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好啊~NS發售後各種消息簡直天花亂墜滿天飛舞,但是我還是管住了自己的雙手(其實就是沒錢),不過手癢難耐的我依然厚著臉皮去了JS那一睹了廬山真面目,又更加厚臉皮的蹭了路人玩家的NS爽了一把~~~哈哈,爽到~掌機模式的NS畫面真是太漂亮了,老任能做出這樣的掌機放以前簡直不敢相信!!!
好啦好啦,說回正題。NS發售後各路媒體、玩家對這台新主機的實際感受都還是比較好的,沒有特別大的問題,也沒有呈現WII發售後那樣的井噴(不過新主機剛發售一周,估計很多人都還是想買,但賣家沒貨的狀態);國內玩家還經歷了日亞的「退訂」風波,好在最後有驚無險。
那麼有幸購得這台任天堂新寵的玩家對這台異質主機大都有一個共同的印象——掌機模式很驚艷,非常棒,強無敵!
移除NS機身有點薄,手大的人可能握起來不是很舒服,我自己嘗試了後覺得還行,但我的手掌不
雖然還有續航時間這個差強人意的扣分點,但是掌機模式的NS確實做的可圈可點,毫不誇張的說,以掌機的標準來說,NS可以算是現任最強機了。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以前玩掌機的美好時光,小學時第一次摸到GBA的興奮、第一次把小夥伴的NDS帶回家偷著打的刺激、第一次背著父母購入NDSL的緊張、第一次搞壞老哥的PSP後的心虛、第一次首發購入3DS的忐忑......掌機帶給了我太多的歡樂和感動(中學時代根本不敢想家用機,買來了沒地方藏!)再到現在,經濟能力是好了不少,父母也不像以前那樣在遊戲上約束自己了,但是留給自己開開心心打遊戲的時間卻越來越少。
另一方面,智慧型手機對掌機市場的衝擊也在與日俱增,買了十幾年的《掌機王SP》也改名為《掌機王PLUS》,以前和好友閒暇之餘是談談你的集會所幾星啦?現在則是聊聊你又抽到哪張SSR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可能也只有和我一樣從小愛著遊戲的你才知道吧。
移除一直在堅持掌機平台的任天堂自然成了我的最愛~
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個90後。不像70、80後的前輩們早已步入社會,遊戲對他們來說或許早就變成了記憶中依稀殘存著的浮光掠影;《魂斗羅》的槍林彈雨、《坦克大戰》的勾心鬥角、《氣球大戰》的膽戰心驚、《三國戰記》的英雄氣概、《超級馬里奧兄弟》的一命通關......至於00後,套用一句很俗氣的話:他們生活在這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他們享受著最卓越的物質條件,也同樣受用著最糟粕的精神食糧...
又扯遠了。再次回到正題。
掌機曾經陪伴了許多「遊戲人」的無數個日日夜夜,無數次欺騙父母交補課費,無數次打著電燈躲在被窩裡鏖戰,無數次在課桌下和小夥伴明爭暗鬥、、、掌機帶給了我們太多太多,如今的她也不可避免的在經歷著由市場變動造成的生存挑戰。
你還記得她嗎?那個以前總和你一起入睡的「枕邊美人」,只屬於你的,那一台掌機。
第一世代
掌上遊戲機(Handheld Game Console),又名可攜式遊戲機、手提遊戲機或攜帶型遊戲機,簡稱掌機,指方便攜帶的小型專門遊戲機,它可以隨時隨地給用戶提供遊戲及娛樂。
世界上第一台家用遊戲機名叫「棕盒」(Brown Box),後來於1972由MAGNAVOX公司推出第7款原型機,並正式更名為「奧德賽」(Odyssey),奧德賽也是名副其實的第一任家用遊戲機,發行者為生於德國的猶太人拉爾夫·貝爾(Ralph H. Baer)。
