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3月22日才正式發布和公開銷售,但是小米的自行車並不想藏著掖著,因為騎記早早開始了車友試騎活動,首站設在騎記的大本營廈門,只有當地的車友參與,規模不大。今天小米自行車QICYCLE R1的試騎會來到了自行車聖地廣州大學城,提供了5輛公路車給車友試騎,提前解開這款售價19999元的小米自行車的神秘面紗。
騎記為了讓車友對QiCYCLE R1有更直觀的認識,將在首發的6個城市(廈門、廣州、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都進行試騎會,聽取車友的意見,累計下來作為改進後續產品的參考。這種未發布先體驗的做法,非常值得其他品牌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建立品牌與車友聯接的辦法,直接聆聽消費者意見也是一種尊重。
作為網際網路創業團隊,騎記深知在用戶與產品之間建立連接的重要性,在試騎會中,重點展示QiCYCLE R1的設計和製造能力,讓首批試騎的的用戶親身感受到QiCYCLE R1的整車、車架、輪組等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體驗了電子元素SHIMANO 6870電子變速和功率花鼓的功效。至於其他智能單車上常見的GPS定位與導航等功能,騎記的營銷人員打趣地說,還是由車友自己去騎記APP去體驗。
騎記雖然以騎行應用軟體進入自行車行業,也拿了小米的投資,但這次QICYCLE R1的開發人員均是在自行車傳統領域擁有多年經驗的人士,其中首席測試官是業內人稱「刀疤川」的資深自行車雜誌技術編輯,整車設計師王先生則參與Cannondale、RIdley、SCOTT、CERVELO等產品的研發,並主導設計多款主力車型。
據介紹,QICYCLE R1整車由騎記自己設計,車架由Specialized(閃電)主力代工廠台灣TOPKEY(拓凱實業)代工,並最終交給台灣永祺車業組裝,為了保證整車質量,基本上所有生產環節都在台灣進行。因為生產重心在台灣,所以他們的研發和生產速度也算不上快,整個項目花費了18個月。
QICYCL R1的幾何圖,現場試騎的車友都認為R1是一輛偏競技性的公路車,幾何角度較為激進
由於騎記試騎會僅面向懂車的資深騎友進行,官方渠道只開放了25人報名,但是活動現場還是來了不少廣州周邊的資深車友,包括車店主、UBIKEU車隊成員,而業餘選手張諾、波仔等也來「湊熱鬧」。
在車友群眾還包括國產功率計團隊Final 11核心人物「輪帝」和阿新。雖然近期PICA功率計遇到延遲交貨的問題,但是輪帝還是挺樂觀的,稱此次延遲交貨,問題在於飛輪的製作工藝上。
在試騎會現場,騎記展示R1整個設計過程,包括開始的鋁合金樣板、塑料CNC測試模板和白色塗裝的碳纖維樣本等,以便騎友更清晰地了解公路自行車從設計到製造的全過程,用實物打開高端自行車的行業黑盒子。
和台北展拍到的照片一樣,R1的整體塗裝採用啞光的磨砂黑,整車設計偏向爬坡型的綜合大組公路車,採用了T800級別的日本三菱碳纖維製作,整車重量約為7kg,並配有電子變速、功率花鼓和35mm框高的碳纖維輪組。如果從這個配置來看,它19999元的價格雖然性價比沒有讓人激動,但是也有很強的競爭力,但市場表現還是取決於小米和騎記的品牌號召力如何。
根據現場稱重,R1的車架重量為855g,和官方宣稱的850g(正負5g)很接近,重量符合預期,而前叉366g的重量也可以進入輕量化陣營。據騎記工作人員介紹,R1車架、前叉、座管的總重量約為1400g,雖然算不上超輕量化,但是在2萬元以下的產品中還是很亮眼的。
