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A5》已經推出有2年之久了,作為《GTA》系列的最新一部作品,雖然它帶給玩家許多樂趣,但漸漸也有些力不從心了。於是有玩家就產生了疑惑,為什麼《GTA》系列不每年出一部呢?而動視的《使命召喚》和育碧的《刺客信條》現在都會保持每年一部的更新頻率。
面對這一疑問,近日R星母公司Take-two的首席執行官Strauss Zelnick發表了看法。他表示,一款遊戲變成「年貨」會對遊戲的品牌價值造成侵蝕。
「市場要求我們為何不年度化旗下的遊戲。我們認為非運動類題材的遊戲並不適合這種更新頻率。」Zelnick說。
「一方面可以讓遊戲品牌休息一段時間,讓玩家保持期待值,而另一方面要想保證遊戲的品質達到最佳水準,就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打磨,一年一作很顯然並不能達到這一目標。」
雖然Take-two旗下只有《NBA 2K》和《WWE 2K》這類體育遊戲保持一年一部的更新頻率,不過Zelnick表示公司的營收還是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進行,Take-two需要的是每年擁有足夠的智慧財產權來保證業務,不是單單每年靠某個大品牌A或者大品牌B賺錢。
Zelnick解釋道,年度化會讓一個遊戲品牌的品質下降,這是他們所不願意看到的。
此外Zelnick還表示,玩家們可以期待Take-two旗下的主要係列有規律的推出新作,像《生化奇兵》、《無主之地》以及其他許多2K旗下的品牌都在遵循這條規律。不過R星是個例外,像《GTA》、《荒野大鏢客》和《馬克思佩恩》就沒有固定的新作時間表,因為這些遊戲的開發週期實在是太長了。
如今在遊戲界,各種大作年度化的現象愈發頻繁了,雖然此處的「年貨」並非指一年做一款遊戲,而是保持一年一部的更新頻率,但這種做法很容易讓玩家產生疲勞。雖然一年一作能夠帶來短期的收益,但過於同質化的作品則會對遊戲品牌帶來惡劣的影響,所以遊戲廠商不妨學學R星的做法,以保證遊戲品質為先,給玩家適當的期待感,這樣對大家都有益處。
近年來隨著遊戲行業的迅速發展,遊戲可以說已經走進許多人的生活之中。然而不少游戲的名字不是英文就是日文,對於我們來說這並不能準確獲得作品的相關信息,因此遊戲譯名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不過由於受到地區文化的影響,遊戲的譯名有時候會出現一些分歧,就比如說同一款遊戲在大陸地區和在台灣地區就可能會完全不一樣,甚至還會出現一些看著就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的譯名。這一次為大家羅列幾款遊戲的大陸譯名以及台灣譯名,看有哪些比較正常,哪些卻是十分奇葩的吧!
好理解的遊戲譯名
有些遊戲譯名會遵從「信達雅」這翻譯三原則,因此玩家能夠很快了解到遊戲的大致內容,甚至是遊戲的基本玩法。
遊戲原名:Minecraft
大陸譯名:《我的世界》
台灣譯名:《當個創世神》
理解指數:★★★
作為世界上最成功的沙盒遊戲之一,Minecraft 的好玩之處相信是無需過多介紹了,然而這個名字在字典裡壓根找不到,十分影響它在國內的品牌傳播,因此它需要有一個中文譯名。
這個遊戲名字是以mine和craft兩個單詞組合而來的合成詞,如何把它變成中文是一個難題。大陸將其翻譯為《我的世界》,估計這譯名是用了mine的其中一個含義(mine有「礦井」、「我的」等意思),再結合遊戲主題所構造出來。既表達了遊戲的大致主題,又貼切於原標題,《我的世界》這個譯名可以說是翻譯得十分標準的。
至於台灣的翻譯就完全迴避了合成詞所帶來的種種翻譯煩惱,直接以遊戲玩法來命名遊戲。《當個創世神》,這譯名可謂是相當的簡單粗暴,直接能讓你還沒開始遊戲就已經知道這遊戲要怎麼玩了。兩個譯名都能夠表達出遊戲的含義,就看你是喜歡略為含蓄的《我的世界》,還是直接爽快的《當個創世神》了。
遊戲原名:Tomb Raider
大陸譯名:《古墓麗影》
台灣譯名:《古墓奇兵》
理解指數:★★★
假如你聽到《古墓奇兵》這個名字時,你會想到什麼?其實這個譯名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古墓麗影》的台灣譯名。