史上第一任家用遊戲機「奧德賽」
這台主機從1972年誕生,到1975年正式停產,共推出過28款遊戲,曾在12個國家發售,總銷量達33萬台。雖然作為第一台家用機,「奧德賽」硬體非常簡陋,但這第一台家用遊戲機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開創了一個新的紀元。也就是在他停產的下一年,第一任掌上遊戲機誕生了。
這位就是「電視遊戲之父」
可能很多玩家以為世界上的第一任掌機是由任天堂公司在1980年推出的Game&Watch。其實不然,第一任掌機是1976年Mattel公司開發的「Mattel Auto Race」。這台「掌機」的螢幕只是一排排發光二極體(LED),與其說它配備了一個螢幕,說它是一個貼著玻璃的燈光顯示器更加貼切。Mattel掌機和後來的Game&Watch一樣,都屬於不可擴展式遊戲機,每台主機只能玩一款遊戲;Mattel掌機的外觀、螢幕大小、位置、操作裝置,都是根據其所裝載遊戲而定製的,不具備通用性,也不像G&W那樣可以通過手動更換晶片和螢幕而變為其他遊戲的載體。這只是一個單純的玩具,其巨大的機身也談不上什麼便攜性,所以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掌機是4年後的Game&Watch。
第一任掌上遊戲機——Mattel Auto Race
第二時代
掌機元老——Game&Watch
出品公司:任天堂(Nintendo)
發售時間:1980年4月28日
首發價格:6000日元(只能玩一款遊戲)
本體重量:300克(包含4節電池)
最大顯示色數:1色(單色4階調)
續航時間:使用4節3號電池可連續使用35小時
總銷量:約4400萬台
Mattel Auto Race雖然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掌機,但是因為它本身設計的缺陷和匱乏的軟體陣容導致它並未在當時剛剛起步的遊戲主機市場掀起太大的風浪。真正讓「掌上遊戲機」(在當時也還沒有這麼專業的一個概念,但是在那個時代的玩家想玩遊戲無非就是街機或是少部分有錢人才玩的起的雅達利2600等主機)這個概念深入人心的是任天堂於1980年4月發售的GAME&WATCH。
GAME&WATCH的經典造型之一。
這台傳奇主機的「生父」就是任天堂的開國功臣——橫井軍平,關於這位「創意鬼才」在我的上一篇文章也有過介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這裡。
Game&Watch的設想來源於橫井對於在乘坐新幹線時看到有上班族因乘車無聊一直擺弄電子計算器情景的突發奇想,其名字分別源於電子遊戲和數字石英表。其小巧方便的外形設計,簡單有趣的遊戲內容,雖然畫面只是通過黑色單色LCD與固化的場景進行互動,但這也保證了其相對低廉的售價,一經推出就收到了市場的強烈歡迎,深受普通上班族和孩子們的喜歡。
別看這台主機造型簡單,顯示效果差,甚至連更換遊戲的功能都是在發售多年後才補上的(即便如此更換遊戲的價格依然很貴)。但是在當時能有這麼一款隨時隨地進行遊戲的機器進入大眾的視野絕對是非常難得的。G&W的許多設計都為日後的掌機後輩們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其經典的十字鍵設計就是今後幾乎所有遊戲機控制器的標配。在1983年發售的FC更是充分吸取了這台主機的經驗,十字鍵+AB鍵的設計成為最經典且最必不可少的遊戲機控制標配。
