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ACCORD的輝煌進化史

@ 2017-01-05

ACCORD原意為~和諧.一致的意思~! 最早的研發概念源自希望人車一體~!

CAR & DRIVER是美國著名汽車媒體,它所做的評論受到全球汽車界及汽車媒體的重視。

每年年底CAR & DRIVER都會選出當年度的10 BEST CARS,而ACCORD則是10 BEST CARS史上最偉大的一輛車!

自從1983年一直到2006年,ACCORD通過無數次嚴格考驗及專業評估,

總共贏得了20次CAR & DRIVER-10 BEST CARS的殊榮。

ACCORD 是本田長青車系之一,首代面世於1976年春,推出的意念是在四輪車的生產線中,

開發一款比CIVIC較大而具性能的中型車系。故此廠方便以CIVIC HATCHBACK作藍本,

推出首部ACCORD HATCHBACK型號。翌年秋,眼見四門房車市場急速發展,與及車廠一向缺乏此層面的車型,

因此車廠再將ACCORD車系作出修改,以熟能詳的 ACCORD SEDAN便正式面世。

時至今日,經過七代目的變化,ACCORD可說是歷代HOND中最多元代的車種,

先後推出過HATCH BACK、COUPE甚至WAGON型號,以全面顧及各階層的使用者需求。

直至六代以後,ACCORD車系更作出重大的革命性變化,

為符合歐美及部份亞洲 地區的市場策略,本田為ACCORD設定了出口版及本土版兩類,

前者以更大的車廂及寧靜的V6引擎,營造出切合予行政人員使用的ACCORD房車,

後者則保留日本工程師傳統的汽車設計手法,以突顯ACCORD高性能房車的一面。

尤其是由六代開始追加的EURO-R版本,紅盤頭VTEC引擎配以手動排檔設定,深受喜好運動性房車的車迷追捧。

Honda Accord 於1976生產第一代開始。是Honda殺進世界最大北美市場的重要產品。

在同級車中,是第一部搭載車速感應式動力方向盤的車款。 70年代,動力方向盤僅見於高級車款,

但HONDA為讓駕駛者在低速能享有輕鬆操控,並掌握高速時的穩定感,特別讓ACCORD率先同級車,

搭載車速感應式動力方向盤。

在同級車中,也是第一部配備HONDA Matic半自動變速箱的車款。 當時,自排變速箱因成本較高,

仍屬高價位車款車才有的配備,HONDA為讓廣大駕駛者能以經濟實惠的價格享受自排變速箱的便利,

特別研發出HONDA Matic半自動變速箱,一掃當時自排變速箱無力、耗油缺點,不僅擁有靈活輕快的駕駛樂趣,

更兼顧高動力輸出與低油耗經濟性。 當時有三門掀背車型,為1600CC(為CVCC引擎),有四速跟五速手排分別。

最高馬力80匹/5300轉!

