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生過馬路 看完後讓每個父母都想要這樣教育孩子

@ 2016-03-29

幾乎所有人都有一個「斑馬線內行人最大」的觀念,完全不理會右轉車輛已經等候到塞車了,行人依然大搖大擺的龜速過馬路;而在日本就大不同,一群孩童綠燈過馬路後,還禮貌地向紅燈駕駛敬禮致謝,讓網友看了直呼「不可思議」。

影片中,一群穿著制服的日本孩童在馬路邊等候綠燈,等到燈號一變才快步過馬路,接著向左右兩邊停紅燈的駕駛敬禮,表達他們的感謝。

看影片:

其實這種行為在日本小學生中很常見,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日本的禮儀教育。

日本的教育,非常注重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教育、磨礪教育、禮儀教育、獨立人格教育、動手能力等等,這些都是國人比較缺乏的。

中國的父母特別注重孩子的舒服感受,孩子稍微冷一點熱一點,都捨不得。還特別注重孩子的表現,非常忽略孩子的群體協調能力。另外就是注重孩子的能力和成績,但非常忽略孩子的禮儀和尊卑秩序。

你願意觀察一下日本民族的教育方式嗎?

獨立的生存教育

日本的家庭和社會都一致的認可一個重要的教育原則:孩子不能嬌生慣養,不能沒有生存能力。因此,日本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視教會孩子生活自理。孩子很小的時候都能自己上學,自己繫鞋帶,自己吃飯,自己管理私人物品。

男生短袖襯衫配短褲,女生短袖襯衫配短裙是日本小學生的統一著裝,一年四季基本上都是這種打扮。日本的中、小學教室里沒有任何空調和暖氣設備,無論是北方寒冷的北海道,還是南方炎熱的沖繩島都是如此。這並不是因為經費緊張或者是節約的緣故。之所以要這樣,就是為了從小培養小學生們堅強的意志與能吃苦的精神,鍛鍊他們的體魄。因為兒童的適應性強,利用四季的變化和輪迴,訓練小孩子的適應能力。適應的孩子,冬天不會因為冷的吃不消而影響學習,也很少有因此而生病的。

每年的3月25日和4月6日,是日本學校的春假,在這段時間裡,孩子們沒有任何家庭作業,也不必參加任何由學校組織的活動。放春假之前,小學低年級孩子會帶回一份「努力度自我確認表」,這份表格共涉及14個小項目,內容如下:

1. 能夠做到早睡早起了

2. 一日三餐都好好吃飯了

3. 不挑食,什麼都吃

4. 能夠做到總是保持正確的姿勢

5. 能夠開朗、大方的大聲問候

6. 沒有受過什麼大傷

7. 飯後能做到好好刷牙

8. 認真洗手、漱口

9. 在戶外精神倍棒的玩耍

10.沒有忘記隨身攜帶手絹和紙巾

11.借的東西都好好的歸還了

12.小朋友之間很友好的在一起玩耍

13.沒有說過小夥伴的壞話

14.沒有脫離小夥伴們

感恩的教育

日本很重視感恩的教育,他們在吃飯前,眼睛盯著食物,雙手合十說:「いただきます!」(日本人表達感恩的一種方式),然後才拿起筷子開始吃飯。他們的老師會告訴他們: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不可多得,而人與食物之間的緣分也同樣是不可多得的。想想那一粒米,它得花上一年的時間辛苦成長,才最終機會進你的飯碗,而不是別人的飯碗,這該是件多麼值得珍惜和感恩的事情!

禮儀的教育

無論是在家庭和還是在學校中,都是統一的標準,任何場合都必須遵循尊卑秩序。尤其對長輩的服從和尊重是不能討價還價的。每一個家庭中,媽媽都特別注重孩子的國際化交際禮儀,同時不失日本的傳統禮儀。

集體精神的教育

處處培養小學生的集體合作精神。在學校里不管表演什麼節目,都是集體參加。這就是為什麼日本這個民族特別團結、特別有集體主義精神的原因吧。

一樣是教育,有何不同?

日本中小學有一項規定,學生每天都要打掃廁所。學校一律不僱傭打掃廁所的工友。他們有一個口號:「把廁所打掃的比廚房乾淨!」日本京都大學的竹之內教授說:「在日本,我們的學校一律讓學生來打掃廁所,這是我們多年來堅持的一貫做法,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吃苦耐考的精神。」

日本的教育,非常重視動手的能力。在學校里,就有很多項目是訓練孩子做飯、自己種花種菜,這樣的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充滿了能動的慾望,也充滿了好奇心,還能使心地質樸。拈輕怕重、嫌棄、骯髒的問題就很少出現。

環保的教育,幼兒園分發給孩子的牛奶,孩子們喝完後,要求排隊在桶里洗凈,然後展開牛奶盒晾乾。分類放在垃圾箱裡等待著垃圾回收。從小養成垃圾分類回收的習慣,也就不覺得麻煩啦!

日本小學的課程設置上尤其突出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訓。一、二年級有生活課,講一些飲食起居的常識。三年級以上年年都有社會課,了解當地的人文地理,各行各業及特色產業,也講解自然科學的知識。五、六年級,還有家庭課,學做各色料理,學生們系個小圍裙,帶個小頭巾,還挺像模像樣的。家庭課上還有縫紉機。做過圍裙、背包,看著孩子們出門玩的時候,幾乎人人都背著自己做的小包還真是美滋滋的成就感。

在日本福島縣飯館村,小學生在新學年的開學典禮上喊出「讓我們再接再厲」的口號。這是最好的不放棄教育,不放棄,再接再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