甚至還有這樣的造型的GAME&WATCH,看得出來任天堂日後大賣的NDS向這位老前輩借鑑了不
Game&Watch在發售三年後就在全球銷售出了3200萬套;最終銷量更是達到4400萬套。這得益於其在當時算得上極為豐富的遊戲陣容,總共60個遊戲(其中有一個是並未正式發售的限定版)上手容易、操作簡單,但卻實實在在的抓住了玩家的心。除了經典的任天堂看家大作塞爾達、馬里奧、大金剛等作品都能在這款主機上;第三方的俄羅斯方塊、米老鼠、史努比等遊戲也為這款主機增色不少;G&W自身原創作品中更有救火隊員、安全帽、海底探寶這「三劍客」,這一切都是促使G&W大獲成功的重要因素。
但是Game&Watch並非完美,它也有很多缺點。諸如畫面素質這樣在當時受到技術和成本壓力的缺點自不必多說,最令玩家詬病的還是初版主機無法更換遊戲這一點。因為G&W的遊戲都是固定在機器內部無法更換的,玩家想要玩新的遊戲就不得不重新購入一台新機器;即便是任天堂在日後發售的可更換版也必須要把機器的螢幕整個更換,不方便先不說,一個螢幕的價格比起買一台新機器也便宜不了多少;再加上這台主機大火之後各種低價山寨品紛紛進入市場,這台主機的熱度很快就過去了。
一台山寨機,這樣的遊戲機即便在我們10年前的國內都能很容易買到,價格低廉童叟無欺。
而這些Game&Watch的模仿者中也不乏世嘉、萬代這樣的大廠(當年這兩廠還是第一方呢!)。不管怎麼說,任天堂的這台主機正式打開了「掌上遊戲機」這個全新的市場。雖然主機的風頭來得快去得也快(Game&Watch一直都有新機型在發售,直到21世紀初任天堂都還發售著),但是任天堂是不會放棄便攜機這個優秀的創意的。
所以在1989年的4月,依然是在橫井軍平的帶領下,任天堂又拿出了一台全新的「掌機」,並再次風靡全球,縱橫遊戲界十數年,擊敗了無數挑戰者,它就是掌機界的另一個傳奇。
代表遊戲:
《救火隊員》:玩家要接住從著火的高樓上跳下的人並把他們送進救護車中,同時玩家還要操縱戴著安全帽的主角躲開各種高空投擲物。
《大金剛》:玩家要操作角色不斷向上爬,同時躲避下落的障礙物,最終達到頂層救出公主。
這一大批「躲避類」遊戲是這台主機上的常客,遊戲角色動作也並非即時演算,而是預先設定好的像素點,所以遊戲都不會做得太複雜,但也保證了每款遊戲都有各自的特點。
《大金剛》,這也是FC上的經典之作。
第三時代
絕對的霸主——Game Boy
出品公司:任天堂(Nintendo)
發售時間:1989年4月21日
首發價格:12500日元
本體重量:300克(包含電池)
螢幕:顯4級灰度的2.6寸LCD
畫面:160×144(dot)
續航時間:4節5號電池可連續使用8小時
總銷量:1.1869億
長148×寬90×厚32(mm)的機身非常巨大,「磚頭」機的名號由此傳開。
Game Boy全面繼承了G&W的優秀創意,其機體設計也秉承著橫井軍平「枯萎技術的水平思考」的理念,任天堂並未在主機性能上下太大的功夫,初版GB配備了一個顯示效果感人的綠色STN螢幕,不具備背光能力的GB讓玩家必須在光線充足的條件下才能進行遊戲,黑白灰的畫面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作為一個掌機、巨大的尺寸甚至不太方便玩家隨身攜帶。
但是Game Boy結合了G&W的簡單方便和FC的畫面的多變性,再加上豐富多彩的「可更換」軟體陣容和大容量,GB成功接過了前輩的火炬,迅速地成為掌機市場的新寵兒,發售後受到廣大玩家的喜愛,並且成為90年代任天堂公司遊戲產業的重要支柱之一。