在上管前端有R1和QICYCLE字母的貼標,車架總體的磨砂質感還是不錯的,風格趨於低調。變速線內走線處於下管前端,據觀察,入線口非常小,並且為非可拆式,換言之R1的車架只支持電子變速,車友如果想升級變速套件,只能選擇SHIMANO Di2、CP EPS的電子變速,當然SRAM無線變速是一個更方便的選擇。
在上管後方,有三行字母,代表R1車架上的三個關鍵技術,UHFO技術能讓碳纖維有更高順向度,減少皺褶的幾率;ULV技術讓RI的多層碳纖維之間的空孔率降低;HMF也就代表著車架所用的碳纖維型號。據台北展的官方資料,QICYCKE R1獲得台北iF創新獎和德國紅點設計獎,而騎記也是第一家仔細講述自家碳纖維製作技術和所獲獎項的網際網路團隊,很有向傳統自行車廠商看齊的感覺。
R1的立管上帶有UCI認證的貼紙,根據上面的編碼,好奇的美騎編輯特意上UCI官網搜索,證明這是真的。騎記的工作人員稱,由於樣板車製作的期間UCI認證仍在審查中(審查期長達4個月),未能趕上塗裝,但以後的零售版車型,UCI認證都會以塗裝,而不是貼標的方式呈現。
在尺寸方面,R1的設計是明顯偏小的,M碼的車架適合身高168~178cm的車手,明顯較其他品牌小上一個碼,對亞洲普遍的中等身材車友來說是一個福利。試騎會現場提供的5輛車皆為M碼,據試騎會現場身高超過175cm的車友稱,M碼對他們來說有點小,而身高171cm的筆者覺得尺寸剛好,所以車友在選購時需謹慎挑選尺碼,或後續通過更換把立、車把來調整。
在R1上,錐形頭管、鋁合金小彎把等設計也是較為常見的,只是原裝的fizik的把帶雖然較粘手,但是過於單薄,缺乏對地面震動的吸收這問題對普通車友有點不友善,可以列入購車後應該更換零件的名單中。
在坐墊方面用的是fizik的ARIONE,此款蛇級別的坐墊其實對於柔韌性一般的車友來說很不友好,可能看起來逼格比較高,所以才被眾多品牌商選擇為整車原裝坐墊,其實很多頂級職業車手即使用fizik的坐墊,也會挑選牛或者蜥蜴級別的坐墊產品。
在試騎會現場,每一輛R1上都配有一個佳明的碼錶,而不是讓車友使用騎記APP實在讓人驚喜。騎記的工作人員稱,配佳明碼錶是為了讓車友更直觀地查看功率數據,同時通過騎記APP進行實時的後台運動數據記錄,給予運動反饋。因為QICYCLE功率花鼓支持ANT+協議,支持大部分的碼錶產品,當然也支持手機APP,所以功能上沒有排他性。在另一方面,R1上的這個90mm的原裝把立真的只是一個把立,打破了行業近期普遍採用「傳統自行車+把立」的模式,回歸公路車的性能至上的理念。
R1使用SHIMANO 6870大套,其中腕組中的SHIMANO控制器固定座很貼心和實用
SHIMANO 6870前後撥的出鏡率近期有點高。R1將SHIMANO的電池隱藏在座管中,這是一個隱藏式電池的普遍設計,而R1的水滴狀座管把電池固定得很牢固
R1的前叉非常筆直,在設計上以高剛性為主導思想,而下管的造型的管徑由頭管到五通逐漸縮小
在後下叉靠近五通的地方,R1設有一塊金屬的保護塊,能減少掉鏈和地面泥沙對車架下管的傷害,這個設計在Cannondale的車型中很常見。
R1的前後花鼓都是印著QICYCLE的字樣,其中後面的功率花鼓是這台車的一大賣點。這個功率花鼓是騎記與台灣廠商合作研發的,目前在國外開放單獨購買,單價為699美元。一些車友在試騎後反饋,功率數據較平日的功率計有一點偏高,但總體還是較為準確的,騎記的技術人員解釋稱:功率數據本身未無明確標準,經過大量對比測試,R1功率花鼓的數值與普通功率計數值的差在正負2.5%內。在騎行感受方面,有車友反映,重量較大的功率計花鼓使輪組在啟動時較為拖腳,而速度起來後就足夠順暢。不過大部分車友在測試中並沒有反映拖腳的問題,而輪組的剛性表現優秀,但還達到了頂級水準。
