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感覺到了嗎?世界經濟第三次風暴即將來臨

@ 2016-03-25

2016全球市場變幻莫測。美國近十年後首次加息,歐洲堅持量化寬鬆,中東矛盾不斷升級。那麼在此種複雜的國際環境背景之下,全球經濟走勢會如何發展?

陳鳳英:全球經濟發展到了又一個低谷,2008年金融危機後,從2009年的衰退,到了2010年由於G20國家的刺激,經濟增長比較高。但去年的經濟增長是過去五年中最低的,雖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是3.1%,如果按匯率算它只有2.2,世界經濟從V型反彈以後又到了一個低谷,而這個低谷中最關鍵的是沒有新的增長點。過去中國、美國拉動世界經濟是最強勁的,但中國經濟增長突然往中高走,對世界貢獻有所下降。而美國又開始調整利率,所以世界出現紊亂顯現,我叫它 「亞健康,弱增長」。股市、匯市都是不健康的,也就是金融市場是不健康的,依然是在調整當中,這次金融危機對已開發國家的衝擊是最大的。他是一種亞健康的市場,但經濟又是一種弱增長。弱增長中出現了一個新興市場的問題,新興市場過去拉動世界經濟增長一般在60%到70%。然而去年也在60%,世界就開始擔心,由於大宗商品價格下降,俄羅斯經濟大幅衰退,巴西經濟衰退,獨立國協地區和拉美地區去年的經濟增長都是負的,那麼就出現了競爭國家的分化。

另外中國經濟和金磚國家對世界影響的正能量在減弱,出現有負增長的國家,世界經濟到了新的低谷,低谷可能出現新的風暴「第三波衝擊」。這種局勢下沒有新的增長點,比如,需求不足。國際貿易已經比世界經濟增長還要低。另外,投資不強,投資不強是需求不足。世界經濟有兩個棱,一個是貿易一個是投資。貿易低了投資也不出來,世界就出現了一個現實問題沒有新的引擎。加上已開發國家有高失業率、高債務率,但沒有需求,所以我們看到中國商品賣不出去,我們在經濟轉型,國際商品也不好賣到中國,貿易和投資同時下降,但又沒有創新。現在大家都在說第四次工業革命,而第四次工業革命其實是畫餅衝擊,世界經濟沒有新的活力、動力,所以就出現了低迷的增長,但一定要強調它還是增長。但市場擔心出現第三次風暴,世界是在如履薄冰低增長的情況下又迎來了中國經濟轉型和美國的升息,所以我們能看到世界經濟比較紊亂。

鳳凰博報: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15年中國GDP增速放緩引來不少質疑,海外對於中國經濟放緩以及貨幣貶值甚為擔憂。一些西方媒體試圖藉機唱衰中國經濟,「崩潰論」、「懸崖論」的聲音由此甚囂塵上。在兩位看來中國經濟真的如他們所說嗎?

謝太峰:首先,對於西方國家出現的中國崩潰論、懸崖論等等,我們不必太在意。很長時間以來,在西方國家總有一些人不斷的去唱衰中國,而且多年以前都在唱衰,但事實證明在唱衰的過程中,他所預測的事情在中國都沒有發生,中國經濟還是保持相對高速的發展,他們在外部看中國世界、中國經濟、中國發展的時候,並沒有深入了解中國增速的情況,所以他們的觀點有片面性。另外,對於他們提出的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也不能不重視。進入新常態以後,2010年我們的速度是兩位數的增長,當然是有特殊的背景,有四萬億投資計劃,靠投資拉動。但2010年後,經濟增速開始下降, 2010年的GDP增速是10.3%, 2011年是9.2,2012年7.8,2013年7.7,到2014年是7.4,到了2015年就6.9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確實在放緩,而放緩的過程中暴露出了我們經濟存在的實質性問題和根本性問題,結構性的問題。要調整結構性問題是長期的過程,所以,中國經濟增速再回落一些也是正常現象。中國經濟目前最根本的問題不在於規模、速度、總量,而在於質量。就像長跑運動員,他不可能永遠保持百米衝刺的速度,他越往後可能速度就要慢下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經濟增速放緩,也是長期發展必然的趨勢。所以西方國家提出的崩潰論、懸崖論,實際上揭示了中國經濟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

謝太峰:兩極分化的現狀下 城鄉人均收入翻番沒意義

鳳凰博報:2015年中國經濟6.9%的增速是1990年以來的最低增速,這又意味著什麼,中國經濟是否運行在合理區間?

