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鐘!無知媽媽跟孩子玩「遊戲」防走丟,沒想到竟然親手害了孩子

@ 2016-04-02

別如此殘忍對待孩子了,這個媽媽教育孩子所導致的嚴重後果,一定值得我們所有人深思。

為了鍛煉孩子走丟或跟父母走散後的應變能力,這個媽媽某天在超市看到專注欣賞玩具的兒子那刻突發奇想,她趁兒子不注意時偷偷躲了起來。沒多久孩子終於依依不捨從沉醉中回過神後,左右環顧竟然找不到媽媽了!

孩子焦急地尋找,一邊走一邊哭,臉上滿是恐懼。對於一個只有6歲的孩子來說,從沒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內心的焦慮是可想而知的。孩子無助哭喊著找媽媽,最終驚動了超市的經理,孩子媽媽這才從一旁出來。第一次,孩子的應變能力讓媽媽失望,更加堅定了媽媽對孩子的訓練。

第二次,在商場裡,孩子高興地玩氣球追逐著氣球,媽媽突然躲了起來,孩子回過神來發現媽媽不見了,愣了一下一副想哭又不敢哭的樣子,或許是前一次的印象太深刻,也可能是想起了媽媽告訴過他,「走丟時要原地等待」,這一次孩子雖然滿臉惶恐,但是孩子站在了原地。

第三次,在馬路上媽媽突然躲了起來,這一次孩子終於懂得了求助街邊的商家或交警……

孩子的確能應對這樣的情況了,這個媽媽曾經沾沾自喜,跟相熟的爸媽們也介紹自己的訓練經驗,說這個「遊戲」鍛煉了孩子的應急能力和獨立性。

但是沒多久問題來了,當這個媽媽帶著兒子來問小編,說孩子每天晚上都做同樣的惡夢,夢醒之後總要媽媽緊緊地抱著自己。以前大大咧咧的孩子,現在突然天黑後一個人不敢上廁所,一個人也不敢進房間,說床底有怪物,甚至不敢出門逛街……

跟孩子接觸過程中,幼兒教育專家小編從孩子斷斷續續的敘述中瞭解到孩子的夢境:

夢境裡媽媽不見了,自己不斷地找媽媽,一個人在彷徨無助中焦急地奔跑,摔倒了無數次爬起、還被小老鼠、蛇、蟑螂等追逐,看到前面模糊的身影追上去,結果才失望地發現不是媽媽,越找越焦慮、越找越緊張……每次都在異常緊張中驚醒,醒來一身汗。

為什麼孩子總是做著尋找媽媽的噩夢呢?答案一目了然,媽媽的訓練破環了孩子的安全感!

小編認為,做這種「防丟」訓練遊戲是可以的,但是最好提前跟孩子說明,大人不要毫無防備地突然消失,以至於給孩子的心理造成過大的衝擊。遊戲結束後也要及時跟孩子說這是遊戲,目的是以後遇到類似情況能知道如何應對,保證孩子的安全感。

另外,時常在公園或街上等公共場所裡,見到雀躍的孩子像被放出的野馬,他們被眼前的鮮豔和新奇吸引,興奮地往前奔跑時,冷不防跟在後面的大人自以為好玩地躲起來,待孩子回頭看不見大人而驚慌失措大哭時,大人才從角落處現身。當大人為自己的捉弄洋洋自得、甚至覺得很好玩,也從孩子緊張的表情中尋找到快感——自己對孩子很重要,但其實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在這刻被大人無情踐踏。

後果是什麼呢?後果是孩子變得膽小,總是擔心大人不見了。或許在下一次,孩子走前面時,總會頻繁地回頭看看父母是不是還在;或許孩子可能會在公共場所緊緊拽著大人的手,一刻也不敢鬆開……

大人類似的不理智的做法很多:

為教訓孩子把孩子鎖在門外;

經常打罵孩子;

過早跟孩子分房睡覺;

把孩子寄養在老家或他處;

過份關注保護孩子;

大人的委屈發洩在孩子身上;

諷刺、挖苦孩子的缺點;

因擔心孩子粘人而經常不辭而別;

經常跟孩子說「不要你了」;

常常捉弄孩子,損傷孩子自尊;

過早讓孩子上幼兒園等……

這些大人的行為都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安全感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支撐起生命和心理健康。擁有它的人,主觀滿意度高,樂觀自信。缺乏它的人,生活滿意度低,焦慮恐懼。

3歲左右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如果孩子6歲前還不能形成健康的安全感,這種負面影響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相比起其他孩子,他們更容易膽怯退縮、對人不信任、缺乏自信心、情緒不穩定,難以和別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對環境適應力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