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這幾年台灣的社會越來越開放,訊息流通也越來越快速,感覺上「光是會讀書」已經不再是未來就業的保證,而在職業的選擇上,也多出了許多選擇。吳寶春師傅做麵包做到世界冠軍,大大提升了麵包師傅的形象地位;紳裝西服的李萬進裁縫師,做西裝做到世界比賽冠軍,總統與企業家都指定要他訂做西服,最基本的款式都要2萬元以上;馬祥原以世界鈑金第一名創業成功,成為知名車廠鈑金師傅的師傅而日進斗金;更不要說李安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導演,創下來台灣乃至於全球華人的奇蹟,成為共同的驕傲。
而在媒體的報導下,「成為電玩選手」這件事似乎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喜歡電玩的年輕人也許會想:「我未來的職業,難道不能成為一位職業的電玩家,去打國際比賽嗎?如果可以奪得世界冠軍,難道不是一種驕傲嗎?為什麼家長老師對此的態度,卻是比較否定的呢?」我認為,身為青年的你,當然可以選擇任何結合興趣與天賦的領域,當作是未來職涯的方向。一旦你能結合興趣、天賦與收入,那麼未來你將「完全不必工作」,因為工作的本身,就是你最愛的事情,你完全不認為那是在工作,而是在玩樂,甚至別人眼中看來有點辛苦的事情,你依然甘之如飴,甚至笑口常開,這都是因為自己的興趣能結合天賦,又帶來收入的原因。
回到「為何不能將打電玩當作畢生職志」這件事,如果你一打電動的時候,就感覺自己完全地投入、專注,才沒打幾個月就成為自己的學校、縣市、全國、世界某地區的冠軍,那麼你當然可以將「電玩冠軍」當作是畢生的職志,因為它真的是你的興趣、天賦,又能夠透過出攻略、當電玩測試員、國際比賽選手和教練等方式,為自己帶來收入,甚至在將來自行開發更棒的遊戲,成為產業中的霸主。
問題是,很多人打電玩,分明就是「殺時間」,既然叫殺時間,就應該是用寫完功課、讀完書、做完其他能提升自己的事情後有多餘時間時的娛樂。你明知道自己玩不成冠軍,無法取得他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成就,還要持續在上面投注大量的時間,那就是浪費時間與精力。當你在浪費時間的同時,別人已經拿它來自我提升,你和他(她)的未來競爭力,只會越拉越遠。
我自己就有過類似的經歷。小時候玩「快打旋風」之類桌機遊戲時,我也覺得自己的反應、謀略都挺厲害的,但總是會遇到不少高手,我完全沒有「逢敵必贏」的把握;但當我後來在求學過程中,慢慢接觸到演講、外語、企劃行銷等領域時,發現自己好像比別人更能清楚表達、發音特別好、點子特多又能說服人時,我便發現「這些才是我應該投注更多精力與時間的領域」,最後也果然取得了成功。
因此,誠實地面對自己,便顯得格外重要。不是「玩電玩不行」,而是你必須要確定玩電玩或做任何需要投注大量精力與時間時,你能不能成為該領域的「王者」。只要你真的確定你是,那麼就義無反顧地繼續吧。我從沒遇過哪個人,做自己最擅長又喜歡,並且是該領域冠軍的人,生活會出現問題的。但若發現你不是把電玩成冠軍的料,早早將它當成一個娛樂就好,去發揮其他領域的天賦,找到自己真正喜愛的領域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0/node82742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