謝太峰:我們不要兩眼盯著速度,假如我們經濟增長質量很高,都是靠高科技拉動、創新驅動這樣的經濟結構和優化,我們的城鄉結構、產業結構都很合理,那麼只要能夠可持續發展經濟增速5%、6%也是健康的。現在一方面去槓桿、去庫存,可另外在房地產政策方面降低首富比例,又是在加槓桿。但如果還是依靠投資,依靠房地產去拉動經濟,經濟增速即使維持比較高的增速也是不健康、不可能持續的。

中國經濟高增長階段已經過去

陳鳳英:中國經濟增長出現的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是轉型中的問題,速度對中國還是很重要。如果沒有經濟增長的合理區間,就會出現失業問題,環境治理的成本會上升,出現老齡化問題等社會問題。我認為合力區間應該是達到一個目標,現在的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那合理區間應該是6.5到6.8。在這個區間中我們能實現目標,問題也能解決。每個國家發展都有一個階段,而高增長階段已經過去了。

我最近在看美國大選,美國大選中出現了政治極化,視為分化現象。比如,特朗普現象,事實上就是收入分配差距使失業率上升。雖然美國現在失業率只有4.9,但它有很多隱形失業。如果4周登記,就視為放棄就業,這個數字不在失業率裡面。美國就業率只有62.7,歷史上最高是67,實際上現在失業率是有隱形失業的,它也是增長低迷後出現的社會分化。

處在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必須要有一個增長速度,而這個速度首先不能破壞環境,第二必須要結構平衡。現在叫兩個中高,我認為中高就是就業必須要解決。中國就業是現實問題、剛性問題。美國去年2.4的增長創造了240萬的就業。我們大學畢業生有700萬,農民工進城600萬,整體上要1000萬的就業。去年我們算了一下,每個百分點是190萬,所以我認為,未來創造1000萬的就業,必須要有6.5的底線。

另外,企業去槓桿的同時政府要加槓桿,那財政怎麼辦?財政不能塌方,財政如果塌方了,就會出現美國經濟懸崖式的下跌,所以我認為速度空間就必須創造就業,財政制度在良性的基礎上可以加大。現在老齡化社會已經來臨,環境治理需要成本,還需要很多社會保障金兜底,所以我還是比較主張中國還要有一定速度,不能收縮,收縮以後社會問題就會脫線。我們的財富雖然積累,但都在房地產,所以保持一個中等以上的經濟增長,中高的發展水平,可能是個合理區間,很難很難,但仍在努力。

謝太峰:2020年我們的GDP人均收入翻一番,現在只剩5年時間了,我們2010年的時候GDP是40萬億,在2020年是80萬億就算翻番了。2015年都已經67.7萬億了,我們現在就剩12萬億就夠了,如果我們從2016年開始每年保持6%的增速,2018年就達到了,如果保持5%增速2019年就達到了,如果降到4%到了 2020年還80萬億,也實現了。所以我認為速度不重要呢?

陳鳳英:具體數字兩個指標,還有人均GDP。去年魯谷是6.9的增長,我們未來要6.54年均增長才能實現人均的GDP翻番,小康社會是兩個中高目標。

謝太峰:人均收入2010年城鄉是12000,國家統計局網站上的數據, 2015年是22000了,翻到24000明年就達到了。所以我說這個目標不是小康目標。因為明文說的就是比2010年翻一番,GDP翻一番,人均收入翻一番,這不很容易達到了嗎?所以不要看總量,不要看速度,只要結構轉換了、經濟發展真轉換了,兩極分化解決了,就可以長治久安。

陳鳳英:只要有差距就是發展空間,如果我們像日本那樣,就是沒發展空間。在1989年因為他已經達到富裕了,他當時的人均GDP已經是3萬多了。比如我的家鄉是浙江,浙江的老闆就可以到東北、西部去投資,比到越南投資總要好。窮人只要發錢他就去購買,如果像日本沒有窮人,發了錢他都不買。差距肯定有不好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就是有空間存在,日本就是因為沒有差距,最後就沒有空間和發展了。

謝太峰:中國經濟結構到底有多不合理

鳳凰博報:那剛剛我聽兩位談話中都談到結構性的調整,那中國現在經濟到底存在什麼樣的結構問題呢?