Game Boy的首發作品包含《超級馬里奧大陸》在內的四款作品,有馬大叔護航的GB自然首發得利;但真正讓GB在發售初期一飛沖天的是另一款遊戲。(順帶一提《超級馬里奧大陸》最終銷量約1800萬)
這款神作就是《俄羅斯方塊》
《俄羅斯方塊》對任天堂來說真是意義不凡,有人曾說,如果當時任天堂沒能在世嘉之前搶下遊戲版權,其霸主之位恐怕就要易主,這其中還有一段關於版權的爭奪戰。
GB在北美正式上市銷售不久,一款由蘇聯莫斯科國家科研所的技術員阿歷克西斯.帕契諾夫所開發的自娛小遊戲《俄羅斯方塊》 流傳到西方後立即颳起一陣新的流行風潮,商業嗅覺敏銳的荒川實(當時的任天堂社長山內溥的女婿,為任天堂打開西方市場的汗馬功臣)認為這款遊戲簡直是為GB所度身定造的至寶(聯機對戰的功能與GB契合度很高),於是荒川星夜趕往蘇聯莫斯科,最終以上千萬美元從國家科研所手中取得了家用和攜帶平台的獨占發行權,而GB平台的《俄羅斯方塊》最終取得的3024萬份累計銷量也證明了荒川獨到的眼光,這也保證了GB初期的市場開拓。山內溥曾經對荒川實的大膽冒險舉動非常震怒,但最終在現實面前也無話可說。
「聯機」功能是幫助GB成為當時霸主的一大因素。
GB雖然是當時的掌機霸主,但其實這台主機在初期爆火後的數年時間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低迷期,在當時SFC已經普及,玩家早已習慣在大螢幕上玩色彩靚麗的遊戲,GB粗糙的畫面表現就越來越讓玩家難以接受,再加上當時眾多標榜著「高畫面水準」的競爭者想要搶占掌機這個市場,GB不可避免的進入「中年危機」。
在這時候,一個怪物級遊戲誕生了,讓這款步入中年的主機重新煥發第二春。
相信你們也猜到了,它就是《口袋妖怪》。
於1996年2月27日在日本發售的《口袋妖怪紅 綠》(美國方面則是《口袋妖怪紅 藍》),是由製作人田尻智從1989年就開始設想、琢磨的作品。遊戲起初被命名為《膠囊怪獸》,玩家需要在遊戲中通過膠囊說服怪獸展開冒險,與自己的怪獸一起成長、戰鬥,但是這最初一版很快被任天堂高層否決。又幾經輾轉,最終田尻智製作出了如今聞名遐邇的《口袋妖怪》系列。而遊戲也繼承了《膠囊怪獸》的核心玩法——育成、戰鬥,並增加了「交換」這一概念,也正是這一簡單的玩法讓遊戲在當年眾多優秀的RPG中脫穎而出,成為遊戲界的又一大傳奇。
《口袋妖怪》製作人田尻智。
關於《口袋妖怪》的誕生還有兩點不得不說的是:
1.製作人田尻智其實從小患有嚴重的社交恐懼症,喜歡觀察昆蟲、注意生活中細小事物的他從小被身邊的其他人疏遠,渴望交朋友卻不擅長言辭的他只能一個人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口袋妖怪》就是他對「交朋友」這個想法的最終體現,培育自己的一個口袋妖怪、與他人交換、育成、對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誰能想到如此注重「合作」的遊戲誕生自這樣一位「天才」手中。
2.《口袋妖怪》首發銷量銷量不過十萬級。發售後任天堂高層對這一銷量失望透頂,但誰料遊戲的「交換育成」玩法引發了玩家口耳相傳的效應,遊戲每個月都能保證穩定的銷量,一年後依然如此。任天堂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於1997年開始播放相關動畫,眾多周邊也紛紛進入市場。獨立於150隻口袋妖怪外的「夢幻」更是引發了玩家間的著名的「夢幻事件」,雖然這僅僅是Game Freak程式設計師森本茂樹偷偷藏在遊戲內的一段小代碼,但誰知道無心插柳柳成蔭,「夢幻」再次把《口袋妖怪》帶到了風口浪尖,也促成了遊戲的大賣。
