的斜管),只能用這種方式讓前輪放的更靠前面。這種情況在計時車架和鐵三車架中尤為明顯,部分廠家在公路車架上也在做這種文章。這樣做有什麼問題嗎?頭管角度對操控性的影響是很明顯的,頭管角度過小的車架,搖起車來會感覺怪怪的,怎麼搖也搖不穩,如果你經常大撒把,你會發現,越是小車架,撒把騎行就會越不穩定。Look、Cervelo等廠家,在這方面保持了自己的底線,他們對騎行品質不妥協的態度,是值得我們消費者尊敬的。

換句話說,小車架只是在紙面上數據很小,實際用起來一點也不小。

700c公路車架,我個人不推薦低於51.5等效水平上管以下的車架(據我所知台灣廠家已經將這一欄的最小值降低到了49左右),如果水平51.5仍然無法駕馭,請尋找650c公路車架。

如果你的身高在170左右,稍大的車架(比如52或52.5)+稍短的把立(8-10)+不大的落差仍然是可以接受的選項之一,沒必要為此特別糾結,當你柔韌性並不出色時,稍大的車架可以減少你的墊圈數量,由此帶來更好的搖車剛性,並保證你充足的座艙空間,當你採取下把位的時候,你仍然可以獲得很好的空氣動力學姿勢。

三、fitting不能被神化

「不作fitting會導致受傷」「作完fitting騎車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這是我們經常見到的一些論調。與他們不同,我個人認為fitting並沒有那麼神奇。

1.有些時候fitting會成為一些商家在「科學騎行」的光環下清理庫存的工具。在國外論壇上,在fitting比我國發達很多的美國、歐洲,同樣經常可以看到對買車買大的吐槽。前幾天貼吧有一個帖子討論「為什麼國外車店推薦的車架比國內的大」,我認為清理庫存的可能性占一大部分,因為國外高人多,車店進貨都是大架子,當然推薦大車架嘍,國內情況正相反。

2.好技師的fitting結果完全正確嗎?

大家都買過鞋,雖然買高端跑鞋,會有跑步專家針對你的腳型作一些建議,但鞋舒服與否,最終只能試穿才知道,有些時候試穿舒服的寫,走起路來還會發現各種問題,有時候因為打折力度大,買來一雙試穿並不是特別舒服的鞋,穿了一段時間後走起路來居然非常舒服。通過這些生活的經驗,我們可以得知一個道理,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感受,當你fitting的時候,你的腎上腺素分泌,fitter對你的引導,fitting的環境可能對你產生各種影響,這些並不能代表真實的情況。每個人都有一個腦袋四條腿,但是人和人的差距太大了,舉個最極端的例子,兩個各項數據都完全相同的人,一個胖子一個瘦子,或者一個男人一個女人,或者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只有股四頭肌力量的區別,他們的fitting結果能一樣嗎?

3.不作fitting真的會受傷嗎?

我認為受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超過自己能力的超量訓練,休息不足,不良的生活習慣都會導致受傷。閱讀《公路車訓練聖經》之類的書籍,建立科學訓練的理念並認真的去做,是比fitting更加重要的預防傷病的事情。

4.騎行中身體不適是應為沒有作fitting的結果。

騎行中的身體不適仍然是多方面的,不合適的坐墊,劣質的騎行褲,鎖的過緊的鎖鞋,都會導致不適。你應該先搞清楚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才能有針對性的去解決它。

綜上所述,fitting只是一個參考的基礎,無論它的價格是3千元還是3百元。Fitting使用的器械,除了昂貴的Rutel認證系統、電腦動作捕捉程序,還應該包括你口袋中那把不起眼的內六角扳手。Fitting不應該只存在於專業的fitting工作室中,還應該貫穿於你騎行的每一分,每一秒。你所信任的,除了你的fitter,還應該包括你自己。希望讀這篇文章不是完全浪費了你的時間。

上篇帖子提到了一些概念,但是對於仍然沒有找到自己正確fitting的車友來說,這些概念過於模糊並且不可能為他們提供更進一步的信息,如果你是這樣一位車友,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到你。

