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阿瑟要燒靖國神社,就要動手想不到西方一股勢力說了不

@ 2016-03-31

麥克阿瑟要燒靖國神社,就要動手想不到西方一股勢力說了不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偷偷襲擊珍珠港,貿然挑起了太平洋戰爭。在一次次戰鬥中,美國軍隊親自感受到了日軍拚死頑抗的「戰鬥精神」,他們不清楚日軍為何在戰場上不害怕死亡?於是,美國開始探究日本軍國主義的根源。最後發現根源是靖國神社。可以說,二戰前的靖國神社完全是日本軍國主義用以愚弄和籠絡國民,煽動他們效忠天皇並甘心充當炮灰的御用工具。

美國國立公文館保存著一份1944年的美國國務院「戰後計劃委員會」的機密檔案。檔案中寫道,「靖國神社等神社不是我們所認知的宗教。它們崇拜軍國主義分子,培育了攻擊性的國家主義精神,這樣的神社違反信教自由,應當關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30日下午兩點,美軍將領麥克阿瑟乘坐的「巴丹」號座機抵達東京郊外的厚木機常在鼓樂聲中,麥克阿瑟志得意滿,他將作為盟軍最高司令官、7500萬日本人的絕對主宰者開始統治日本。此時的麥克阿瑟對日本軍國主義恨之入骨,他一到任就下令解除日本武裝,逮捕戰犯。隨後,美國公布了「戰後初期對日政策」,表明美軍將在日本實施宗教信仰自由,並禁止日本人打著宗教的旗號,搞極端國家主義和軍國主義組織及運動,矛頭直指靖國神社。

緊接著,美國國務院也公開宣布了廢止日本國家神道,全面壓制軍國主義、極端國家主義的方針。美國政府、宗教界等就靖國神社的處置問題提出了各種方案,有的認為應該變成「國營紀念碑」,有的主張改為「無宗教色彩的追悼設施」,等等。然而在駐日美軍軍官們眼中,這實在是太便宜日本人了。一些美軍將領,尤其是盟軍總司令部(以下簡稱盟總)對敵諜報部的軍官們,強烈建議麥克阿瑟放一把大火燒毀靖國神社,從精神上徹底解除日本的武裝。這個建議打動了麥克阿瑟,很快,100名美國大兵開進了靖國神社。

美軍的行動讓日本軍國主義分子陷入了極度驚慌,就在這時,他們接到了前首相東條英機的密令,稱「靖國神社要永久存續,天皇亦理應參拜」。隨後,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展開了積極活動,企圖維護靖國神社。於是,橫井想出一個花招,他決定利用盟總尊重信教自由的政策,以純宗教的姿態維護靖國神社。

為誘使盟總接受該方案,橫井甚至提出,可以考慮將靖國神社一帶變成以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娛樂一條街,設立劇嘗音樂廳、美術館等。橫井的障眼法最終騙過了巴斯,巴斯對橫井的方案大加讚賞,並提交給了麥克阿瑟。盟總內部發生了意見分歧,最後大家統一了意見,決定允許日本人舉行大祭,並視大祭的情況來決定如何處置靖國神社。

1945年11月20日,在盟總的監視下,靖國神社進行了大祭,這是日本二戰失敗後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由政府主持的大祭。裕仁天皇和幣原首相以及日軍各代表參加了大祭,參拜人數量有3萬人。為了給盟總造成好的印象,軍人們穿著西服入列參拜……

日本人的偽裝終於有了收穫,1945年12月15日,盟總頒布了麥克阿瑟第448號指令,就是所謂的「神道指令」,宣布廢止國家神道,實行政教分離。但這道命令卻同意靖國神社脫離國家管理成為宗教法人,並與其他宗教團體享受同等待遇,靖國神社終於逃過了滅頂之災。

1946年4月,靖國神社接到盟總的新通告,禁止天皇參拜靖國神社。接著,在中國、蘇聯等國的強烈要求下,美軍用水泥將靖國神社內紀念日軍侵略戰爭的13米高的大石燈籠抹平。11月,盟總又發布了關於靖國神社的新指令,指出靖國神社是軍國主義神社,不承認將國有土地轉讓給神社,靖國神社存在的合法性再次遭到了質疑。1951年9月,盟總批准了土地轉讓事宜,靖國神社最終得以苟延殘喘。此時的靖國神社雖已降為一般性的宗教團體,但神社中供奉的戰爭亡靈的靈位並沒有撤除。

隨著1952年美軍占領時代的結束,各種祭拜靖國神社的活動又陸續出現。靖國神社搖身一變成為少數右翼勢力為軍國主義招魂、為侵略戰爭翻案的政治平台。關於當年美國軍隊為何沒有燒掉靖國神社,據說是麥克阿瑟徵詢了羅馬天主教教廷駐日代表比特神父的意見後,停止了燒毀靖國神社的計劃。僅靠比特神父一人之力就能留住靖國神社麼?真正的答案肯定不是這樣。

幾十年後,一份關於盟總的解密文件為我們揭開了謎底。這份「關於靖國神社的將來的見解」的機密文件赫然寫道:「應該保留靖國神社,廢止恐怕反而會增加事端。」文件指出了沒有廢止靖國神社的理由———美國人擔心這不利於美國對日本的占領。正如巴斯後來在接受日本NHK電視台採訪時回憶說:「繼續制裁日本,不是我們的願望,那時的日本,正按照我們的期望在行動。」當時,隨著冷戰的激化,美國大幅度改變了占領政策,不但停止清算日本的戰爭罪行,而且打算將日本建造成「共產主義的防波堤」。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自然不希望在靖國神社問題上得罪日本人。因此,對當前日本的靖國神社問題,美國人當年的自私行徑應該負有一定的責任。

相關標籤: 國際社會 二戰 軍事歷史 日本

收藏 分享 投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