這個「幻之妖怪」引發的社會現象帶動了GB的第二次輝煌。
Game Boy最初只有一種灰色版本,在1994年,任天堂一口氣推出了包括紅、綠、黑、黃、藍、白以及透明版的多款彩色外殼版GB,這幾種顏色也成為任天堂後來掌機的基礎色調(也成為了廠商一個新的圈錢手段),而透明版因為獨特設計尤其吸引玩家,令人印象深刻,藍色版則相比其他顏色尤為稀少。各種限定版也成為了日後玩家爭相購買的熱銷品。
多色主機的登場讓Game Boy充滿了時尚感。
在GB大熱之後,市場上也出現了很多性能強大的挑戰者,為了應對這些挑戰者,GB自身也經過了不少次改良。
GBP,正如名字中的「Pocket」,這是一台「袖珍掌機」。
GB的初次改良——Game Boy Pocket
簡稱GBP,是任天堂1996年7月21日推出的GB改良型機種,一改初版傻大個的模樣,GBP擁有更小巧的身軀,重量也更輕;續航能力也有了提升,使用兩節7號電池可以玩10個小時;螢幕不再是綠屏,而是普通的黑色螢幕,擁有2.56寸的螢幕但仍舊沒有背光;GBP的聯機口比GB要小,所以玩家如果要和老GB聯機,需要一個轉接器。
但是GBP並沒有多機能進行提升,玩家依然只能玩GB的遊戲,這次的改良力度還不算太大。
GBL——讓GB「亮」起來了!
GB的進一步改良——Game Boy Light
簡稱GBL,是任天堂1998年4月14日推出的GB改良版,售價只需良心的6800日元,正如名字中的「Light」,GBL擁有自己的背光板,GB玩家終於可以在暗處玩遊戲了。GBL比GBP稍大,使用2節5號電池,關閉背光可以玩20小時,打開背光可以玩12小時。
更加時尚的外觀、更便宜的價格、夢想中的背光,GBL的改良無疑是一大進步,但這仍然不是GB的最終形態。
GBC——GB的終極進化!
Game Boy的完全體——Game Boy Color
簡稱GBC,任天堂於1998年10月21日正式推出。GBC對於GB的進化是巨大的,在當時市面上早有GG、Lynx等彩色掌機,萬代的野心之作WSC也已經蓄勢待發。玩家一直抱怨任天堂遲遲不更新GB老舊的螢幕,這一次GBC達成了玩家的這一夙願。GBC不僅帶來了彩色TFT液晶屏。還加強了CPU處理能力並擴展了內存容量,令其能夠處理更複雜的畫面,也有了自己的「專屬遊戲」(代表作:《口袋妖怪 水晶》)。
令人遺憾的是GBC取消了夜光功能,但是改用大容量的5號電池進行供電,續航能力更加出色。
一些趣聞
GB擁有豐富的周邊產品,包括有交流電電源,螢幕放大鏡,專用照明燈,GB照相機,GB印表機等,還有一些現在看頗為超前的構思,如震動功能,體感輸入的嘗試,後來的GBC還可利用紅外通信機能與專用的計步器交換資料,對應某些遊戲中的小遊戲。畢竟任天堂是做玩具起家的廠商,他的許多新奇玩意都能在GB上看到。
這是給Game Boy系列主機用的印表機,從GB到GBA均可使用。
GB照相機、莫名的很可愛。
還有就是網上廣為流傳的一張圖——經歷過「海灣戰爭」的GB。
燒成這樣還能遊戲,當時的掌機真是結實啊~
代表遊戲:太多了、俄羅斯方塊、馬里奧、星之卡比、口袋妖怪、勇者斗惡龍、餓狼傳說、、、眾多的遊戲陣容是令GB在當時面對眾多敵手可以利於不敗之地的原因。
好了,介紹完了第三時代的霸主GB,我們也不能忘記那些競爭者們,那些優秀的機器也為整個掌機行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以發售時間排序)
雅達利的掌機試水之作——Atari Lynx
出品公司:雅達利(Atari)
發售時間:1989年,於1990年推出改良版的Lynx II
首發價格:180美元
