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放棄佔領日本

中國為什麼放棄佔領日本

軍事縱橫2016/04/28 15:16

根據《波茨坦宣言》的規定,日本無條件投降以後,必須放棄自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本土四島以外不法取得之領土,分由各同盟國接收。而日本本土由中、美、英、蘇四國分區佔領,北海道及東北由蘇聯佔領,本州島和九州島由美國和英國占領,四國島由中國占領。這就是二戰結束以後的日本分治計劃。

(分區佔領日本示意圖,其中黃色部分由中國占領)

這一計劃後來被取消,具體原因尚不明確。

今天主要討論蔣介石為什麼放棄軍事戰略日本的計劃,「以德報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對日政策的基本方針,也是評論蔣介石個人功過史上最具爭議性的話題之一。

(位於日本愛知縣的中正神社)

在抗日戰爭結束之際,蔣介石反對分區佔領日本,放棄戰爭賠款,反對罷黜天皇,這一基本的政策被稱為「以德報怨」。日本在中國戰區滯留了總數在200萬以上的軍隊和日僑,蔣介石政府除了將岡村寧次等200餘戰犯盡數無罪釋放外,還迅速遣返日本在華軍民。據統計,共有2711951人被遣返,其中軍人有1231251人,平民1480700人。在遣返過程中,允許日本官兵與僑民攜帶一件盥洗具、一件毛毯、三套冬季衣服、一件大衣、三雙皮靴、三條短褲、三件襯衫、一件手提包、一件手提袋,另外僑民可帶1000日元,軍官可帶500日元,士兵可帶200日元的現款。與其他從南洋各國返日的人相較,從中國返日者的所攜帶的行李是最多的,國民政府在糧食供應上也作出了相應的安排,據估計,三個月內為日本俘僑提供的糧食多達128.2萬餘大包,如果按當時每包8000元計算,共需款102.574億元。為了迅速遣返日本在華軍民,國民政府方面撥出了80%的船舶和70%—80%的列車,以致國內的緊急運輸活動都受到了影響。

(南京受降典禮上,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在日軍投降書上簽字)

蔣介石為什麼這麼做?

蔣介石之所以對日本寬大為懷,是因為他自始至終認為戰爭的責任不在日本國民,而在日本軍閥,他認為中日兩國本為兄弟之邦,只要窮兵黷武的日本軍閥一滅,中日兩國是可以化敵為友的。此外,蔣介石還認為戰後的中國可居亞洲領導地位,中國強大以後,日本必會主動來歸,日本之於中國,正所謂「輔我則後,掠我則讎」,所以中國在戰後不僅不應採取報復主義,還應處處以協助日本重生為念。

蔣介石放棄分區佔領日本,協助日本重生,主要目的是著眼於遏制蘇聯在遠東地區的擴張,含有聯日抗甦的戰略意圖。

就當是具體的國際國內形勢而言,日本雖然投降,但是國軍的主力依然在大西南,日軍成建制的部隊依然駐留在中國本土,所以蔣介石認為為了順利的實現接收淪陷區的計劃,不能夠過分的激怒日本軍隊。此外,當時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接收淪陷區的問題上,佔據了有利的戰略態勢,換言之,蔣介石想動員日軍在國軍接防之前,代國軍捍衛防區。保留日軍原有的作戰系統,將日軍納入國軍補給體制。

蔣介石在戰後對日「以德報怨」的政策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順利的接收了大部分日占區,戰後的日本也確實成為了反甦的前沿陣地。但是歷史的發展往往是出人意料的,所謂「人算不如天算」,蔣介石自己丟掉了大陸,敗退台灣,聯日抗甦的戰略目的又有什麼意義呢?

(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示意圖,當時的東北還在蘇軍的控制之下)

所以後來的人在看待蔣介石當時的決策時,覺得蔣介石太傻了,怎麼放棄佔領日本?還協助日本重生?其實蔣介石是作了深層思考的。總的來說,當時中國的國力有限,無法像蘇聯對待戰敗的德國一樣,把受傷的熊打死在熊窩裡。戰後,一個強大的蘇聯即將崛起於中國的北方,到時候中國該怎麼辦?依靠美國嗎?蔣介石認為美國遠隔重樣,遠東對它來講不痛不癢,美國人向來不靠譜,只有寄希望於「中國為主,日本為輔」的戰略態勢才更加靠譜。事實上後來的發展正如蔣介石所料,只是蔣介石沒有料到自己會失去大陸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06016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