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款名叫《Pokemon Go》的手游在多個國家上架後掀起了一波抓精靈的熱潮。上線僅一個月,該遊戲已實現超過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億元)的營收,安卓與iOS平台的下載量更是達到了驚人的7500萬次,創造了手游界的奇蹟。
僅憑一款手游就創下了如此高的收益,可是讓不少做硬體的眼紅不已,《Pokemon Go》是怎樣做到的呢?
《Pokemon Go》神奇在哪?
《Pokemon Go》的本質是增強現實AR(Augmented Reality),即用手機或任何移動終端的攝像頭獲取現實世界的圖像,並在移動終端的現實世界疊加虛擬信息、物體。應用在《Pokemon Go》上則是,當我們點開手機上的《Pokemon Go》,手機攝像頭實時拍攝的現實畫面中,便會出現皮卡丘、小火龍、比比鳥、傑尼龜等寵物小精靈形象。在手機螢幕上,這些精靈散布於街區、咖啡店、甚至是橋邊河畔,玩家只要拿著手機四處走動,就可以發現它們並「捉住」它們。
(Pokemon Go介面)
為捉住精靈,玩家就要花錢購買「精靈球」(Poke Balls)等用來攻擊精靈的道具了,《Pokemon Go》的大部分營收也由此而來。
《Pokemon Go》靠啥吸粉?
在80後90後的成長中,「寵物小精靈」是重要的童年記憶,尤其是皮卡丘這一超高人氣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以往只能在電視上呈現的「小精靈」們突然活生生地出現我們周圍,甚至可以捉一隻當寵物,實在是一種妙不可言的感受。廣泛的「群眾基礎」是《PokemonGo》擁有超強的吸粉效應的重要原因。
(寵物小精靈)
其次,現實世界位置信息與VR技術的巧妙結合對於很多玩家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遊戲體驗,在現實中體驗電子遊戲這種新型方式本身就會激起不少年輕人的好奇心。
目前,大部分遊戲公司都是通過少數遊戲玩家購買大面額的高級遊戲道具實現盈利,這也將不少非RMB玩家拒之門外。而《Pokemon Go》只需玩家支付小額錢款,就能體驗到遊戲帶來的無限樂趣,「低消費」也為該手游帶來了廣泛的用戶群。
《Pokemon Go》前景如何?
《Pokemon Go》在海外上線一個月狂攬2億營收後,熱度不降返升,尤其是在「寵物小精靈」的出產國日本登陸後,營收再次大幅走高。但由於政治及審查等原因,目前 《Pokemon Go》 並未在包括中國大陸、韓國和印度等一些非常有前景的亞洲國家上線。失去這個總人口超25億的龐大市場,對於《Pokemon Go》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損失。
不過,強大的中國山寨商,模仿《Pokemon Go》推出了一款名為《山海經Go》的遊戲來吸引中國玩家,而遊戲中的精靈也變成了《山海經》中的女媧、無頭巨人刑天等,嚇哭網友。
(山海經Go介面)
面對中國山寨商的「高行動力」,中國主流的遊戲商們卻表示「並未沒有AR項目,也沒有AR研究,只有VR」,可見AR在國內的熱度遠不及VR(虛擬現實),國內用戶想玩《Pokemon Go》恐怕難以實現了。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我們不能玩到基於AR技術的《Pokemon Go》,但在不久的將來,擁有一款更酷且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VR手游想必也是極好的。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