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國民報》稱,巴基斯坦外交部發言人扎卡利亞17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有關"巴控克什米爾有中國軍人"的傳言說,巴控克什米爾沒有中國軍人,相關報道沒有根據。《國家報》說,印度媒體此前報道稱,在印巴克什米爾實控線巴基斯坦一側"看見了中國軍人"。
報道宣稱中國解放軍將在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建一個3萬人的安全分支機構。這類不實之詞早在2011年,印度就編造出來混淆視聽。印度國防部長安東尼在2011年10月12日稱,"印度正密切關注中國在巴控克什米爾地區部署軍隊,並已將反對意見傳達給北京。
印度政府、軍方和媒體近年來反覆指責中國在巴控克什米爾地區駐軍不僅毫無道理,更反映出一些印度人對中巴合作的"偏見"。該官員表示,印度掌握所謂中國駐軍的"證據"是在中巴公路巴方一側出現大批身穿迷彩服、攜帶重型施工設備的中國人。
事實上,這是中國路橋公司幫助巴方改造中巴公路巴方一側道路的施工隊伍。在這一問題上,中巴兩國從未"暗箱操作",有關改建工程的消息一直是透明公開的。中巴公路是由中國新疆喀什至巴基斯坦塔科特的國際公路,又稱喀喇崑崙公路。
由於年久失修,加上2005年巴基斯坦大地震的破壞,2006年2月中國路橋公司與巴基斯坦公路局簽署備忘錄,由中方幫助全面修復喀喇崑崙公路。2010年巴方遭受特大洪災,該公路附近形成巨大的堰塞湖。在巴方請求下,中方又派出攜帶大型挖掘設備的施工隊伍打通堰塞湖。
該官員稱,由於迷彩服和舊軍裝耐磨實用,加上在市場上很容易買到,因此一直是中國一線建築工人的最愛,這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事,僅憑這些"老軍裝"就臆測中國大舉在克什米爾地區駐軍真是庸人自擾!克什米爾問題的由來,是由於印巴分治時,英政府關於個土邦的歸屬問題,做出了以下的原則:
英國移交權力以後,各土邦在實際上是某種獨立的政治實體;各土邦是否加入自治領或加入哪一個自治領,應由土邦與自治領的談判來決定;各土邦在加入某以自治領時,應考慮地理條件等客觀條件。當時統治克什米爾的馬哈羅·斯哈里·辛格對於加入印度還是加入巴基斯坦一直都是猶豫不決。
他與巴基斯坦簽訂了"維持現狀協議",根據協議,巴基斯坦負責克什米爾的鐵路、郵電、交通、食物以幾石油等必需品。而印度也在積極地爭取克什米爾的加入。與此同時,在克什米爾內部,各地的人民開始了反對專制的辛格政府的鬥爭。
但是,辛格政府得到了英國的支持,對反抗的人民進行殘酷的鎮壓。在查謨,由20萬的穆斯林居民慘遭殺害,其餘的穆斯林難民紛紛逃入了巴基斯坦。在巴基斯坦人的幫助下,憤怒的帕坦部落的人民占領了首府斯利那加市。此時,統治者辛格向印度求助,並表示同意加入印度政府。
於是,印度政府派兵到克什米爾,鎮壓帕坦人的進攻。另一方面,巴基斯坦宣布拒絕克什米爾加入印度,認為它違反了已簽訂的"維持現狀協議",它也積極支持帕坦人和其他的反克什米爾政府力量。這場衝突成為印巴之間一次不宣而戰的武力衝突,這種衝突一直沒有停止過沿襲至今。
2012年印度有關媒體採訪時任國防部長的梁光烈時,詢問梁光烈如何看待"中國4000名解放軍駐紮 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傳聞"。梁光烈對此並未避諱,再次明確回應道:"解放軍從未在巴控 克什米爾地區部署一兵一卒"。梁光烈說:
"對於上述報道,中方去年4月20日已做出過正式回應。作為中國的國防部長,我想藉此機會再次澄清:解放軍從未在巴控克什米爾地區部署一兵一卒。上述報道或 類似的指控是毫無根據的。"梁光烈指出,事實情況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關係近年來正不斷改善。
作為兩國的鄰居,中國堅定支持印巴能夠通過對話和合作,妥善解決他們的糾紛,從而實現共同發展 。如今,印度媒體又開始炒作,在印巴克什米爾實控線巴基斯坦一側"看見了中國軍人"。報道宣稱中國解放軍將在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建一個3萬人的安全分支機構。把事情越說越大,其用心是顯而易見的。
最近,印度媒體又報道稱"上周中國軍隊兩次越過"實控線"進入印度一側,引發雙方對峙"。"在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發現中國軍隊活動"。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對此進行反駁:經中方了解,中國邊防部隊在實控線中方一側進行正常巡邏活動,
不存在所謂"越線"的問題。中方對個別媒體歪曲炒作中印邊界問題深感遺憾。當前,中印關係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中印友好合作是兩國的主流民意。希望有關媒體能夠客觀真實報道中印邊境地區情況、多做促進中印友好互信和兩國關係發展的事。
中方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我們認為該地區的歸屬是印巴兩國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應由兩國通過對話與協商妥善處理。由此可見,一些印度媒體在報道中印關係時,時不時就會作出一些毫無根據的評論。有些甚至將中國為發展經濟、
改善民生而採取的正常活動,乃至一些對周邊國家的人道主義援助,扭曲為 "中國對印度的戰爭準備"。有些不實言論是由於缺乏對事實的了解。有些則是 一些利益集團故意製造的傳聞。這對於建立中印兩國的正常國家關係是非常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