Tomb Raider 原意是古墓入侵者,也就是指遊戲女主角勞拉的另一個身份,按照道理來說直譯是那麼適合的,於是就有了《古墓麗影》和《古墓奇兵》這兩個經過潤色修改後的譯名。對於玩家來說,《古墓麗影》中的「麗影」二字雖然不會聯想到入侵者這一身份,但至少能想得到主角是個美人,也很符合意譯的標準。那麼台灣選用「奇兵」來修飾raider 一詞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勞拉現在不是一個奇兵了,她更像是個超人
事實上當年台灣很流行「XX 奇兵」這麼一個翻譯模板,就像國內喜歡把皮克斯的動畫都稱為「XX 總動員」一樣。而且奇兵這個詞聽著就讓人覺得很威猛,套用在勞拉這位驚世女漢子身上並不為過。只是隨著作品的發展,這位女漢子的表現也不再是過去那股單純的硬派風格,《古墓奇兵》聽起來自然也就逐漸不如《古墓麗影》好聽了。
遊戲原名:The King of Fighters
大陸譯名:《拳皇》
台灣譯名:《格鬥天王》
理解指數:★★★☆
The King of Fighters,也就是《拳皇》,這款遊戲對於許多玩家來說是一款能讓自己回想起在街機廳那段時光的經典遊戲。然而在以前這款遊戲並沒有自己的中文譯名,於是乎大陸(以及香港地區)和台灣就根據遊戲的英文名來分別起了《拳皇》和《格鬥天王》這兩個譯名。乍看上去兩個譯名其實都沒什麼問題,但是為什麼到了後來這款遊戲在譯名的合理性上會更為傾向於《拳皇》呢?
這是因為在後來的《拳皇97》裡,有一場戰鬥是以香港為背景,而其中就出現了「拳皇」這兩個字,這就表示「拳皇」變成官方的正式譯名,自然而然也就越來越多人開始接受了。當然《格鬥天王》這個譯名也根據習慣而得以沿用,並且有趣的是台灣還根據這個譯名拍了一部偶像電視劇,只是內容方面和遊戲並沒有什麼關係就是了,感興趣的話可以找找看哦。
遊戲原名:Modern Combat 5:Blackout
大陸譯名:《現代戰爭5:眩暈風暴》
台灣譯名:《現代戰爭5:黑影籠罩》
理解指數:★★★★★
相信不少玩家都對《現代戰爭5:眩暈風暴》這款手機上的射擊大作有所認識,不過你又是否知道這遊戲的台灣譯名呢?沒錯,《現代戰爭5:黑影籠罩》就是這款遊戲的台灣譯名。這一次譯名並沒存在玩過頭的現象,反而讓人覺得如此一本正經的翻譯風格實在是不習慣。不過既然大家都叫「現代戰爭」,那麼就得看副標題blackout的翻譯了。
Blackout 原意指的是燈火管制,通俗點來說就是不許開燈,是一種晚間防止敵人發現目標的軍事防空術語。而鑑於blackout 這個詞的現實意義,其實《黑影籠罩》這個譯名是更符合標題意境的,而《眩暈風暴》就顯得意譯味道比較濃厚了。不過如果你不太懂英語的話,這兩個譯名不都是讓人感覺不明覺厲高大上麼?雖說譯名正確性很重要,不過到頭來能起到宣傳效果的還是這類可以讓人不明覺厲的譯名啊。
奇葩無比的遊戲譯名
當然有正經的譯名,自然也有不尋常的譯名,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大多數在於翻譯水平不足,或者是受到其他外來文化的巨大影響。雖然讓人看不懂真正意義,不過作為笑料來看也是不錯的。
遊戲原名:HALO
大陸譯名:《光環》
台灣譯名:《最後一戰》
奇葩指數:★★★
《HALO》作為微軟的看家射擊大作,不僅在歐美受歡迎,在國內也很受玩家的喜愛。和許多遊戲一樣,《HALO》此前在大陸地區並沒有官方譯名,於是你會看到這遊戲有時候叫《光暈》,有時候叫《光環》。不過隨著國行Xbox One的推出,微軟也終於將《光環》變成了《HALO》的大陸官方譯名。
同志們,明年繼續最後一戰!
但是相比起《光環》這種按英文直譯的名字,台灣官譯的《最後一戰》就要顯得霸氣十足。士官長你看!這最後一戰打完之後,我就可以回老家結婚了!當然這只是純粹吐槽。事實上這個《最後一戰》是《光環》初代副標題「戰鬥進化(Combat Evolved)」的台灣譯名,而且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還忽略了「HALO」這一主標題,於是……問題來了,這個系列從2001至今都已經出到第五部作品了,這場打了14年的「最後一戰」難道還沒有打完麼?