螢幕:4,096色、3.5寸液晶顯示屏
畫面:160 x 102(dot)
續航時間:6節5號電池可連續使用4小時
雅達利的「山貓」。
雅達利曾經靠著自家的2600主機在全世界熱銷3000萬台成為第二世代主機大戰的贏家,這次的Lynx是雅達利在掌機市場的自信之作。可惜雅達利 7800的失敗並未讓這家廠商頭腦清醒,Lynx又犯了廠商以前犯過的錯誤:一味追求性能帶來的高昂售價、巨大的機身想要帶出去簡直不可能(後面會有一張機身的對比圖)、雖然擁有出色的彩色畫面,但是一次6節5號電池只能玩4、5小時的「大胃王」可不是任何人都玩的起,第三方的乏力也讓這款主機在軟體陣容上沒什麼看點,最終這台掌機慘澹退市。
代表遊戲:忍者龍劍傳、蝙蝠俠歸來、雙截龍、雷電等移植作品較多。
耐不住寂寞的世嘉—— Game Gear
出品公司:世嘉(SEGA)
發售時間:1990年10月6日
首發價格:19800日元
本體重量:400克(包含電池)
螢幕:發色數4096,同屏32色的3.2寸背光液晶屏
畫面:160 x 146(dot)
續航時間:6節5號電池可使用3、4小時
總銷量:1100萬
垂涎掌機市場的世嘉拿出了他們的機器。
上世紀80年代末,憑藉DC在家用機混得風生水起的世嘉看著任天堂的Game Boy再也耐不住寂寞,拿出了他們的機器Game Gear進入掌機市場。GG的性能秒殺GB不在話下,比起Lynx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自帶背光的設計在當時的其他掌機上都是做不到的,但這也讓它的續航能力大打折扣,比起Lynx還要差,售價不菲讓它難以成為兒童的首選「玩具」。
雖然北美首發半年後銷量破百萬,看見GB上的《俄羅斯方塊》大賣特賣的世嘉也心想著把這一神作放到自家掌機,無奈版權被任天堂買去,最終GB借著《俄羅斯方塊》銷量猛漲,GG也就慢慢的被打壓了下去。不過最終全球1000+萬的銷量已足夠亮眼。
世嘉自家的《索尼克》系列就是針對《馬里奧》系列創造出來的。
代表遊戲:雖然遊戲不多,但GG上經典遊戲不少。索尼克、夢幻之星、幽游白書、GG大戰略等遊戲都足夠優秀,值得GG玩家深入遊玩。
NEC的「便攜電腦」——PCE-GT
出品公司:NEC
發售時間:1990年12月1日
首發價格:44800日元
本體重量:560克
螢幕:512色,同屏32色的2.6寸液晶屏
畫面:256×212(dot)
續航時間:6節五號電池只能工作1小時
巨大的PCE-GT。
相信看到上面的硬體參數你已經猜到這個掌機的結局了。緊隨GG發售的這款掌機簡直就是一個便攜電腦,但是巨大的機身和更加巨大的「食量」已經註定了這款掌機的失敗,6節電池1小時,這款掌機帶出去也沒用。
當然,廠商NEC也沒把它當掌機賣,這就是一款易攜帶的「主機」。但是PCE-GT過小的螢幕甚至連部分遊戲的文字都難以顯示清楚,最終這款掌機也黯然退市,並未威脅到GB。
小全家福:左起PSP、PCE-GT、Lnyx、Game Gear。
世嘉的掌機絕唱——Nomad
出品公司:世嘉(SEGA)
發售時間:1995年10月於北美(並未在日本發售)
首發價格:180美元
螢幕:3.25寸全彩背光屏
續航時間:6節五號電池可遊玩2小時
總銷量:100萬(上市一年後停產)
Nomad,整個產品設定都有問題的機器。
世嘉在設計這款掌機時可以說非常的「盲目」。Nomad早在1992年就開始了研發,它本身是基於MegaJet發展而來的。MegaJet本是一種不帶螢幕的便攜版MD,主要是用來在日本航空公司的班機上做廣告宣傳的。世嘉認為只要為MegaJet加上一個LCD屏,和若干節電池,就一切OK了!
