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測!700Bike「后街」城市自行車第一手體驗

優質好文| 2016-04-10| 檢舉

這段時間,圈內最火熱的話題莫過於張向東和他的城市自行車了。自從7月19日的700Bike發布會以來,關於張向東和他的團隊所做的自行車的各種評論不絕於耳。「不想白白愛過自行車」的張向東先生組建了一支從業資歷超過130年的團隊,用時10個月來打造這一系列四款城市自行車,發布會記錄:《平庸or顛覆?700Bike系列城市自行車發布會》。新車一出,各種言論漫天飛舞。身為圈中人,我也看了不少評論,各種褒貶不一,不過大部分在我看來都是無稽之談,因為剛剛面世的700bike之中的后街,百花,藝術館,絕大部分人都沒有騎過。那麼既然沒騎過,那還說什麼呢?

發布會之後第一時間,我們美騎技術組就拿到了這款備受圈內圈外矚目的城市自行車。我並不是死飛、鋼架的死忠,也不是穿褲子要捲起兩節褲腳的文藝青年。我騎完車之後喜歡喝的是HIGH5泡騰片和蛋白粉而不是咖啡,所以跟我講情懷並加不了多少分。這是一篇沒有情懷的評測,所以這篇文章里你看到的所有描述,都是這一款后街城市自行車的真實一面。

不管力學設計是否合理,最起碼外觀設計很成功不是嗎?

最明顯的我們在街拍的時候遇到兩位小妹妹,她們對這款后街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車架設計:車架是一輛自行車的靈魂。車架的設計基本決定了一輛自行車的騎行特性,或靈動,或穩定,都是車架幾何所決定。在設計上,這款車架設計並沒有網上流傳的那麼「不堪」,這個「h」後上叉並不會像「傳說」中的那樣會導致後輪軸心偏移。下管和立管使用了725鋼材,上管和頭管使用了753鋼材,後叉(後上叉、後下叉)和前叉使用吸震性更佳的4130鋼材,通過在不同位置使用不同特性的鋼材來讓車架達到一個剛性和彈性的平衡。

官方几何數據

做工:做工方面算不上很精緻,但是站在2499元的角度來看,后街的車架以及配件做工已經是對得起價格,漆面的做工挺不錯,細節處如躲起來的剎車和內置電子元件的把立都做的非常不錯。

搭配:首先來看看官方標配。

如果你玩車有兩三年光陰,對各個零部件的售價都有一定了解,那麼你一定會被東哥在發布會上列出來的6550元所驚呆並且給東哥扣上一頂「忽悠」的帽子(我想如果不是那個價格表大家對這輛車的印象應該會更好)。雖然不值6550元,但是2499元還是超值的,畢竟「這可能是研發費用投入最高的自行車」(SPECIALIZED等一眾品牌表示無力吐槽)。當然作為消費者,不管你在研發過程中花了多少錢,開了幾個模具,打了幾次版,用了什麼材料,消費者要的是實打實的實惠,要的是好騎的單車。

沒有花哨的塗裝,沒有繁雜的變速系統,讓后街的外觀非常簡潔而有逼格。

位於把立上方的顯示屏位置太過於靠後,以至於當你想看瞬時速度的時候,你的視野大概為前輪前方2米以內,也就是說,你追尾的可能性暴增到一個讓人想想都害怕的程度。而且字體偏小,視覺體驗並不好。

外置式碗組是鋼架車的標配,圓形的下管和橢圓的上管與頭管的焊接均勻細緻。

躲在前叉後面的V剎,讓后街的正臉更好看。

Panasonic的發電花鼓,旋轉阻力還是比較大的。

後剎車線管將剎車內線使用軟管包裹起來,大大保持剎車手感,延長線芯使用壽命。

仔細看可以發現這款一體牙盤來自PROWHEEL,亮銀色與整車外觀搭配,自帶護盤能夠減少褲腿被毀的悲劇。不過39T的齒數個人認為偏大,36齒或者34齒會更適合城市騎行使用。

使用偏心中軸的五通與後下叉連接補強。

後花鼓使用SRAM兩速自動變速花鼓,內置離心式離合器配合行星齒輪在合適的速度會自動換擋。後飛輪使用昆藤公司的產品,鏈條使用KMC公司的單速鏈條。

備受爭議的後上叉設計,實測並不存在後輪軸心偏移等隱患,暴力測試也未見變形,大家大可放心。

700×35C的外胎提供舒適的路感,親測15km/h以下幾乎不甩水,滾動阻力和摩擦力均衡,而且耐磨,防刺,是一款很優秀的城市外胎。

剎車手感中規中矩,但是如此設計的剎把真的不太好使。表面太過於光滑,手指表面有汗水就會打滑,而且當你捏動剎車,剎車把的角度就會向車把傾斜,以至於手指往後滑。還有就是剎車把的邊緣為了強調線條感而過於尖銳,會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例如幾個小孩子圍著你的車在追逐然後...