遊戲原名:FINAL FANTASY
大陸譯名:《最終幻想》
台灣譯名:《太空戰士》
奇葩指數:★★★☆
說到那些讓人看不懂的譯名,《太空戰士》這個名字自然是不少玩家第一時間能夠想到的。
《太空戰士》,也就是《最終幻想》的台灣譯名。這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譯名據說是當時台灣電玩編輯一時弄錯,於是將錯就錯延續下來的。事實上原名《FINAL FANTASY》的由來其實只是製作組以「FF」為前提所想出來的名字而已,換句話說就是要個看上去逼格很高且縮寫為「FF」的名字就好,並沒有過多的含義。因此《最終幻想》這譯名雖然和遊戲內容關係不大,但至少是直譯名字,貼切原標題,比《太空戰士》這個莫名其妙的譯名要好不少了。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與《太空戰士》並列神譯名的,還有這款被國內通稱為《傳說》系列的RPG 遊戲《時空幻境》。《時空幻境》和《最後一戰》一樣是典型的根據劇情來翻譯的譯名,只是由於這款遊戲的前綴名會經常變更這點,所以現在也較少聽到《時空幻境》這一譯名了。倒是《FINAL FANTASY》還是保持著原貌,於是《太空戰士》也只能繼續持續下去了。
遊戲原名:ポッ拳(Pokken)
大陸譯名:《口袋妖怪之拳》
台灣譯名:《神寶拳》
奇葩指數:★★★★
相信很多玩家都應該知道《口袋妖怪》這遊戲的核心之一就是對戰,於是乎任天堂就和BNEI 合作製作了一款名為《Pokken》的對戰格鬥遊戲。而這款遊戲其實是把《口袋妖怪》和《鐵拳》兩者融合在一起,因此在遊戲命名上也是取決於《口袋妖怪》(Pokemon)的Poke,以及《鐵拳》的TEKKEN。
按理來說,這遊戲譯名就按照當地習慣翻譯就好,大陸叫《口袋妖怪之拳》,台灣叫《神奇寶貝拳》(或者按原來的慣稱《Poke拳》),絕對不會出現些什麼奇怪事情。但就是不知道為什麼台灣的翻譯總是能夠讓人驚喜不已,也許他們覺得叫《神寶拳》比叫《神奇寶貝拳》要更加霸氣?不過《神寶拳》這譯名怎麼看都有一股濃厚的中國功夫味道啊,難道裡面的皮卡丘還會耍中國功夫不成?
皮卡丘不一定會中國功夫,但摔跤一定很厲害
遊戲原名:Cut the Rope
大陸譯名:《割繩子》
台灣譯名:《我的蛙蛙哪有那麼愛吃糖》
奇葩指數:★★★★★
如果你覺得上述的那些不明所以的譯名都不算什麼的話,那麼這款遊戲的譯名便可讓你真正見識到腦洞之大的最高境界!《Cut the Rope》這款遊戲的玩法如同名字那樣,就是切割繩子。按照正常思路來說《割繩子》這個大陸通用的譯名是十分靠譜的,雖說是直白了點,但好歹能夠告訴你這遊戲怎麼玩。
然而台灣的翻譯依舊是腦洞大開。《我的蛙蛙哪有那麼愛吃糖》,你是否覺得這遊戲應該會像日本某輕小說那樣妹妹與哥哥展開各種人生相談?當然不是!它玩起來還是那個熟悉的割繩子,只不過出於對日文文化的熱衷才會有如此奇怪的名字。
這遊戲絕對不是你想像的那樣要跑到妹妹房間才能玩的
不過乍看之下這譯名似乎讓人摸不著頭腦,實際上它是描述遊戲的劇情,畢竟切割繩子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掛在繩子上的糖果掉進青蛙的嘴裡。只是這譯名真的能讓沒接觸過遊戲的人看得懂?至少我是看不懂了……
其實這些千奇百怪的遊戲譯名還有很多很多,其中有不少是真的亂來,但也有一部分的譯名翻譯會讓人覺得很神很霸氣,就比如說《潛龍諜影》(原名《Metal Gear Solid》,又名《合金裝備》)。也多得這些有趣的遊戲譯名,讓我們能夠了解更多這些遊戲的魅力之處。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