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府千歲的由來
[hide]
五府千歲是台灣道教與台灣民間信仰中,非常普遍的神祇,亦作「五王」。
「千歲信仰」即「王爺神」之尊稱,是天帝所派巡按人間,察善惡以降福禍的大神。
在台灣,千歲,主要分部於西台灣與南台灣,愈往北則愈少,恐是與本省人先民的遷徙有關。
五府千歲意為「五位王爺神」。
在台灣,五府千歲有許多種姓氏組合:
例如有:
「李、池、吳、朱、范」
「謝、周、陳、康、沈」
「蘇、王、梁、秦、蔡」
「池、邢、金、何、馬」
「溫、白、紀、范、雷」
「朱、岳、韓、金、伍」
等不同組合。
最普遍的一組:是指「李、池、吳、朱、范(李大亮、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五位千歲。
奉祀此組神祇,有名的廟宇為:
台南縣北門鄉南鯤鯓代天府、麻豆代天府、新興廟宇高雄縣大寮鄉之南雄代天府等。
其他,不是此五姓之王爺。
如:
台南西港慶安宮代天巡狩十二瘟王是曾文溪流域重要的王爺信仰。
而屏東東港東隆宮之溫府千歲之信仰,可說是東港溪流域最盛大的王爺信仰,上述兩者的王船祭典皆號稱為台灣最盛大。
雲林縣褒忠鄉之「五年千歲」,則是依照年份輪值為主神的廟宇。
高雄市左營元帝廟的朱府千歲,則是另一種信仰的形式。
王爺由來與各地的王爺王爺信仰來源,一般說法有幾種系統:
瘟神系統、英靈系統、鄭成功祖孫系統等。
據劉枝萬教授的研究,王爺信仰的由來,可追朔到唐朝或更早。
最早的王爺,可達三百六十多位,大部分與瘟神有關,即:王爺乃管理、傳播瘟疫的神明。
瘟神系統:
王爺既是上天所派(代天巡狩),管、傳瘟疫之神,故早期,民間不敢久留其於鄉里,常會以「王船」形式,把王爺送到外地,或者焚燒送其回天庭,後期,逐漸變成掃蕩瘟疫的大神,如:五年千歲。
英靈系統:
另外,王爺信仰也有其他的來源:如受人尊敬的英靈信仰:如有些廟宇供奉之謝府千歲(東晉名臣謝安)、苻王爺(前秦君主苻堅)。
鄭成功祖孫系統:
指台灣清領時期之初,民間為避免被清政府查緝的的鄭成功、鄭經、鄭克臧祖孫信仰:
如有些廟宇供奉的「朱王爺」(鄭成功被明朝賜姓「朱」),「開山王」(「山」暗指台灣)。
王爺信仰簡述據1960年所作的調查分析,全臺宮廟所供奉之主神共有二百四十七種之多,其中具有廿座以上的寺廟者有廿九種,超過一百座以上的有九種神明,最多的是王爺,共有七百一十七座,足見王爺信仰的普遍。
在臺灣閩南有許多的「王爺廟」,這些廟裏的王爺都只冠上姓氏,而不稱其名,稱為「某府王爺」或「某府千歲」,俗說共有三百六十進士而化身的王爺,共一百三十二姓。
假使三個王爺或五個王爺合祀在一起,則稱為「三府王爺」、「五府千歲」等。
王爺是代表天帝巡察人間善惡的神祇,並帶有尚方寶劍先斬後奏,故會加以敬奉,台灣供奉王爺的廟大多亦稱「代天府」,王爺出巡則稱為「代天巡狩」。
一般王爺的造型大都非常威嚴,但多是以明朝的裝束出現,有的錦袍玉帶,有的則是頂盔貫甲。
臺南南鯤鯓的代天府即是具有歷史的王爺廟,內祀朱、吳、李、池、范等五府王爺和一位將軍。
舊時王爺的「三年一醮」祭祀是非常豐富隆重,有瘟疫時亦要請王爺來鎮壓。
福建並有「王船」的習俗,將王爺神像連同祭物糧食載在一艘特製的船中,任其飄流,這種船上面旌旗招展,桅帆俱備,也很威武,假如某個村落有王船飄到,該村便要迎神奉祀一番,再將之放流。