1977年發表了四門車型。引擎為水冷四缸1600cc並開始使用無鉛汽油。馬力上至82匹/5300轉。

1981年,CVCC Ⅱ引擎進化,PGM-FI電腦噴射供油系統發表。 HONDA在引擎技術的開發向來有其獨創性,

第二代ACCORD早期所搭載、由電腦控制的CVCC Ⅱ四缸12氣門橫流式引擎便是成果之一。

到了後期車款,更採用從一級方程式賽車上技術轉移量產的PGM-FI電腦程式燃油噴射系統,

無論在燃燒效率、排放污染控制與提昇馬力等方面都大幅進步,成為世界車壇的創舉。

也是日本第一家發表獨創四輪ABS防鎖死煞車系統的車廠 。因應日本冬季下雪的氣候,

HONDA針對在雪地上緊急煞車的穩定性與安全性,研發出藉由電腦偵測並控制煞車系統以防止車輪鎖死,

讓駕駛者在減速同時仍能控制車輛方向的四輪ABS防鎖死煞車系統,這項目前廣為車壇採用的主動安全技術,

也是HONDA率先導入量產車型的概念。

HONDA對於各項先進技術的研發,不僅止於為了求創新,同時也注重符合人性化的使用。

當時所研發出的HONDA Electronic定速巡航系統,便已體貼地將操作開關設置於方向盤上,

兼顧符合操作便利性與行車安全性,這也是在日本首度發明的人性化設計。

1984年發表了雙凸引擎,即2.0LDOHC+PGM-FI搭配電子燃油噴射裝置。

1985年第三代accord發表,頭燈為掀蓋式的。新的自排機構,

並發表了小改款的雙凸引擎2.0LDOHC+PGM-FI,主要在增加燃燒效率,縮小了燃燒室的設計。

當時搭配了2.0L DOHC16汽門+PGM-FI1.8L DOHC16汽門+CV結構1.8L SOHC12汽門

眾所周知,DOHC雙凸輪軸引擎具備高性能、高燃油效率的表現,但由於成本較高,多僅使用於賽車之上。

第三代ACCORD為創新「運動型房車」的新價值觀,特別導入配置DOHC 雙輪軸16氣門的高性能引擎,

在同級車中再度立下高性能、低油耗的新標竿,也是同級車中輸出動力最大、引擎重量最輕的車款。

第三代ACCORD也是世界第一部採用移植F-1賽車四輪獨立雙A臂懸吊系統的FF車款,

透過這樣的懸吊技術,讓ACCORD不論高低速行駛或過彎,

都能展現精確、穩定的操控特性,實踐「運動型房車」的本質精髓。

同時,雙A臂懸吊的結構特性,也讓引擎蓋的高度得以降低,行車視野也更形開闊。

對於動力輸出不斷提昇,ACCORD在安全性能上也同步進化,在第二代ABS基礎下,

第三代ACCORD採用三迴路數位(3 Channel Digital)控制系統,大幅提昇四輪防鎖死煞車的穩定性與可靠度,

也提供更具效率的制動性。在當時日本國內,第三代ACCORD也是第一部搭載四輪碟煞系統的國產乘用車。

1986年首度引進台灣。

1988年四月份,由美國發表了雙門accord,即為accord coupe的誕生(美規)。

搭配了1500cc,97匹馬力/5300轉、及2.0L DOHC16汽門+PGM-FI二種引擎。

1989年在四代ACCORD上,HONDA再度突破既有機械結構的思維,導入以人為主的「車艙優先」概念,

以此發想整部車的整體結構思考,這便是MM(Man-Maximum,Mecha-Minimum)人性化空間的起源,

具體呈現出來的便是車艙前移設計。80年代前期之後,ACCORD寬廣的乘坐空間與舒適感,

不僅成為該車系的獨有特色,更成為日後房車設計不可或缺的設計要素,

連帶也開啟了對高質感內裝設計與安全乘坐空間的重視。

四代ACCORD上所配置的DOHC 16氣門鋁合金引擎,採用特殊壓鑄工法製造,

搭配PGM-FI電腦程式燃油噴射系統,擁有體積小、重量輕、耐磨、散熱快與動力強勁等多重優點,

再搭配上二次慣性反向平衡軸設計,更有效降低中低速運轉時所產生的引擎震動與運轉共鳴,

有效改善引擎運轉的靜肅性與平穩性,也讓駕駛者保有安靜的高品質駕馭感受。

1990年美國發表雙門車型。

1991年發表了五門車型。

1992年發表了accord四代si,搭配引擎為2300cc的雙凸四缸16汽門引擎,

165匹馬力/5800轉,最大扭力21.5公斤/4500轉。(當時有2.0及2.3二種引擎)

1997年9月份accord5代小改款誕生,從此分大方向有美規車型及歐日規車型。

美規車型搭載2.0升及2.3升的單凸引擎。歐日規車型即有Si車型搭載H22A

(200匹馬力,搭配五速手排搭配蓮偶式的LSD,俗稱的黑頭)出現。

1998年accord6代誕生,

美規依然搭載2.0升(150匹)及3.0升(200匹)單凸引擎。日規則發表了SiR-T五速手排車型,

搭載雙凸F20B引擎(200匹馬力,五速密齒手排含有機械式LSD,俗稱的藍頭)。

2001年歐日規則開始有Euro-R版本誕生,搭載雙凸引擎的H22A/2200cc紅頭引擎,

五速密齒手排變速箱搭配機械式LSD,最高馬力達220匹。

2003年七代ACCORD

VTEC引擎自1993年推出,透過不斷研發進化,

讓ACCORD一路走來都在同級車中擁有最佳化的動力輸出與油耗表現。而在七代ACCORD上,

其所搭載的i-VTEC引擎更是集VTEC近十年來進化大成的極致結晶。在保有高轉速、高馬力的動力呈現外,

透過結合VTC連續可變氣門技術,在低轉速也能發揮更高的扭力,更利於日常市區行駛;

此外,再搭配上全新五速自排變速系統,讓駕駛者在油門的收放之間更能領略優異動力的淋漓發揮,

在體驗人車一體的愉悅駕駛經驗中,也同時享受低油耗的經濟性。

HONDA對安全的追求至今,已不僅止於車輛本身,更擴及到一般行人。

為降低車內乘員的撞擊傷害,七代ACCORD採用HONDA G-CON(G-Force Control撞擊力控制)技術,

可分散並吸收撞擊力量,在車體潰縮時保持座艙不變形。而引擎蓋、前保桿及雨刷,

在撞擊時甚至可向下潰縮,降低對行人可能造成的傷害,堪稱安全防護理念的一大突破。

此外,更精確的煞車系統、四輪獨立迴路的ABS+EBD系統、雙前座Smart-SRS氣囊及雙前座側氣囊等,

更與世紀最高等級的G-CON安全車體共構成最完整的全方位防護。

2008年第8代accord發表,從第八代開始包含2.0、2.4、3.5引擎以上,

所有日規車型在美國販售都是左駕掛Acura。3.5 coupe車型搭配六速手排,單凸引擎,馬力達270匹。

這是屬於Honda Accord的榮耀

一.史上唯一20次入選美國年度十大名車

二.第一輛進入底特律汽車博物館陳列之日本車(第4代)

三.第一輛在美國生產的日本車

四.1982~1996連續15年北美銷售冠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