謝太峰:投資、消費、出口,這三大需求的結構不合理,三大需求內部的結構也不合理。強調供給側改革是對的,但也不能忽視需求側的管理,就是三大需求。我們過去的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出口拉動,在計劃經濟實際是短缺經濟的條件下必須靠投資拉動,不靠投資拉動國內一窮二白,這時即使發鈔票給老百姓,他也買不來東西,所以在短缺經濟的條件下必須靠投資。但現在已經進入過剩經濟,主要靠消費而不是投資、出口。但我們現在三大需求的結構,在前兩年都是一半比一半,出口對經濟的貢獻下降了。2009年投資對經濟的貢獻率是92.3%,消費占52.5%,由於2009年金融危機,所以進出口對我們經濟增長的拉動是負數-44.8%。隨後我們的投資占的比重開始逐漸下降,2012年投資就低於消費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51.8,而投資是50.4%,但是到2013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又開始超過消費, 2014年又改變了一些,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達到50.2%,投資下降到48.5%,而進出口仍然是比較低,占到拉動經濟增長1.3%。美國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70%以上,而中國消費才只占一半,另一半幾乎都是投資,所以在過剩經濟的條件下,如果還靠投資拉動經濟,最後的結果是加劇過剩。

內部也不合理。我們的投資中房地產占的比重太大,最高的時候占到25%,特別北京、上海,房地產投資占的比重更大,而美國一般是5%左右。中國的經濟是畸形的,大量的投資到房地產以後,造成了圍繞房地產形成的產業結構,房地產市場一不行,鋼鐵、水泥、煤炭統統都不行了,所以投資內部的結構是不合理的。

同樣需求也是如此。中國政府需求占的比重太大,居民的消費需求占的比重較小。赤字這麼多,最後能否真正惠及民生?真正增加居民的購買力?如果不能切實增加居民的消費需求,政府占的消費比重大就必然擠壓老百姓的消費需求。

出口內部的結構也不合理。首先,給外商投資企業占的比重太大,我們外商投資企業占出口比最高達60%,現在還有40%以上。一旦外商撤資,我們民族工業的出口顯然占的比重太低。另外,出口中真正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占的比重較小,傳統的出口產品比較多,換匯率又比較低。

500強中268家企業利潤不到五大銀行的37%

產業結構上存在很多深層次矛盾。產業結構裡面三大產業,農業長期得不到重視,中國13億人口裡面8億農民,農村、農民、農業的問題長期解決不了。農業內部也不合理,最不受重視的就是種植業,農村賣種子的賺錢、賣化肥的賺錢、糧食加工的賺錢,唯獨種糧食的農民不賺錢,在第一產業內部最不受重視的就是種植業。

第二產業中,高端製造業占的比重比較小,我們傳統製造業比重較大。

第三產業存在失衡問題。特別是現在強調發展現代服務業,一說現代服務業,首先就是金融業占的比重太大,在金融業中銀行業比重最大,保險業、證券業、信託業等等占的比重很小。2012年進入500強的268家的製造業工業的利潤還不到工農中建交五大商業銀行利潤的37%,就是將近270家工業製造業的利潤,連五大銀行的利潤的40%都不到。

區域經濟結構不合理,東部、中部、西部差距非常大。城市建的像歐洲,農村像非洲,這是很形象的說法,所以城鄉結構、區域結構不合理。

分配結構也不合理。我們基尼係數已是世界最高之一,貧富分化很嚴重,就造成了經濟沒有後勁,所以要維持長期的經濟發展,不是先發展起來再去解決兩極分化的問題,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把這個忽略了,長期發展這麼多年沒有惠及民生,沒讓老百姓感到切實的經濟增長,所以經濟學家叫它無感增長。

降息到0也不可能把老百姓的錢從銀行趕出去

北大1月發出的研究報告,25%低收入的窮人家庭只占1%的財富,那麼就出現了窮人沒錢花,富人不花或到國外去花。去年底我們的貨幣供應總量是將近140萬億,但是真正的M1隻有40萬億。這就意味著100萬億是儲蓄存款、定期存款是不動的。貨幣不斷放水、不斷擴大貨幣投放,結果140萬億隻有40萬億是流通的,這就是貧富分化、兩極分化造成的。窮人即使掙了點錢都要存起來,要應付醫療、買房等事情。而富人什麼都有了,沒地方花就去投資理財,或到國外去掃貨,拉動人家的GDP。

如果深層次兩極分化的問題解決不了,再投放貨幣馬上又會沉澱,所以就形成不斷放水不斷沉澱的現狀。假如投放的貨幣平均分給每一個老百姓,他的購買力會增加多少?正是因為投出來的貨幣都進入了少數人的手中,所以結果就是放水越多沉澱越多,現在即使降息降到零,也不可能把老百姓的錢從銀行趕出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