其實現在來看這款掌機的設計理念還是可圈可點的。玩家直接就可以遊玩MD數量眾多的遊戲,讓這款新掌機一上市就擁有了豐富的遊戲陣容,媲美家用主機的表現在當時絕對是非常驚艷的(比上面那款PCE-GT好不少)。可惜這次的世嘉還是沒吸取GG失敗的經驗,Nomad巨大的體積有違掌機的便攜理念、主機的耗電量也十分驚人,再加上1995年這個發售時間。本來世嘉是想著在Game Boy青黃不接的時候迅速搶占掌機陣地,誰料橫空出世的《口袋妖怪》倒打一耙,GB再次崛起,Nomad也在發售一年後匆匆離去。
代表遊戲:MD的眾多佳作。
SNK的格鬥專用機——Neo-Geo Pocket
出品公司:SNK
發售時間:1998年10月28日
首發價格:7800日元
本體重量:160克
螢幕:2.6寸(256×256,8級灰度,背光)
畫面:160×152(dot)
續航時間:2節5號電池可以持續遊戲20小時
SNK的「NGP」。
單看參數這款掌機真的很棒,低廉的售價、便攜的機身、優秀的續航能力、自帶背光的螢幕、甚至還帶上了一個搖杆!但它還是失敗了。敗就敗在NGP發售的時候任天堂已經發售了GBC,就在它發售的一星期前。
在任天堂已經發售彩色版的GBC後,依然是黑白的螢幕以及SNK本身號召力的不足讓這款掌機成了滯銷貨,不服輸的SNK又在1999年5月1日,為了緊急應對GBC的衝擊,趕工發行了NGP的彩色版Neo-Geo Pocket Color。
但這亡羊補牢的做法為時已晚。首發半年就出新機先是拋棄了原有玩家群體,匆匆上陣的NGPC軟體陣容又極其匱乏,除了喜歡SNK格鬥遊戲的玩家樂於購入這台掌機外,其他玩家對這個新來的攪局者都無動於衷。
SNK的遊戲質量是不錯的,可惜類型單一,難以支撐整個玩家群體。
代表遊戲:侍魂、拳皇、合金彈頭、索尼克口袋冒險、洛克人格鬥、神機世界,大多是動作遊戲,在當時RPG大熱的日本這樣的遊戲陣容自然缺少競爭力。
最有力的挑戰者——Wonder Swan
出品公司:萬代(BANDAI)
發售時間:1999年3月4日
首發價格:4800日元
本體重量:110g
螢幕:黑白,8級灰度、2.49寸螢幕
畫面:224×144(dot)
續航時間:1節5號電池可連續使用30小時
總銷量:112萬(日本,還有一說是155萬)
「神奇天鵝」——Wonder Swan
看完參數不知道你是什麼感覺?我就一個想法!好想買啊!
