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陪伴,如何做到「斷舍離」

「多陪孩子玩比什麼都重要,我一個星期加班忙完工作以後明顯感覺孩子對自己的生疏,陪他玩了一段時間他就對我親熱多了,沒辦法,要賺錢才能讓她過更好的生活,真不知道該如何「斷舍離」。這是前幾天我收到的一條網友的評論。

很多家長平時工作忙,一到周末有時間陪孩子,就無時無刻守在孩子身邊陪孩子玩,還不容易孩子睡著了,媽媽趕緊做飯、洗衣服、收拾屋子,活兒還沒幹完,孩子又醒了,繼續陪孩子……那樣的確會被「累死」。

問題是,這樣無時無刻地陪伴,的確是孩子需要的嗎?這樣疲憊辛苦,毫無個人時間的媽媽心情能好嗎?一個每天煩躁疲憊的母親如何養育出平靜自信的孩子?

高質量的陪伴

事實上在孩子一歲前,的確需要媽媽經常陪伴,但當孩子學會走路,開始自己探索世界以後,媽媽更多的是需要放手,也就是說,孩子不需要你總是陪著他玩耍!

很多家長會問!「難不成把孩子放在一邊不搭理他?」這裡就涉及一個概念了:高質量的陪伴。

我認為陪伴的質量高不高,就在於父母與孩子此刻的狀態如何。只要雙方狀態是愉快安詳的,這樣的陪伴就是高質量的陪伴。事實上,在家庭中高質量的陪伴還有一種更重要卻常常被我們忽略的高質量的陪伴,那就是:「孩子自己玩耍,父母在一旁工作。

是的,這不僅是一種陪伴,而且是一種極高質量的陪伴。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裡所指的工作,絕不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上網、打電話、看書等工作,而是指孩子能理解、能模仿的工作。比如做家務,做手工,這些孩子能看見,也能明白並模仿,只有這樣的工作才能成為陪伴孩子時的工作,同時父母的態度極為重要,你是匆匆忙忙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還是享受工作本身,休閒自在地工作?要知道,孩子吸收的不僅是父母所做的事情,他更有可能吸收的是父母做事時的狀態或態度。

我想很多人都會記得小時候父母幹活時自己在旁邊玩耍的場景,因為那時候的父母不匆忙,他們總是慢悠悠的,滿心歡喜地幹著自己的工作,這種溫馨、享受的狀態,多年後仍印刻在子女的腦海中,歷久彌新。

如何利用這種方式陪伴

有一次,家裡要來客人了,實在是要打掃衛生了,而孩子又偏偏不睡覺,只好在孩子醒著的時候,帶著他一起做家務,沒想到孩子居然非常喜歡,不但不會搗亂,還會經常幫忙幹活,有時即使他要玩耍不幹活,也總是興高采烈的,呈現出一種滿足愉悅的狀態。

著名教育家認為,成人只是孩子生活的環境,而不是孩子的生活主導,在這樣的陪伴中,成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狀態非常輕鬆、喜悅,孩子吸收了這種狀態,也會非常輕鬆、喜悅,同時,成人專心做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示範,僅是這兩點,就已經為孩子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

後來我又將韻律和節奏引入我們的家務中。比如我改編的《襪子歌》:「媽媽正在洗襪子,洗呀洗襪子,媽媽現在正在洗襪子洗襪子……」我們家一天到晚歌聲不斷,我相信這也是一種陪伴,更是一種韻律和節奏。

我想等孩子長大了,他也會記得我們曾經美好的家務時光。當然更有可能你得與他有關的家務,比如洗他衣服鞋子,比如給他做手工,比如爸爸給他做玩具。只要父母狀態好,所有的家務都是一種高質量的陪伴,與孩子有關的家務更是一種萬兩黃金也換不來的吵架陪伴。

最好的陪伴

那麼有了這種陪伴,還需要父母的陪伴嗎?當然要。這種工作中的陪伴要與陪孩子玩耍相結合,兩者缺一不可。

1、父母的陪同玩耍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讓親子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話題。這一點是眾所周知的,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成人能常年全天侯地陪著一個孩子並保持平靜喜悅的心情。

2、父母工作陪伴即是對孩子的一種陪伴,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陪伴,這種換擋可以讓成人有更好的品質去和孩子相處。同時也節省了很多時間,孩子睡著以後,家長也有足夠的休息時間。

3、這樣的陪伴是孩子真正需要的陪伴。當父母陪孩子玩耍時,孩子能學會如何與人合作玩耍,也能從成人身上學到很多優秀的品質;當父母通過工作陪伴孩子時,孩子會學會如何獨自玩耍,這是他陪伴自己的時間。很多孩子一離開父母就無所事事,不知道幹什麼好,這就是父母從小沒給他機會讓他自己玩耍的緣故。

所以高質量的陪伴絕不是想像中那樣陪著孩子玩,更不是陪著孩子一起玩電子產品,而是文中所說的兩種陪伴的有機結合,這樣的陪伴不僅是給孩子的,更是給父母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53953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