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代倭寇到二戰日軍,日本人最喜歡搶中國的什麼東西?
從十六世紀開始:倭寇、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二戰侵華,日本這個「惡鄰」,整整侵擾了中國五個世紀之久。
強盜進門,自然不會空手,這500年來,日本人最喜歡搶中國的什麼東西?
一、明代倭寇最喜歡絲棉
親歷過嘉靖倭患的明代畫家仇英,繪有一幅寫實的作品——《倭寇圖卷》,是學術界公認的描繪倭寇形象最權威的圖畫。畫中,倭寇頭髮剃成半月形,上身穿著單衣,下身赤裸僅穿兜襠布,光腳,手持長槍、弓矢和日本刀。
圖:《倭寇圖卷》中所繪的倭寇
窮得「光屁股」的倭寇,冒生命危險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最渴望搶到什麼?
絲棉!
浙江的杭嘉湖地區,號稱「絲綢之府」,幾乎所有的農戶都以種桑養蠶為主業,遍地桑林,處處可聞機杼之聲。可嘆的是,正因為如此,反而成了倭寇侵襲的重災區。
嘉靖三十四年,一夥倭寇攻入浙江崇德,在一個大戶人家中發現了絲綿倉庫,「踴跳而喜。」
為什麼見到絲綿會高興得跳起來?因為絲綿在日本很值錢,運回國起碼有十倍的利潤。雖然養蠶早就從中國傳到了日本,但是普及量很小,當時的絲織品僅僅為少數貴族使用,是最時髦的物品。十六世紀前,多數日本人仍以麻布等植物纖維為主要衣料,直到江戶時代棉布才較為普及。
因為極端的喜歡絲棉,倭寇甚至連行軍過程也不忘「抓生產」。時人記載道:「隨處搶劫人口……婦人晝則繰繭,夜則聚而淫之。」抓到婦女,白天繰繭紡布,晚上供其洩慾。
圖:倭寇襲擾中國沿海時在天后宮嘲笑媽祖神像
當然,除了絲棉,日本倭寇不遠萬里歷盡海上磨難來到中國,對其他能到手的東西也不嫌棄。攻上岸後,他們掠奪財物,焚燒房屋,對抗官軍,把有錢人劫為人質,甚至挖掘祖墳,把挖到的屍骨限價勒索。
二、八國聯軍中的日軍,直撲大清庫銀
八國聯軍一進北京,其他國家的士兵就像紅了眼的強盜,到處隨意搶劫,日本卻「紀律嚴明」的直撲清朝的戶部,一舉掠走庫存白銀近300萬兩和大量綾羅綢緞,並焚燒戶部以毀滅罪證。此外,日軍還搶走了內務府32萬石倉米,掠走藏在寶鋆府井內30萬兩白銀。
圖:日本浮世繪中的八國聯軍(日本稱「連合軍」)
從搶劫數額上看,日本是八國聯軍中最大贏家!
這起有計劃的搶劫事件當時隱藏得很深,而一年後被日本東京地區發行量最大的《萬朝報》曝光揭露,引起世界輿論的軒然大波,導致了第九旅團旅團長真鍋斌少將休職處分。
中國的銀元寶在日文中被叫做「馬蹄銀」,所以這件醜聞在日本就被叫做「馬蹄銀事件」。
圖:大清庫銀(馬蹄銀)
此外,日本人在掠奪中國文物方面也毫不示弱,大量珍貴的典籍、圖書、字畫、銅器、瓷器落到了日本人手裡。
英國人亨利在《中國與聯軍》一書中寫道:「日本軍隊在搶劫時與西方列強毫不相同,顯得十分有文化、有內涵……他們搶掠的方式是沉默、安靜的,他們不把東西亂扔,不摔碎,也沒有任何不適當的藝術破壞。他們任意拿取他們所喜愛的東西,但是做得是這樣精細,以致似乎完全不像搶掠。」
三、甲午戰爭中的日軍,最愛槍炮
甲午戰爭中,清朝最讓日軍眼紅的是什麼?