而這個Wonder Swan也是毫無疑問的威脅到Game Boy地位的一台掌機。
這台掌機和前面的那幾個競爭者可不同,她是「GB之父」橫井軍平設計的(沒錯又是他,這位鬼才真的為遊戲界留下了太多的東西)。小、薄、輕,續航能力強,WS是百分之百體現了橫井軍平設計理念的產品。其獨特的鍵位設計讓玩家可以以豎向、橫向不同的方式遊戲(近10年之後的NDS也有這樣的設計),增加了一些其他掌機所不具備的趣味。在當時,因為任天堂對自己主機的軟體開發有著極為嚴格的把關,所以眾多第三方紛紛傾力支持著WS,WS有著豐富的遊戲陣容:《電氣機車GO》、《三國志》、《信長野望》、《鐵拳卡片版》、《SD高達》、《魔界村》、《超級機器人大戰COMPACT1/2》、《口袋戰士》、、
然而,時也,命也。當WS發售時任天堂的GBC已經發售快半年了,這樣的一款黑白掌機雖然良心但還是沒能留住顧客的心。
1999年8月,任天堂公布了Game Boy後續機種的計劃,萬代聽聞也馬不停蹄的做出了戰略部署,「彩色天鵝」應運而生。
WS精緻的畫面至今為玩家所樂道。
群雄割據時代的落幕——Wonder Swan Color
出品公司:萬代(BANDAI)
發售時間:2000年12月09日
首發價格:6800日元
本體重量:95g
螢幕:最大發色數4096色、同屏發色數241色、2.8寸螢幕
畫面:224×144(dot)
續航時間:1節5號電池可提供20小時電力
總銷量:全球350萬
Wonder Swan Color。神奇天鵝的最終進化版。
WSC發售之初可謂是話題滿滿、信心十足。與主機首發一同上市的《最終幻想》毫無疑問的成為當時的熱點話題,此後SQUARE(當時SQUARE與ENIX並為合併)更是繼續推出了《最終幻想2》、《浪漫沙加》等大作,索尼也把自家的《妖精戰士》等遊戲搬上了WSC。
出色的首發再加上依舊美觀漂亮的外形,續航能力相比WS有所折扣但依然給力,還有第三方的鼎力相助。按道理這款主機沒有失敗的可能,即便無法打敗GBC和日後的GBA也應該大賣特賣才對。
只可惜,GAME BOY系列掌機多年來的發展早已根深蒂固。原本意圖與GBA對陣的WSC雖然幫助BANDAI拿到了8%的市場份額,但無奈還是敗給了GBC。這樣一款硬體設計驚艷、遊戲軟體眾多、第三方眾望所歸的掌機,還有萬代自身眾多高人氣改變IP的加持,大熱的《最終幻想》系列遊戲也在WSC出了數作。怎耐對手實在是太強大了,這樣的陣容還是薄弱了些。所以WSC在日本的普及量達到100萬後便停滯不前,最終全球銷量為350萬,於2003年徹底退出了市場。
首發的FF特典版,非常棒!
代表遊戲:萬代自家對這台掌機是非常上心的,拿出了許多佳作:《超級機器人大戰COMPACT》系列、《SD高達G世紀》、《機動戰士高達 基連的野望》、《海賊王》、《EVA》、《聖鬥士星矢》、《七龍珠》等動漫改編佳作。
第三方的支持力度也非常大,日本國名RPG《最終幻想1/2/4》不僅素質出色,而且也是開了系列在掌機上復刻正統作品的先河並延續至今。此外還有《洛克人EXE》、《夢幻模擬戰》、《浪漫沙加》、《魔界塔士SAGA》、《鍊金術士瑪麗》、《妖精戰士》等膾炙人口的佳作。
豐富的遊戲陣容讓這台掌機放到現在都頗具可玩性。
結語
至此呢,掌機市場最混亂的前三個時代已經介紹完了。這也可以說是群雄割據的時代,在智慧型手機尚未普及的時候,想要隨時隨地玩遊戲玩家市場非常巨大,很多廠商想要抓住這巨大的商業市場推出了自己的掌機。雖然質量上層次不齊,既有「Lynx」的橫空出世、也有「PCE-GT」的草草應對,還有「Game Gear」的一時風頭,以及「NGP」的格鬥風暴,也不能忘了「神奇天鵝WS」的驚鴻一現、最終還是由「Game Boy」獨占鰲頭、、、這些遊戲掌機為整個遊戲市場添磚加瓦,也讓當時的玩家大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記得小學放學後幾個小夥伴圍著一台SP就能樂此不疲的打上幾個小時,幾個好友為了爭論一個遊戲的數值就能吵上一個下午、完了之後依然津津有味的沉迷於遊戲,那樣單純的快樂在現在來看簡直難以想像,願我們的記憶中永遠都能有它們的一席之地!
下期我將為大家帶來掌機時代最輝煌的黃金年代,敬請期待!
這黃金時代就從「唯一霸主」GBA開始。
本文版權歸旅法師營地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0/node144882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