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俄國史其實就是一部侵略擴張史,俄國有一個歐洲的三流小國逐步成為世界第一大國。這個國家領土鼎盛時是美國的6倍,但是經濟上當然差得遠。1919年,蘇俄進行了第一次民族普查,蘇俄共有190多個民族。但到了1989年,蘇聯境內的民族只剩下了130個。史達林和赫魯雪夫這兩位蘇聯領導人在民族政策上截然不同的辦法,讓蘇聯受盡磨難。
一、史達林時期,大俄羅斯主義的民族高壓政策
波羅的海沿岸的三國現在是北約成員國,但是在1991年之前,它們是蘇聯的地盤。當然是史達林依靠武力占領的領土,三國人民並不願意加入蘇聯。因為這三國的經濟水平和北歐的瑞典、芬蘭差不多,被併入芬蘭以後,這幾個國家的經濟水平大幅度下滑。因此這三個國家一直想謀求獨立,蘇聯境內的其他民族也在謀求獨立。只可惜當時的蘇聯領導人他們惹不起,史達林是一個大俄羅斯主義者。史達林為了俄羅斯族的利益,推行了民族高壓政策。將大量的少數民族遷往中亞地區,還將很多人以叛國等罪行處決。這種民族高壓政策,在各個少數民族心裡留下來復仇的種子。
1953年,史達林和他的前任列寧一樣不明不白的去世。赫魯雪夫通過一系列的手段成為了蘇聯新一任領導人,赫魯雪夫全盤否定了史達林。在民族問題上,赫魯雪夫的力度過了頭。赫魯雪夫對少數民族非常的寬容,他要求大學之中少數民族的人數必須達到學生總數的一半。為了滿足赫魯雪夫的要求,很多成績優異的俄羅斯族學生沒有被錄取,而那些成績差的不能看的少數民族學生卻都進入了大學。為了表示對少數民族的尊重,蘇聯政府捏造出了47種少數民族文字。具體上邊寫的是什麼,連那些少數民族自己也看不懂。赫魯雪夫的民族政策是花錢買平安,在赫魯雪夫時期,蘇聯每年撥給少數民族的補助甚至高於他們的年平均收入。
二、寬鬆的民族政策縱容了他們的瘋狂
在蘇聯解體以後,當年的經歷者回憶了赫魯雪夫時期少數民族的瘋狂。那些少數民族學生每周上課時間不會超過兩節課,他們會在黑市上購買那些黃色小說,然後瘋狂的勾引俄羅斯女生。一旦有人看不下去上前制止,得到的回答非常冠冕堂皇:「赫魯雪夫統同志都說了,過去史達林對我們的不公正待遇傷害了我們。他代表蘇共黨中央向我們道歉和補償,難道你們認為赫魯雪夫同志錯了嗎?」這些人幾乎什麼都沒有學,但是校方為了顧及顏面,每學期都會提供假成績。在畢業分配時,這批人竟然優先分配,而且分配的地點很不錯。當然,這幫人的晚年很慘,因為蘇聯已經成為了歷史。新成立的俄羅斯可不管他們是什麼民族。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後,雖然民族政策有所加緊,但是基本的格調還是沒有變。這為1989年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埋下了隱患,因為這三個國家的經濟遠遠高於蘇聯平均水平。1989年,立陶宛、愛沙尼亞等國的人均收入超過7000美元,而吉爾吉斯和烏茲別克等國不足100美元,塔吉克甚至只有28美元。這樣的差距簡直就是地中海北岸和地中海南岸的差距。時間進入了80年代後期,此時的蘇聯已經是大廈將傾,誰也無力回天。戈巴契夫使出了渾身解數也無法將蘇聯從泥潭裡拉出來,蘇聯的國內局勢進一步動盪。在80年代後期,蘇聯中亞地區的民族問題計劃,戈巴契夫沒有再用嘴皮子,他派出了軍隊鎮壓。
三、波羅的海三國獨立,蘇聯開始逐步解體
1988年年底,立陶宛等國的民族獨立運動開始興起。他們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張,將本民族語言定為國語、恢復當年的國旗、禁止俄羅斯人遷入等等。1989年夏天,立陶宛的獨立運動達到了高潮。蘇聯最後一任領導人戈巴契夫命令蘇軍武裝干預,蘇聯軍隊準備進入立陶宛境內。立陶宛全國人口只有200萬,但80多萬人手拉手站在了邊境線上,這就是著名的人鏈運動。蘇聯軍隊向進入立陶宛就必須從這些人群中壓過去,此時的蘇軍已經沒有了史達林時期的那股狠勁。他們當真不敢壓,蘇聯在陸地無法通過的情況下,想到了自己的空降部隊。
蘇聯第76空降師奉命在立陶宛首都空降。這支軍隊赫赫有名,進攻捷克斯洛伐克、入侵阿富汗等行動,這支軍隊都是急先鋒,此次他們的任務是占領立陶宛首都。76空降師也確實占領了首都機場,但是在開進市區的過程中發生了意外。一大群牧師和修女抱著耶穌聖像站到了蘇軍裝甲車的前邊,這些空降兵面臨著和邊境那群陸軍弟兄一樣的局面。壓牧師和修女,蘇軍不敢。壓耶穌聖像,蘇軍更不敢。如果他們壓了耶穌的像,那他們在西方就不用接著混了。就這樣,1991年,立陶宛宣布獨立,敲響了蘇聯解體的喪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