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周形勢圖
秦人以擅長養馬而名垂青史。商朝時期,秦人先祖因擅長養馬而被封為貴族。西周建立後,秦人繼續為西周養馬,並因養馬的功勞而被賜予土地。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鎬京,周幽王被殺。鎬京被攻破後,大部分諸侯按兵不動,秦襄公卻盡起兵馬勤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即位,秦襄公更是派兵護送周平王遷都洛邑。為了酬謝秦襄公的護駕之功,周平王不僅冊封秦襄公為正式的諸侯,還把岐山以西的土地全部賜予秦襄公。至此,秦國正式以諸侯的身份登上歷史的舞台。
二、春秋初期形勢圖
秦穆公時期,秦國正式成為「春秋四強」之一。周平王東遷後,春秋開始。此時,秦國雖然正式成為諸侯之一。但是,因為位置偏僻、文化落後,所以,綜合國力一直弱於中原諸國。此外,北方犬戎諸部紛紛攻入關中,對秦國東進構成嚴重障礙。在幾代人的努力下,秦國終於消滅了諸戎、統一了關中,並與中原完全接壤。巧合的是,此時,晉國也崛起了,並死死擋住了秦國東進的道路。秦穆公即位後,與晉國大戰數場,雖然占到了上風,但是,始終沒有打通東進的道路。秦穆公被迫選擇向西發展。雖然秦國東進的勢頭被晉國擋住。但是,秦國已經憑藉綜合國力,與晉國、齊國、楚國並稱為「春秋四大國」。
三、商鞅變法後的形勢
三家分晉是秦國能統一天下的直接原因。秦穆公之後幾百年時期,秦國一直沒有大的動靜。這不是秦國不想有動作,而是不能。東進一直是秦國的國策,但是,晉國崛起後,不僅從地理上完全阻隔了秦國東進擴張的道路,還嚴重限制了秦國吸收中原先進文化的進度。秦國本身就嚴重弱於中原諸國,現在,又被晉國全面壓制,只能忍氣吞聲,等待時機。春秋末期,趙、魏、韓三家瓜分了晉國。魏國成為秦國最重要的對手。雖然魏國實力不弱,但是,相對於整個晉國,對秦國的壓制已經大大減弱,秦國東進統一天下開始有了可能。
四、三家分晉後的形勢
商鞅變法是秦國能統一天下的根本原因。經過春秋幾百年的發展,生產力大大提高。進入戰國後,社會全方面發展。生產力的發展也影響到了政治、經濟和軍事。各個諸侯國開始以兼并、統一天下為目標。進入戰國後,魏國首先開始變法,因此,魏國稱雄戰國初年。秦孝公有感到「不變法就會亡國」,於是,重用客卿商鞅。商鞅也沒有辜負秦孝公的期望,進行了戰國時代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商鞅變法結束後,秦國國力有了質的提高。
五、秦占巴蜀後的形勢
攻占巴蜀,使得秦國建立起對東方六國的全面優勢。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力雖然有了質的提高,但是,對魏國還沒有絕對的優勢。於是,秦國先挑軟柿子捏,決定先南下攻滅巴蜀。秦惠文王派大將司馬錯統兵南下。司馬錯沒有辜負秦惠文王的期望,一氣呵成,攻占了整個四川盆地。攻占四川盆地後,秦國不僅國力再度增強、對魏國有了絕對優勢,還高屋建瓴,取得了對楚國的戰略優勢。於是,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勢已成。
六、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後,東方六國敗局已定。攻占巴蜀、取得對東方六國全面優勢後,秦國開始瘋狂東進。在短短几十年時間內,秦國從趙國、韓國、魏國、楚國手中奪取大片土地。為了抵抗秦國的進攻,趙國趙武靈王進行了胡服騎射,建立起一支強大的騎兵。秦國圍攻韓國上黨後,韓國將上黨送給趙國,趙國與秦國在上黨的長平爆發大決戰。通過反間計,秦國使得趙國重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而秦國自己則派出戰神白起。最終,白起殺掉趙括,迫降四十萬趙軍。為了永絕後患,白起將四十萬趙軍全部活埋。至此,趙國元氣大傷,無力與秦國再戰。而東方其他幾國則完全喪膽,不敢與秦國一戰。
七、秦始皇統一天下形勢圖
長平之戰後,秦國爆發內亂,使得東方六國苟延饞喘幾十年。長平之戰後不久,雄主秦昭襄王去世。而秦昭襄王的兒子秦孝文王在位僅僅三天,也跟著去世。秦孝文王去世後,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即位。為了酬謝呂不韋的扶持,秦莊襄王任命呂不韋為相國,並任由呂不韋大權獨攬。呂不韋大權獨攬,引起了秦國國內各方的不滿,秦國內部開始明爭暗鬥。因為明爭暗鬥,所以,秦國一時間無力東進統一天下。等秦始皇即位後,秦始皇剿滅各方勢力,重新掌握秦國的大權,秦國才重新開始統一天下的腳步。秦始皇重掌大權後,重用王翦、王賁父子。王氏父子沒有辜負秦始皇的期望,為秦始皇立下汗馬功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東方六國、統一全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中央集權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