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指考放榜前夕,台大丟出震撼彈。台大公布數據,比較指考入學及多元入學的台大生學業表現,認為以學測成績申請入學的學生,並沒有比指考入學者優異——台大這項調研分析,等於是推翻清大主導的大學招聯會過去多年的數據、觀點分析,再次掀起「考試決定人才」論戰。
大學指考放榜前夕,台大丟出震撼彈。
台大公布其針對大學考招制度的研究指出,在控制學測成績的變因下,學測成績相當的學生,申請入學學生的學業成績並沒有比考試入學學生還要優異,認為過去由清大主導的大學招聯會所公布的數據有誤,無疑再次掀起了考招制度混戰。
早在去年,招聯會就根據100年到103年共4個學年度、65所大學、43萬筆的學測考生資料,分析這些學生入學後的表現。招聯會的研究指出,在就學穩定度(休學率、退學率、轉系比例)的表現上,指考分發的學生表現比繁星生推薦與申請入學較差,退學比例甚至是繁星生的3倍。
招聯會也進一步針對學業成績做研究,包括系排名前5%、二一比例及學業平均百分比做統計。攤開數據,繁星生得書卷獎比例也比考試分發的學生來得更高,比例高達將近2倍。
反觀台大則是以96年至103年的台大入學生作為研究樣本,控制學測成績變因,比較3萬筆學生在大一和大二的平均成績,指出考試入學管道進入台大後,在微積分、物理和化學等基礎科目表現,優於學測成績相當的申請入學學生,與大學招聯會的結論不同。
但清大教務長、招聯會執行祕書戴念華告訴《天下》記者,目前台大並未公布詳細的研究方法與數據報告,而且母體侷限在台大學生,比較的結果台大隻針對學業成績,也沒有進一步比較就學穩定度,無法代表全台的學生狀況。
多元入學便宜了有錢人?
事實上,去年台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就發表過《誰是台大學生2.0》版本的研究,探討多元入學制度的影響,突顯了繁星計劃實施後對明星學校、明星學區有分散的效果,台大學生來自雙北的機率也有降低趨勢,成為學生來源多元化的證明。
今年3月,同樣是考招制度鬧得沸沸揚揚之際,台大經濟系也曾舉辦校務資料與高等教育工作坊,利用各校運用校務資料庫做的研究,討論與分析頂大學生組成的差異,以及透過不同多元入學管道錄取的學生,在入學後學習行為和表現的差異。參與的學校包括台大、中山、北大、清大、政大、中央、世新和東吳等校。
在政大的研究中,學業成績不及格比例較高的也是透過考試分發入學的學生,而且也指出,多元入學管道的擴張,實際上讓許多中低社經地位家庭學生的入學機會增加,也有利非明星高中的學生入學。
台北大學社會系系主任陳婉琪則分析,台北大學各入學管道學生學測分數以及各學期總成績的百分等級,也可以看出繁星入學的學生雖然一開始學測分數最低,但入學後總成績百分等級卻遠高於指考分發入學與個人申請管道的學生。
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葉高華也在研討會中提出分析報告,指出容易透過繁星進入中山大學的學生特質來自偏鄉地區、父母社經地位也相對較低,這結果也等於反駁認為多元入學管道「便宜了地方有錢人」的假設。
從頂尖大學到私立大學,各校展現的成果幾乎都有共同點,就是繁星的確讓大學學生的來源更多元,與駱明慶在台大的研究不謀而合。有的學校也檢視不同升學管道進入大學的學生表現,也發現過去常被詬病是低分高就的繁星學生表現,並不輸指考或個人申請的學生。
從過去一試定終身的時代,到繁星推薦、申請入學、考試分發、特殊選才與弱勢申請等多元的管道,「重點還是如何透過多元入學與招生專業化,推動各校做研究,讓各校選到最適合自己學校的學生,適性揚才,」戴念華語重心長。
《天下》去年7月推出封面故事「誰有資格上台大」,就是希望打破「一試定終身,用考試決定人才」的迷思,從國際到台灣,全方位評估未來人才,已是不可擋的趨勢。(責任編輯:李郁欣)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60005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