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口腔長滿白色絮狀物 竟然是因為媽媽太愛幹淨

@ 2016-03-30

剛坐完月子的果果媽無意間發現寶寶的嘴唇上冒出一些白色絮狀物,像是起了皮一樣,保姆說可能是最近室內開了暖氣太幹燥了,所以大家也就沒放在心上。喂完奶後,果果媽拿來棉簽蘸點水準備給寶寶擦擦嘴唇,可發現這些白皮很難擦掉,反而把寶寶給弄哭了。這一哭不要緊,卻著實讓果果媽嚇了一大跳,原來她發現寶寶的嘴巴裏布滿了這種白色的絮狀物,舌頭上也全是。

看來並不是幹燥引起這麼簡單的了,於是她抱孩子來到了醫院,醫生告訴她寶寶是患上鵝口瘡了。這是一種很常見的嬰幼兒口腔疾病,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

醫生叮囑說,平常一定要多注意衛生,寶寶的奶具要徹底消毒,如果是母乳喂養的話也要注意乳 頭的幹淨,不然很容易把黴菌帶入口腔引起感染。

可是,這番話倒是讓果果媽更納悶了,她說:寶寶一直是喝母乳的,我平常特別注意衛生,每次喂奶前我都會拿濕巾先擦擦乳 頭的。沒想到醫生聽完後竟然說:這樣說來,孩子很有可能是因為太幹淨才長鵝口瘡的!

太幹淨?「特別注意衛生」難道反而做錯了嗎?咱們還是先從鵝口瘡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開始說起吧。

一、什麼是鵝口瘡?

鵝口瘡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常見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由一種黴菌—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點片狀絮狀物,形似奶塊,略微突起,邊緣充血,不容易拭去,強行剝離後會出現紅色創面。嚴重時白色絮狀物遍布寶寶口腔,可出現在舌、頰、齶或唇內黏膜上。同時患兒還會出現食慾下降、呼吸不暢、吞咽困難等症狀。

二、哪些情況下容易感染?

鵝口瘡常發生在口腔不清潔、營養不良或者長期使用抗生素的嬰兒中,比如下面這些情況都容易引起感染:

①媽媽產道有炎症,寶寶出生時接觸了產道分泌物的黴菌引起感染。

②寶寶的奶具消毒不徹底,或者母乳媽媽的奶 頭不幹淨而導致。

③日常衛生不注意,比如寶寶吃手、咬玩具,因而導致黴菌進入口腔引起感染。

④嬰兒體內菌群失調,使得黴菌趁虛而入而感染。

三、患鵝口瘡後該如何治療?

發現鵝口瘡後可口腔內塗抹製黴菌素,同時口服益生菌進行治療,在殺黴菌的同時扶植腸道正常菌群。

四、「太幹淨」也會導致鵝口瘡

說到這裏,可能還是有人會一頭霧水:既然鵝口瘡是感染黴菌引起的,難道不是應該「特別注意衛生」嗎?

首先有一個小常識大家必須明白:黴菌的天敵是細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適當的注意幹淨是非常有必要的,可是有些媽媽特別在意養育環境的衛生,甚至希望達到無菌的程度,這就使得寶寶出生後很難接觸到本應接觸的細菌,因而造成體內腸道菌群失調,這時白色念珠菌這種機會菌趁虛而入大肆泛濫,寶寶口腔內就極易引起鵝口瘡。

比如前面案例中的果果媽,她每次喂奶前用濕巾擦拭乳 頭進行消毒清潔的做法是非常錯誤的,因為濕巾中或多或少含有清潔劑、殺菌劑等消毒劑成分,這些消毒劑顆粒隨著寶寶的吸吮進入到體內後,會殺滅嬰兒腸道內的正常菌群,從而導致菌群失調,由此使得黴菌大量繁殖,最終引起鵝口瘡。

俏媽說:

鵝口瘡其實並不難治,但是卻很容易反複。發現寶寶患有鵝口瘡後,不少媽媽們都認為一定是自己平常衛生還不夠注意導致的,其實多數情況下恰恰相反。媽媽們不如先反省下家中是不是太幹淨了,平常是不是過分注意寶寶的衛生清潔了。

那到底如何做才不至於是「過分」注意清潔衛生呢?

①家裏最好不要使用含有任何消毒劑的產品,包括嬰兒奶瓶清潔劑、寶寶濕巾等;

②奶瓶、奶嘴不需要次次徹底消毒,比如有些媽媽喜歡用清潔劑擦洗奶具後再放消毒鍋,其實大可不必。個人建議可以一天最多消毒一次,其餘時候用熱水衝、刷、燙後控幹水分正常存放就可以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