一、如何看待高消費fitting。

1.被神化的國外fitting世界。

隨著國內公路車運動的不斷發展,更多的車友有機會去台灣、香港甚至萬惡的資本主義國家,越來越多的看到有人在國外車店作了fitting並且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專業的測量設備,那張填滿了密密麻麻數據的表格,持續長達3-4小時的fitting全過程,讓很多人認為,這是fitting的真理。去年以來,國內也陸續有商家開展了此類業務,收費水平讓一般屌絲車友望而卻步。國外的fitting真的那麼神嗎?專業的fitting到底是否值得?下面給出我的三個觀點。

首先要肯定的是,越是「經驗豐富」的fitter,越能夠作出接近正確的fitting,當「經驗豐富」的fitter加上「價格昂貴」「數據精密」的fitting設備,收費較高也是十分正常的。而且相對於商家巨大的前期投入以及各項日常開銷,這個「較高」的價格應該也是比較合理的。

第二個觀點:「經驗豐富」的fitter,他的重要性要遠大於「價格昂貴」「數據精密」的器材。這個就好像去醫院看病,年紀大的醫生一般來說更加靠譜,就算只有一個聽診器,也有可能完爆年輕的高學歷大夫。

第三個觀點:如果沒有「經驗豐富」的fitter,「價格昂貴」「數據精密」器材很容易會讓你的fitting變成一次徹頭徹尾的悲劇,你將會迷失在fitting後各種不適和「到底是否應該按照fitting的設定繼續騎下去」的痛苦糾結中。

2.專業fitting也會導致設定錯誤,這種錯誤在國外也並不少見。

Steve hogg是一位專業的,經驗豐富的fitter,我在選購smp坐墊檢索英文文獻的過程中偶然發現了他的網站,他的網站中有大量的有價值的關於fitting的信息,我對他的觀點深感折服。本文中涉及到的一些fitting方面的觀點、方法、理念基本都來自他的文章,我相信這些東西是你在國內很難接觸到的,並且有可能顛覆你的fitting理念。

Steve hogg同學在多篇blog中均提到,他的客戶中有大量非常專業的車手,很多人之前做過非常專業的fitting,這些人在fitting後,仍然長期受到騎行中各種不適的困擾,這些人看過steve的網站後,甚至專程從英國、美國等地飛到澳大利亞找他fitting。Steve在文章中提到,他們的坐高90%以上設定錯誤(以偏高居多),有的甚至錯的很離譜(比正確設定高12-25mm)。

由此可見,好的fitter在世界範圍內都是稀缺資源,一次詳細的、專業的fitting也仍然可能導致完全錯誤的設定。你在論壇上看到高帥富被各種量身、各種分析、各種換車架換把立換鎖鞋,但你看不到這次fitting的結果到底如何,我敢說,就連接受fitting的車主本人很可能也無法判斷,因為他付了錢,他被專業的量過,他認為按照fitting的數據去騎,必須是正確的,如果還是酸,如果各種腰腿胳膊疼,那是自己的騎行姿勢不專業,或者核心肌肉不夠力,或者屁股不夠硬。。。。。。是不是有點皇帝的新衣的節奏?說實話我自己fitting完也是這樣想的。這是一個可怕的誤區,這樣的fitting不但導致設定錯誤,而且會從思想上阻礙你調整到一個正確的設定。

3.為什麼專業的fitting仍然會導致設定錯誤?

Steve同學的fitting客戶中,很多接受過「動態捕捉系統fitting」和「動態視頻分析fitting」(如果你熟悉並長期關注過這個行業,你應該知道這些系統到底是什麼),當然也有人接受過比較便宜的量身後告訴你坐高z=大腿長x1*柔韌性y1+小腿長x2*柔韌性y2*或者坐高=腿長*0.xyz之類的公式算出坐高,還有人是先測量了柔韌性以後,技師用量角器測量踏板最低時大小腿夾角的方法算出坐高。

