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是人們的健康殺手,平時可能你沒怎麼把它當回事,但是真的聚集過多的話,那麼對身體的危害將會是非常大的,可以說現在很多疾病的產生都是因為體內濕氣過多,所以一旦發現自己也有類似的情況,就一定要警惕,千萬別掉以輕心。
早上起床時感覺疲勞,頭昏是濕氣重的表現嗎?怎麼判斷體內有濕氣?
早上起床覺得特別疲倦,與陽氣升發不足有關。一天之中,上午是陽氣升發的最佳時機。如陽氣升發不足,容易出現疲倦、昏昏欲睡、頭暈等症狀。
體內濕氣重有以下表現
濕性粘滯
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小便不暢,大便粘滯不爽等;二反映在病程上,纏綿難愈,如風濕病等。
濕為陰邪
阻遏氣機,損傷陽氣:出現胸脘痞悶,小便短澀,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狀。
要祛濕,可從生活起居、運動各方面入手。
生活起居
注意保暖工作,避免空調損傷陽氣,寒濕內留。居家生活中,空調能免則免。此外,注意多曬曬太陽。起居健康規律,少熬夜,如果晚上陽氣能更好地收斂,那麼白天陽氣就能更好地生髮,並排除體內濕氣。
運動
白天適當運動可促進人體血液氣血經絡通暢,陽氣生髮,出汗可以排出體內濕氣。
此外,還可以試試中醫按摩、艾灸等調理法。按摩或者用艾條灸神闕、氣海、關元等穴位,都有助於養陽;按摩或艾灸豐隆、足三里、脾腧可以健脾祛濕。
濕氣是外濕氣入侵體內以及體內多餘水分無法排除造成的。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效果不大。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濕氣
1、起床時看感覺
如果出現頭髮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等情況,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了。
2、如廁時看大便
可以觀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馬桶上,沖好久才能沖乾淨。也可以觀察手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覆擦也擦不凈,也說明體內有濕了。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幫助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但現在很少有人是這種健康的大便。
3、洗漱時看舌苔
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乾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了。
4、刷牙的時候有嘔吐、噁心
嗓子裡邊總是有絲絲拉拉的、不乾不淨的感覺,這是有濕氣的症狀;常常感覺小腿肚子發酸、發沉等症狀也是有濕氣的症狀;吃飯的時候流鼻涕也是有濕氣的症狀。
濕氣產生原因
濕氣一般是由外濕氣入侵體內產生內濕氣,如經常淋雨、穿濕衣服、太冷衣服穿的少等等;同時飲食不當也可能產生內濕氣,比如夏天吃冰棍傷了脾臟,影響體內水分的排出,多餘的水分停滯在體內就形成了濕氣。
濕氣調理
可以通過揉按承山穴、陰陵泉、三陰交穴位來達到祛濕氣效果。
1、平常可以多做仰臥起坐增強五臟六腑提供免疫力,增強排除體內多餘水分及祛濕氣的能力;
2、切勿淋雨、特別是天氣乾燥很久以來下的雨,淋雨了要及時換洗乾淨衣服,洗頭了要及時吹乾,特別是晚上不要濕發就寢,以防濕氣入體;天冷要保暖以防寒氣入體。
3、少吃傷脾臟的食物。
4、濕氣不是一日造成的,是由於長期不注意某些不良的行為習慣造成的。
中醫認為:脾臟能運化水濕。脾喜燥而惡濕,若脾陽振奮,脾臟健運,運滑水濕功能正常,濕邪則不易致病。
反之,濕氣太重致人生病後,病人往往出現頭昏頭重、四肢酸懶、身重而痛、關節屈伸不利、胸中鬱悶、脘腹脹滿、噁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症狀。
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寒、熱都好辦,寒則溫之,熱則寒之;有風咱就驅風,有燥咱就潤燥,有暑咱就清暑。
中醫里講「濕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洗過沒幹的襯衫似的那麼彆扭。
運動出汗是很好的去濕氣;特別是夏天不要開空調、風扇,身體裡面的汗一定要出來,否則你的濕氣太重,到了冬天肯定會得病的。
每天堅持適量的運動,對身體是非常有益的。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現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內,很少流汗,身體調控濕度的能力變差。
試試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任何「有點喘、會流汗」的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身體五大祛濕穴位從頭到腳依次為:百會穴、大椎穴、神闕穴、陰陵泉穴、湧泉穴。
百會穴
位置:頭頂正中線與兩耳間聯線的交點處,大致在頭頂正中央處。
按摩方法:手握成拳狀敲打或來回揉搓百會穴3- 5分鐘,最好有發熱之感。此外還可以點燃艾柱,灸熏此穴位。
功效:該穴若受濕氣入侵,則容易導致頭痛頭脹,出現頭暈,腦袋也有如戴帽一般的沉重感。刺激該穴位能幫助理順行氣,消除積滯,還可健腦寧神。
大椎穴
位置:頸後正中,位於頸部和背部交接處突出的骨頭即第七頸椎棘突的下緣。取穴時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上方即是。
按摩方法:低頭,雙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雙手大拇指同時用力來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發熱。
功效:大椎穴受濕氣入侵,易造成肩頸病症如肩膀頸椎酸痛不適等。刺激該穴位可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提高免疫力。
神闕穴
位置:臍中部,即肚臍眼處。
按摩方法:順時針揉動腹部,也可點燃艾炷來灸熏穴位;或者塗抹艾草精油於腹部後用熱水袋溫敷;或使用艾盒,將其點燃後固定在腹部20分鐘,注意溫度不要太燙。
功效: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脾胃不適、腹脹、大便粘膩,女性還容易引發婦科炎症如白帶增多、經血不暢等。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為主,刺激神闕穴有助於健脾祛濕、強健身體。
湧泉穴
位置:足底,足前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於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處來找到穴位。
按摩方法:點按早晚各一次,每次點揉3-5分鐘,以有酸痛感為佳,兩側交替進行。也可用溫熱水泡腳後艾灸,雙足穴位各灸15-20分鐘。
功效:湧泉穴受濕氣入侵,會導致膝關節痛、風濕及全身疲勞、浮腫。常按此穴有助促進睡眠,對腎虧引起的眩暈、失眠、耳鳴、頭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療效。
結語:上文中就為大家介紹了一些關於濕氣的判別方法以及如何治療,因為現在很多人幾乎身上都是或多或少會存在濕氣這種玩意的,當務之急就是找到根源,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體內濕氣過重的,該怎麼對症治療,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所以治療方法也不能完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