後人多有直接建廟,使其留下以保護民眾。
據說南鯤鯓廟的王爺,便是這樣飄來的。
而王爺降駕,乩童往往亦多會稱是某府王爺降臨附身,乩童在作法操五寶時大多數都會封口(灌口針)用長銅針來貫穿臉頰,還有其他些少數宮廟乩童要封口時,是使用小型的王爺頭(或五營頭)下連有一根短銅針的方式,或是以釘槌猛擊背部、頭部或腹部,而來大顯王爺神威。
基本上,這是一種來歷非常撲朔迷離而難以查考的神,據連雅堂在《臺灣通史·宗教志》裏的解釋,這是假託以奉祀鄭成功的,所謂「時已歸清,語多避忌,故閃爍其辭,而以王爺稱。」所謂「雍乾之際,芟夷民志,大獄頻興,火烈水深,何敢稍存故國之念?」於是老百姓就聰明地採用了這種方式追祀鄭成功。
查民間對這種王爺的傳說,果然是十分「閃爍」,如;
說王爺為明末時之三百六十名進士,因不願仕清而自盡,玉帝特別敕封為王,使之巡按天下,賞善罰惡。
或說「王爺」為唐明皇時三百六十名進士,因明皇要試張天師法術而誤傷,故天子賜其封為王,遊歷天下,周享血食。
或說王爺為秦始皇焚書坑儒時的儒者,各地因而尊為王爺。
或說王爺係古時之五名士人,途中見水井中有疫毒,自行投身井中,救人性命,因此大德,而昇天為神。
李府千歲
俗名李大亮,涇陽人,文武雙全,乃是五王之首,由於輔助開國有功,唐高祖封賜為金州總管司馬,不久又加封安州剌史。
唐貞觀年間,先後出任交州都督、涼州都督、西北道安撫大使、劍南道巡省大使、左衛大將軍、工部尚書等職,晉爵武陽公。
貞觀八年(634年)李大亮領兵征伐吐谷渾的番兵番將,貞觀15年(641年)又大敗番將篩延陀,受封為行軍總管。
李府千歲為唐代立了不少功勞,也幫助建立不可動搖的唐王國。
由於功在社稷,李大亮在朝廷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名將,又因為父母早已過世,平日在家侍奉兄嫂如同父母,傾盡家產幫助需要的百姓,可以說是一位十全十美的聖賢。
根據《唐書》記載,李大亮是唐代的開國功臣,由金州總管晉升到行軍總管,對唐初穩定政局貢獻良多。
他不但忠君愛國、體恤百姓,又有君在臣在、君亡臣亡的偉大情操,在唐高祖駕崩之後,竟追隨唐高祖於九泉之下。
相傳玉皇上帝知聞李大亮之事,就敕封祂為代天巡狩,駐守人間,擁坐王船,巡狩四方,以驅疫除瘟,聖稱為大王李府千歲,四月二十六日為其聖誕千秋。
池府千歲
二王姓池名夢彪,陳留人氏,文質仁心,天資聰穎,性情剛直,治軍嚴正,用兵如神。
唐高祖入關時,因助唐開國有功,授封中郎將、折衝都尉。
貞觀17年(643年),隨唐太宗親征高麗國(即後來的韓國),勢如破竹,又加封為宣威將軍。
池府王爺是一位文質彬彬的神聖,為何金身造型是黑臉,眼大如豆,看起來威嚴無比呢?
傳說池府王爺某夜夢見一位瘟神,奉玉帝旨令下凡降災、散布瘟疫,池王知道這件事後,便請這位瘟神到府中飲酒暢談。
瘟神暢飲之後,已有幾分酒意,就吐露下凡之意,池王心腸慈悲,害怕百姓受災,託言借看藥粉,趁瘟神不注意時將那包瘟疫粉全部吞下。
藥粉進入池夢彪腹中,藥性發作,隨即滿臉變黑,兩眼突出而亡。
瘟神帶著池夢彪的靈魂參見玉帝,玉帝感念祂愛民救民的精神,敕封祂為代天巡狩池府千歲,六月十八日為聖誕千秋。
吳府千歲
三王吳孝寬,江蘇吳縣人,志烈秋霜,嫉惡如仇,對地理風水,非常有研究,又會觀星望斗,文業武功受眾兄弟的敬仰。
由於幫助唐高祖開國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