十分遺憾的是,這些方法最後都得出了錯誤的坐墊高度(至少是steve的客戶)。道理很簡單,無論何種算法,都是建立在大量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的「平均值」。但具體到個人,你是「平均值」的人嗎,買衣服買鞋還有大小號呢,誰規定fitting就得按平均值走?但給你做fitting的店家會管你這些嗎,把你的數據套入公式,收好你的錢對他來說是否更加重要?韓愈說過,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如果你能碰到一個真正負責任的fitter,那你真的很幸運。

扯了這麼多淡,下面該切入正題了。Steve同學雖然靠fitting吃飯,但他仍然在網站上分享了他的fitting方法。如果你能認真的讀他的文章,你基本上可以自己在家fit自己。Fitting並不是什麼高科技,只要理念和方法正確。

二、如何確定正確的坐墊高度

坐墊高度正確不是fitting的全部,但是一個正確的開始,如果本人時間充足,今後會陸續帶來set back,踩踏技術等其他內容的分析文章。請大家關注。

1.什麼是正確的坐墊高度?

正確的坐墊高度有兩個表現,一是流暢的踩踏動作,二是正確的踩踏技術。(下面內容都是穿鎖鞋為前提)

2.如何確定正確的坐墊高度?

如果你是自己fit,那麼最好有一台比較清晰的攝像機或能攝像的手機,和一個騎行台,測試前,你應該已經熱身完畢。

首先,你要把攝像機放在你的正後方。以80-90轉速度踩踏。看這篇帖子並且回家真的做了的人,50%發現自己是歪到一邊的,30%的人發現自己屁股不斷的左右擺動,恭喜你們,請降低坐杆。歪到一邊去的人歪向的一邊通常是發力較好的一邊,說明身體為了適應過高的坐高,為了確保出力,「補償」了力量強的一邊,而另一側因為這種補償必須更加過度的伸展,這一側也通常是受傷的一側。屁股不斷擺動的人,問題比歪倒一邊的人要小,身體通過擺動為兩邊都能做出一定程度的補償,但是力量弱的一側仍然是更容易受傷的一側。

接下來是加大阻力到能感覺到一個「明顯的阻力」,你踩踏時應該感覺「在用力」但不是極限,你能在「不破壞原有技術動作」的前提下保持80-90轉。仔細觀察膝蓋的移動,整個過程膝蓋的速度應該是恆定的,尤其是接近下死點的時候,不能有加速度。如果有,說明因為過高的坐墊高度,你的身體正在失去對踏板的控制。

接下來是從側面攝像,以80-90轉的速度踩踏,觀察踩踏從3點到6點過程中,如果存在明顯的腳尖下點的動作,說明你的坐墊確實過高了。

降低坐杆(每次3mm慢慢調整),保持轉速,讓腳尖下點動作消失,6點位置腳踝應該與腳尖平行,當你通過下死點時應該有明顯的「把鞋底的泥巴抹掉」的感覺,這時你的腿應該還有一定的伸展度,整圈踩踏過程應該是一個流暢的圓形。再次從後面觀察,歪掉或者骨盆擺動的情況也應該一同消失。

特例:有的人即使坐墊高度合適,仍然會點腳尖,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每個人踩踏技術不同。這個人群大部分是女性。如果你是這樣的人,踩踏的力量會把身體向前拉,從而給上肢更大的壓力,你的set back應該比不點腳尖的人更加靠後些以確保身體的平衡。

3.如何確定精確的坐墊高度?

坐墊過高的人,每次下降3mm慢慢調整,當你感覺ok的時候,再每次提高3mm,直到上面列出的情況有輕微的徵兆,整體踩踏感也變得有些略微不流暢,這時降低6mm,基本上就是精確的坐墊高度。身體的狀態會有起伏,降低6mm能夠確保當你狀態不好時,身體仍然能夠保持流暢的踩踏。

如果你沒有這些設備,找一個朋友,讓他在騎行過程中按上面的方法觀察你的動作,效果可能會差一些,因為整個過程可能會耗費很久。

讀完這篇文章的人,我想如果你不是特別無聊的話,那肯定是一個嚴肅的騎行者或是關注自身騎行感受的人,當然你最有可能是一個沒錢作fitting的屌絲,哈哈,如果這篇文章真的幫到了你,回帖讓我知道。你的回帖可能也會幫到其他有同樣問題的車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1/node104110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