武器。
清軍主力淮軍的武器裝備比起日軍來,遠占上風。1891年英國《武備報》的評估中:清朝海軍實力為世界第八,日本是第十六名,而美國人更是認為清朝陸軍穩居世界前三。
圖:清軍的武器裝備與世界一流同步
槍枝方面。甲午戰爭前期,赴朝的淮軍,基本裝備的是英國、德國、美國的後膛單發槍,部分隊伍還裝備了更為先進的後膛連發槍(又稱快槍)。如大連灣守將趙懷業部即"皆系一色快槍"。
反觀日軍,甲午戰爭時期的制式步槍是本國生產的村田18年式單發槍,火力比之淮軍大為不如。
圖:上為淮軍裝備的德國毛瑟槍,下為日軍的村田18年式單發槍
火炮方面。除了江南製造局自己製造的大炮常年供應軍隊外,淮軍還裝備有最先進的美國加特林機關炮、英國阿姆斯特朗和德國克虜伯式後膛炮。僅僅在1874年,李鴻章就曾購買了德國克虜伯後膛炮114門,成立了新式炮隊十九個小營,用以裝備淮軍。
1894年,李鴻章奏報朝廷已「先後訂購西洋各項快炮五十六尊,各項快槍二萬八千三百二十餘枝,大小各項槍炮子彈一千五百二十餘萬顆。」
而日軍在戰爭前期,所使用的主要是本國生產的野炮和青銅山炮,無論是射程還是威力,都比清軍大為不如。
圖:劉公島要塞上的340mm口徑的克虜伯重炮,堪稱鋼鐵巨獸
日軍每次戰鬥過後,最喜歡打掃戰場」撿洋落「。僅僅在平壤之戰和鴨綠江攻防戰中,日方就搞到了清軍遺棄的大炮一百餘門,槍枝數千,炮彈子彈無數。
日軍每次戰鬥過後,都對繳獲的大炮倍加珍惜,該換油的換油,能修復的修復,轉而編進自己的炮營。很多人知道,在威海衛保衛戰中,日軍用清軍棄守的炮台,轉過來打北洋艦隊,但更多人不知道的是:清軍炮台上那些先進的德國克虜伯大炮,日軍炮兵見都沒見過,根本不會操作,於是刺刀一架,威逼技術嫻熟的清軍俘虜放炮!
圖:日軍占領鹿角嘴炮台後扭轉炮口轟擊清軍
擁有「一流武器末流軍人」的大清,成了日軍的運輸大隊長。
四、二戰日軍,搶空了中國財富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投降,日軍在中國大地上盤踞了十五年之久,掠奪的戰略物質、民間財富和文物國寶不計其數。
資源掠奪上:僅1943年,日本對中國鐵砂、生鐵、煤炭三種重要礦產的掠奪量,分別為一千零六十五萬噸、一百八十一萬噸、五千零七萬噸。從東北即掠走煤二億二千三百萬噸,生鐵一千一百萬噸,鋼五百八十萬噸。從一九四○年至一九四四年,關東軍從東北農民手中強征出荷糧三千六百萬噸,其中一千一百三十萬噸運回日本。
圖:東北成了日本的自留地
民間財富上:日軍入侵上海、無錫、蕪湖、南京、武漢時,將民間所有設備錢財盡數掠走。拿無錫為例,日軍將無錫的商店、機關搶掠一空,紗廠、鐵廠的設備及產品全部搶走運回日本。
日軍進入南京後,據英國記者《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記載,全城所有私人住宅,都被日軍劫掠一空。在市民鄧志陸家,日兵搶獲銀元三百塊,金鐲兩副,金戒指四隻,現鈔九千元,然後將其幼子與母親殺害。日軍憲兵特別行動小隊四處搜查,炸開銀行庫房、搶劫富裕人家的黃金、珠寶、藝術品和貨幣,甚至把屍體鑲的金牙也敲下來。被搶劫後的財寶由上海直接船運日本,或者將金銀飾品溶化後澆鑄為金錠,再運回日本。
圖:老照片,掠奪民間財物的日軍士兵
不誇張地說,日軍侵華期間,中國最富庶的江南,民間財富被一搶而空。
文物國寶上: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在1937年和1942年曾兩次遭到日軍洗劫,共被劫走珍貴古籍11022冊、珍貴文物1372件,連故宮所藏的大量鐵炮銅缸,都被熔鑄為鐵塊。
南京淪陷後,共損失包括文物、字畫、古籍等珍貴文物26584件,而上海、安徽、山西等地的博物館文物(文物、字畫、書籍),損失總數達17萬多件。
圖: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的大批中國國寶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