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到底首飛了什麼戰機讓俄羅斯坐不住?俄方感嘆再想賺大錢難了

@ 2016-03-20

中國在大約30年的時間裡,軍事戰略防空運輸的發展並不是很快。這是因為當時購買的運-7,運-8都是仿製與俄羅斯安-24、安-12等運輸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賣給中國戰略運輸機,同時吸收準備研製重型運輸機的過程並不順利。隨著海灣戰爭的結束,中國開始突然認識到戰略空運是建立快速反應的根本。

中國在與俄羅斯打通軍事貿易渠道後,引進了大量的蘇聯時代研製的技術裝備,伊爾-76重型運輸機就是那個年代開始購買的技術裝備,伊爾-76也在那個時候進入到了中國,成為目前中國軍隊最重要的航空運輸裝備。

其 實中蘇兩國劍拔弩張甚至兵戎相見的時候,兩國的運輸機和直升機貿易也在繼續,比如中國空軍的安-12、安-24、伊爾-18和米-6、米-8等型號都是從 正規渠道引進的。所以在中蘇關係破冰之後不久引進伊爾-76運輸機也不足為奇。1991年7月,首批10餘架伊爾-76MD交付空軍航空兵某運輸機師。

伊 爾-76對於中國軍事防空裝備需求來看是適合的。伊爾-76的維護保養布局也很合理,便於機務官兵維護,是典型的適合實戰的運輸機。中國現已建立了對伊爾 -76的大修保養能力,在經過多次廠內改裝後,中國的伊爾-76加裝了包括組合式GPS導航設備在內的多套系統,逐漸替換了之前伊爾-76上使用的老式俄 制系統。這說明中國已經建成一套維護伊爾-76運輸機的體系。就在中國完成建成伊爾-76這套體系的時候,中方決定大量購買伊爾-76運輸機。

但是俄羅斯本身就緊張的航空生產體系就限制了伊爾-76運輸機的生產速度。中國與俄羅斯達成了38架伊爾-76的採購協議,俄羅斯卻根本沒有辦法去完成!價格爭議也集中在了重新恢復生產線的投資上。

俄 羅斯打算很簡單,就是利用中國的訂貨解決資金問題,在俄本土建立伊爾-76完整的生產體系,既滿足中國訂貨的需要,同時保證了伊爾-76運輸機的生產體 系。藉助對他國軍事出口完成自己的裝備生產是俄常用的一招。如藉助中國購買蘇-27、蘇-30戰鬥機的資金製造蘇-33艦載機和蘇-35戰鬥機。藉助印度 採購蘇-30MKI的資金,換的發展T-50隱身戰鬥機的資金,用印度採購米格-29K艦載機的投資為俄羅斯海軍航空兵換代準備!這種例子舉不勝舉。

中 國只好採購二手俄羅斯的二手運輸機作為應急裝備。而運-20隻與俄羅斯伊爾-76同等規格的中程噴氣式運輸機。運20戰略運輸機瞄準的是更高的目標,軍事 評論員曉舟認為隨著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像伊爾依賴症、蘇霍伊依賴症這樣的卡脖子現象將一去不復返。2016年年初剛剛試飛的第6架運-20戰略運輸機標 志著中國空軍向著戰略空軍邁出了巨大的一步。同時也掐斷了俄方再次想將運輸機出口到中國的"希望」。俄羅斯媒體感嘆到再想賺到中國錢難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