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皆轉自今日頭條,下同)
據某些媒體報道,鄧麗君小姐一直身體狀況都不是很好,因為工作過度勞累,1994年冬天,鄧麗君小姐得了感冒一直沒有好,後來演變成哮喘,而且因為當時的男友保羅愛抽菸,對鄧麗君的病情更加不利。坊間更是傳聞,醫院方面並沒有對鄧麗君進行遺體解剖,因為當時鄧麗君的外籍男友保羅要求屍體完整。據知情者透露,鄧麗君小姐被送醫院的時候,臉上有明顯巴掌印,今時今日,這個巴掌的來歷依然不得而知,鄧麗君的死也成了一個世紀之謎。
1995年2月與家人團聚並接受媒體訪問;出席3月23日香港亞視台慶,為最後一次在香港露面;
5月8日在泰國清邁因氣喘病發猝逝
5月11日遺體運抵台灣;
5月28日在華人之目送下長眠台北縣金寶山「筠園」
1996年,台灣金曲獎追認授予鄧麗君「特別貢獻獎」。
2007年,鄧麗君成為日本古賀政男音樂博物館「大眾音樂殿堂」表彰者。
在鄧麗君的遺體被運回台灣以後,一種說法引發了新一輪的媒體大戰——「間諜門」,而傳播這個消息的是國民黨軍統的老牌特務谷正文,此人原屬戴笠領導,深得蔣介石心意,有段時間曾直接歸其領導,而最初的「間諜說」,無非是當時離開台灣的人基本上都要接受台灣安全部門人的詢問,那時的鄧麗君只有15歲,此說謠傳不攻自破。但卻引起不小風波。
而鄧麗君的葬禮規模更是空前,有人稱,這是自蔣介石過世後最大規模的葬禮,宋楚瑜親自擔任治喪委員會的主任,包括連戰在內台灣政界高官更是悉數來到現場默哀。
就鄧麗君的死因,成都商報記者曾獨家專訪了製作人田文仲,他是鄧麗君事業上最親密的夥伴之一,挖掘並一手推出了鄧麗君風靡數十年的「鄧氏唱腔」。他更是鄧麗君去世後為其尋找墓地的密友,他不但披露鄧麗君眾多傳奇秘聞,更作為秦祥林在美國的鄰居,披露了秦與鄧麗君的那段傾世而純粹的戀情。
「我很榮幸,鄧麗君的墓地是我為她找到的。」作為鄧麗君的尋墓人,田文仲天透露說,當年鄧麗君在泰國清邁去世後,一家人為墓地犯了愁。於是田文仲找到鄧媽媽,說他的一個朋友是做墓地的,可以以1元錢新台幣(現約合2角多人民幣)的價格「友情贈送」一塊寶地給鄧麗君。鄧媽媽大喜,過去親自挑了一塊,就是現在安樂園中的「鄧麗君墓園筠園」。
另外,對於鄧麗君的死因之謎,他表示,鄧麗君去世後,他曾多次與鄧家人和其身邊密友了解情況,認為她因為哮喘病發作離世的說法是準確的。「當時她的法國男友保羅並不在房間中,可能是買水果或者買煙出門了,但鄧麗君平常哮喘發作時的咽喉藥噴劑在保羅身上,她病發突然,就這樣走了。」為了避嫌,田文仲當天並沒有出現在鄧麗君的葬禮現場,「我不想利用『鄧麗君尋墓人』這個身份來為自己做什麼包裝,現在很多人動輒說自己和鄧麗君親密到什麼程度,我就看不慣,怎麼可能,鄧麗君看似一個親切自然的姑娘,但她內心是孤獨的。」
鄧麗君,1953年1月29日,生於台灣省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父親鄧樞早年畢業於黃埔軍校第14期,母親是山東泰安市東平縣人。1949年隨國民黨部隊撤退台灣,鄧麗君在家排行老四,上有三個兄長。至於「鄧麗君」這個名字的由來,則是由於父親鄧樞聽從袍澤建議,以「美麗的竹子」之意,為這個小女兒取名為「鄧麗筠」,但因為後來大多數人都將「筠」(音芸)字誤念成「君」,所以順口就以「鄧麗君」為藝名,她的英文名字則是「Teresa Teng(特麗莎·鄧)」來源於希臘語,是收穫的意思,與天主教中著名的修女特蕾莎同名……
鄧麗君在家中排行第四,由於在她之前是三個哥哥,鄧麗君的出世使其雙親分外欣喜,她更是受母親的寵愛,無論走到哪裡,身邊總帶這鄧麗君。由於母親愛看電影,也愛聽黃梅戲、評戲等地方戲曲,因此鄧麗君自幼隨著母親耳濡目染於這些中國傳統音樂,奠定了對音樂的愛好與根基,而鄧麗君當初一鳴驚人也是其演唱的黃梅戲。
從民謠到戲曲,從可愛容貌到婉轉的歌喉,1963年,李翰祥導演的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灣上映,引起台灣盛極一時的黃梅調熱潮,而到了「中華電台」順水推舟舉辦黃梅調比賽,恩師常蔭椿遂自作主張為其報名參賽。當年,鄧父對此並不十分樂意,但及至鄧麗君一路過關斬將,技壓群芳,一舉拿下據賽冠軍,從此登台機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