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要付出汗水,更要付出智慧!

@ 2016-03-29

健身要付出汗水,更要付出智慧!

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此話差矣。健身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健身不動腦子,要麼不會進步,要麼練得不好看。當肌肉停止了生長,就思考一下如何加大你的訓練強度,或者思考一下你吃的合不合理。當肌肉形態不盡人意,就去學習更高深的訓練技術,去體會每一塊肌肉收縮的感覺。將自己的身體塑造成藝術品的過程,不可能是個無腦的過程,否則我們的身材也沒什麼值得炫耀的。

如果體脂不低,就不要天真地以為你的胖是胖在局部上

瘦小腿、瘦大腿、瘦肚子、瘦拜拜肉……小編從來沒有聽過體脂18%的妹子或者體脂10%的漢子有上述特殊需求。

脂肪集中堆積的原因,除了基因,還可能由於體姿不當(如含胸會增加下腹脂肪堆積傾向),和缺乏運動(如經常參與各種運動的人,他們的脂肪往往分布得較均勻)。因此,你需要改善體姿,並多運動(各關節的活動都需要參與)。

目前沒有常規的局部減脂手段,不管你的的脂肪分布得多麼特殊,但我們要做的跟其他減脂者沒什麼區別:力量訓練為主,有氧訓練為輔,同時控制好飲食。嫌自己腿粗的,建議有氧以橢圓機為主。

力量的增長會先於肌肉的增長

力量長了,肌肉還會少嗎?

剛開始健身,你熱情似火,你從不錯過一次訓練,保證營養,保證休息,做足一切能做的,只為了多長點肌肉。一個月過去了,你發現你的力量比剛開始大了很多,但是胸仍然是癟癟的,臂圍似乎也沒有多大變化,但是千萬不要因此而喪失了鬥志,因為力量漲了,肌肉也會隨之而來!

初學者的力量在訓練計劃的前6—8周會得到飛速的進步,但是肌肉和圍度則另當別論,而這一現象的發生則是因為你的神經在不斷適應新的動作和訓練的強度。

肌肉神經適應是你大腦與肌肉之間的對話,而力量的進步正是大腦與肌肉合作更加默契的體現。訓練的時候大腦會給肌肉發送做功的信號,而隨著你不斷訓練,不斷進步,你大腦傳輸信號的效率也會不斷提高。

如何看待蛋白粉

蛋白粉不和增肌掛鉤,更不和減脂掛鉤,它和你的身材沒有任何直接關係,只和你的營養需求有關。

那我們為什么喝蛋白粉?試算一下,如果每斤體重每天需要攝入一克蛋白質,那麼一位體重75公斤的力量訓練者,每天就需要攝入150g蛋白質(當然,超重和肥胖者最好用瘦體重算),這相當於750g左右純瘦肉,你能吃得下嗎?而一勺蛋白粉一般含有20-30g蛋白質,相當於100g瘦肉,何樂而不為?

不要再問增肌或是減脂要不要吃蛋白質了,你的肌肉不是來自蛋白粉,你的脂肪也不是因為蛋白粉而掉。你要做的,只是明白自己需要吃多少,並知道自己吃了多少便足矣。

無論減重還是增肌,切記先做無氧後做有氧

如果你的訓練包含無氧和有氧,那麼建議先無氧後有氧。

因為增肌或者維持肌肉是訓練的重心,而這隻有力量訓練才能實現。有氧只會降低你的能量(血糖)水平,讓你的力量訓練無法上強度。面對沒有強度的力量訓練,肌肉是沒有生長,甚至維持的必要。不要以為肌肉練練就能長。

不需要熱量攝入來維持脂肪,但需要熱量攝入來維持肌肉

長期熱量赤字過大,會讓你的身體成分重新分配肌肉比例變少,脂肪比例變多,也就是雖然體重下降了,但體脂率卻可能升高。

維持肌肉是有不小代價的,身體在熱量赤字時,為了減少你生存的代價,會引發上述後果,讓你的身體變成脂肪的儲存器,而不是脂肪的熔爐。

較穩健的減脂,熱量赤字大概控制在總消耗的10—15%左右。當然,每周1-3頓的欺騙餐是有必要的。

一周四練到底夠不夠

如果你每次訓練都上強度,都能做到負荷漸進,那麼每周四次的訓練足夠;如果你每次訓練都小打小鬧,那麼每周十練都不夠!

減重不單是頻率問題,更重要的是如何合理分配。最佳的運動組合,是一周3次有氧運動,2次耐力運動,啞鈴、游泳、騎車、快走等都很好,堅持下來可以減少我們體內的脂肪含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