R1上功率花鼓的續航時間為30~40個小時(騎行時),花鼓上有帶磁吸功能的充電口,充電比較簡單。花鼓後續可以通過騎記APP進行固件升級,通過升級可持續提升續航能力。
R1的原裝輪組也採用胖圈設計,增強輪組的氣動性能和側向剛性,而原裝輪胎規格為25C,胖圈、寬胎也是現在公路車的一個潮流了
騎記R1公路自行車為車友準備了定製工具包,包括打氣筒、扭力扳手、薄片扳手等,可以滿足基本的裝車和調試操控。值得一提的是,R1採用大紙箱寄送,整車完成度在9成以上,車友可以輕鬆安裝。
在小米的海報中,碗組吊芯里的電路板很吸引人,現場拆出吊心後,發現出於防水等保護考慮,電路板是不可見的。但是這裡的電子部件的作用出乎大家所料,因為它只是作為一個信號的中繼器,主要作用是將花鼓和電子變速的ANT+數據轉化為藍牙信息,傳遞到手機中。同時,中繼器也能幫助佳早期的碼錶(Edge 510、800等型號)更好地接收功率花鼓的數據。騎記同時宣布,們已經同SHIMANO達成合作意向,在騎記APP上可以顯示SHIMANO電子變速的擋位、電量等信息,他們是第一家成為全球首家與同SHIMANO達成這種數據合作的自行車整車品牌。此前,SHIMANO數據合作商僅有佳明。
在聽了騎記工作人員的介紹後,20名車友分四批進行大學城外環一圈(16.5km)的試騎測試
車友測試一下用兩根手指舉起這輛7kg的整車能支撐多久
當天試騎的車友還是較多元化的,有身穿整齊裝備得騎行達人,也有來不及換騎行服的車友,當然在大學城還很容易被其他拉練的騎行者亂入。
試騎也要拿出真本事來
為了儘早體驗到小米自行車的性能,美騎也派出了蔡師傅(右側)和張大法師(不在圖片中)參與試騎
雖然身穿便服,但是這位車友的下坡姿勢依然很妖嬈
廣州大學城是一個公路車騎行的絕佳地點
經過四輪的試騎後,車友都提出了許多的意見。首先他們都承認QICYCLE R1是一輛剛性十足的公路車,性能水平不比其他品牌的同級別車型差,也打破了他們對網際網路團隊造車的印象,對於他們這種專注於做一輛好車的目的感到驚喜。
在不足的方面,主要集中在原裝把立較短和坐杆後飄值不夠,造成座艙空間不足,騎行姿勢不夠舒展,還有40cm寬的彎把會造成控車的不穩,也有車有提出前叉的前伸量稍顯不足的問題。至於車架的舒適性方面,高手們覺得R1在車架硬度、剛性和舒適性之間取得不錯的平衡,即使有一點顛,也不會影響車頭的操控感,而部分車有就會覺得車架吸震性不足。這可能是高手為了性能可以忍受的顛簸,對於一些車友來說就太過了,在其他公路車上也常見。
總體來說,小米智能生態鏈產品的QICYCLE R1在試騎之後給人明確的競技屬性,電子功能也是完全服務於整車的性能體驗,而19999元的售價也和燒錢搶市場份額的經營策略無緣,讓人覺騎記更像一個踏實的自行車企業,而不是網際網路思維下的經營團隊。不過,網際網路公司是不會輕易放棄他們的專長的,而騎記和小米只是在走一條不同於前人的造車之路,先減弱智能與網際網路的份額,努力做一輛好車,把QICYCLE的口碑打好,然後再去尋找和騎記APP、小米生態鏈硬體和網上銷售平台更好的合作模式。如果說2015年智能單車的面世是將智能嫁接在自行車上面,用網際網路玩法去改變傳統的自行車市場,小米和騎記的QICYCLE R1就更像是先融入到傳統行業中,再培育網際網路和智能化的果實細工慢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