143mm寬的坐墊適合70%的人群,支撐到位,但對於休閒人群來說依舊偏硬。

這個鏤空的「700」標誌同時還是內置互聯設備的磁性充電接口,挺有意思的設計。

騎行印象

我一個人說了可能並不算什麼,於是我特別邀請了另外兩位很符合700bike后街定位的消費人群:一男一女兩位青年設計師、藝術家,邀請他們共同來全方位體驗這款后街。

JAY:2500塊錢的車我並不想去談它的剛性,它面對的是城市白領人群,主打輕運動,想必目標消費人群中應該不會有幾個FTP超過100W的人。而對於這樣的人群來說這款后街的踩踏效率是足夠的。整體的吸震性方面,後叉好於前叉,在殘破的水泥路面對不規則的顛簸過濾到位,143mm寬的坐墊其實有些偏硬,但對於習慣公路車清晰路感的我來說還算是舒適。整體來說這款后街的舒適性是到位的。不過由於偏長的軸距(M碼車架長1019mm)以及110mm的把立長度,整體的操控偏遲緩,如果你早上騎著它去上班,很可能會在擁擠的人群中穩不住重心... ...

被我不停折磨的后街,留下滿地的剎車痕跡

很多人關心h型後叉是否會歪掉,我也特別留意後叉的表現。我體重67kg,用后街做了大量的甩尾、原地跳、兔跳、上下人行道等對後叉衝擊力大的動作,結果顯示h型後下叉是沒有問題的。同時也發現后街所標配的外胎還挺耐磨。

再來說說偏心中軸問題,在很顛簸的路面騎行甚至是鵝卵石路面騎行,以及大量的蹦蹦跳跳實驗,這個偏心中軸確實能夠保持鏈條張力,全程均無出現掉鏈問題。反而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另外一個問題:這個後變速在顛簸的情況下很容易自動變速,你想想速度13km/h正在艱難地騎過一段爛路,齒比突然變重,騎行體驗是非常不好的。

各種跳躍動作,差不多要廢了我的手腕,卻對車架毫髮無傷

最後再來說說零配件搭配問題。好的方面在於外胎抓地力適中,耐磨;車把弧度挺舒適,腳踏挺好踩,不容易打滑。不滿的有:為了顏色搭配選擇的防皮革車把只要一出汗就滑得不行;內置的號稱最精確的智能碼錶在兩輛后街上就幾乎沒正常過;前發電花鼓阻力並不小,電量也不足以讓碼錶持續運行;為城市騎行設計的剎車把的弧度優雅得讓我幾乎hold不住;坐墊對於大部分人群來說還是偏硬;把立顯示屏位置太靠後,數字顯示偏小;內置的網際網路功能需要等APP上線才能正常使用;齒比不太適合有較多起伏路段的城市。

海邊的卡夫卡:「蛇精病啊!!!怎麼突然變重了!」這是我從她口中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變速的區間不止是19km/h,最慢14-15km/h的情況下它也會自己變速,而且變得無聲無息,頗讓人感到無奈。廣州市區還不少帶有一點坡度的路(郊區更多),后街的齒比顯得偏重,即使是低速檔狀態,對於女生來說踩起來感覺還是蠻重,這位Liv Aimez車主表示騎她自己的車時平路巡航25-26km/h的速度很輕鬆、而后街達到這個速度就會變得很沉重。再配上一個偏硬的坐墊,后街給她的感覺就是重、沉、硬。但是據說為了外觀她也忍了!

裝逼未遂的文藝青年藝術家:這位對細節很講究的BMC RM01車主是一名玩車多年的藝術家,家裡收藏了不少鋼架的他在體驗過之後對這款后街的工業設計感到滿意,車架做工、整體搭配、細節都認為不錯,把立集成電子組件、整體的切削等在外觀方面也很合他的胃口。只不過經常從他口中冒出「#%¥*,這麼又自己變了!」,明顯這位很有個性的藝術家同樣對這個後變速很不滿意。他說唯一滿意的是時速超過30km/h還算比較輕快(踏頻接近90),只不過我需要一直在後面提醒他:沒戴頭盔不要騎那麼快啊啊啊——我想喜歡騎后街的人群中90%都不會選擇戴上頭盔吧?(美騎特別提醒:騎車上路請佩戴頭盔!)后街的重量有點超出他能接受的範圍,操控有點笨重,坐墊太過運動(偏硬)。對於他而言,他更喜歡看美女騎這輛車,多過別人看他騎。

結語:站在2499的售價上,這款后街符合它的市場定位。它很適合上海這一種一馬平川的城市,它夠簡單,騎行舒適,顏值出眾,不需要用戶去經常維護也不太可能經常出問題,相信這會讓不少的人掏腰包。但是很多細節方面還是存在問題,特別是零配件搭配方面,這需要東哥和他的團隊繼續努力去完善。這畢竟是初代700bike,第一輛車能做到這樣個人感覺很不錯了,第二代、第三代的后街會是怎麼樣?我想你們和我一樣都很期待。

後續:美騎技術組會持續測試這款后街城市自行車,更多關於700Bike后街城市自行車的資訊,敬請密切關注美騎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1/node101301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