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雅克薩之戰:數百俄軍如何被活活困死

@ 2017-08-30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勒令盤踞在雅克薩等地的沙俄侵略軍撤離清領土。侵略軍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竄至愛琿劫掠,清將薩布素將其擊敗,並 將黑龍江下游侵略軍建立的據點均予焚毀,使雅克薩成為孤城。但侵略軍負隅頑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為了徹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 統彭春赴愛琿,負責收復雅克薩。四月,清軍約3000人在彭春統率下,攜戰艦、火炮和刀矛、盾牌等兵器,從愛琿出發,分水陸兩路向雅克薩開進。五月二十二 日抵達雅克薩城下,當即向侵略軍頭目托爾布津發聲通牒。托爾布津恃巢穴堅固,有兵450人,炮3門,鳥槍300支,拒不從命。清軍於五月二十三日分水陸兩 路列營攻擊。陸師布於城南,集戰船於城東南,列炮於城北。二十五日黎明,清軍發炮轟擊,侵略軍傷亡甚重,勢不能支。托爾布津乞降,遣使要求在保留武裝的條 件下撤離雅克薩。經彭春同意後,俄軍撤至尼布楚(今涅爾琴斯克)。清軍趕走侵略軍後,平毀雅克薩城,即行回師,留部分兵力駐守愛琿,另派兵在愛琿、墨爾根 (今黑龍江嫩江)屯田,加強黑龍江一帶防務。

沙俄軍隊在雅克薩被清軍圍困

沙俄侵略軍被迫撤離雅克薩後,賊心不死,繼續拼湊兵力,圖謀再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莫斯科派兵600增援尼布楚。當獲知清軍撤走時, 侵略軍頭目托爾布津率大批沙俄侵略軍再次竄到雅克薩。俄軍這一背信棄義的行為引起清政府的極大憤慨。次年初,康熙接到奏報,即下令反擊。

七月二十四日,清軍2000多人進抵雅克薩城下,將城圍困起來,勒令沙俄侵略軍投降。托爾布津不理。八月,清軍開始攻城,托爾布津中彈身亡,改由杯 敦代行指揮,繼續頑抗。八月二十五日,清軍考慮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薩,必待援兵,且考慮隆冬冰合後,艦船行動、馬匹糧秣等不便,於是在雅克薩城的南、 北、東三面掘壕圍困,在城西河上派戰艦巡邏,切斷守敵外援。侵略軍被圍困近年,戰死病死很多,826名侵略軍,最後只剩66人。雅克薩城旦夕可下,沙皇急 忙向清請求撤圍,遣使議定邊界。清答應所請,准許侵略軍殘部撤往尼布楚。雅克薩反擊戰結束後,雙方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締結了《中俄 尼布楚條約》,規定以外興安嶺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為清朝領土。

沙俄軍隊在雅克薩被清軍圍困

此仗直接遏制了沙俄的東擴,彼得一世大為震驚(此時他剛剛掌權),不得不將進攻方向由「東擴」改為「西進」,為奪取波羅的海和黑海出海口而努力。

雪原神兵:沙俄時代不可一世的哥薩克騎兵

哥薩克騎兵是俄羅斯的特殊兵種,哥薩克騎兵的移動力相當快速,在戰況不利時也能迅速撤退,脫離戰場(除非和他們交戰的也是支移動力極高的快速部隊)。哥薩克人是世界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群體之一。如果說吉普賽人是大篷車上的民族,那麼哥薩克就是戰馬上的族群。哥薩克人正是憑著一匹戰馬、一柄軍刀在橫跨歐亞大陸的廣闊疆場上,馳騁數百年,縱橫千萬里,在俄羅斯社會發展史和世界戰爭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哥薩克騎兵的經典服裝

提到哥薩克,就會使人想起蘇聯早期電影《克楚別依》和《夏伯陽》中響遏行雲的史詩般的哥薩克英雄形象。 在俄羅斯有不少反映哥薩克的文學作品,其中較著名的有托爾斯泰的《哥薩克人》、綏拉菲莫維奇的《鐵流》,尤其是肖洛霍夫的鴻篇巨製《靜靜的頓河》所描寫的 頓河哥薩克那橫刀立馬、衝鋒陷陣的英姿,視槍林彈雨如閒庭信步的灑脫,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氣,在倒映著篝火的靜靜的頓河畔高歌起舞的奔放……極具浪漫 而富有張力,給人以無限的遐想與衝動。

在冷兵器時代,哥薩克的騎兵以其速度快、機動性強、殺傷力大、驍勇善戰的輪番攻擊威震歐洲,歐洲國家也常招募哥薩克作為僱傭軍。哥薩克參加了從18 世紀到蘇聯二戰中所有的戰役。有人說他們是歐俄草原上最具有草莽風格的經典騎兵。他們的騎兵馬蹄是與沙俄向外擴張的步伐同步飛揚的,多次為俄國開拓疆土立 下赫赫戰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大約組建了30萬人的11支哥薩克軍團。

二戰蘇德戰場的哥薩克騎兵

但是由於現代化武器機槍、排炮、坦克等的投入,騎兵註定將成為被淘汰的兵種,也就是從這個時代開始,哥薩克們再也沒有取得像此前的戰爭中那樣驕人的戰績。在十月革命後的內戰中,哥薩克分屬兩個陣營,布瓊尼、鐵木辛哥的紅軍第一騎兵軍所向披靡。

蘇波戰爭時期,曾經在空中俯瞰過這支部隊的美國飛行員有這樣的描述:「騎兵每行八人八騎,有的頭戴圓筒捲毛高帽,有的身披黑色大氅,他們背上斜挎步 槍,腰間懸掛馬刀,在塵土中浩浩蕩蕩前進,數萬匹馬縱橫馳騁,數萬把刀交錯揮舞,這場景極其令人震撼,成為騎兵戰史上最壯烈的一幕「。據統計,從1918 到1920年,有100萬哥薩克騎兵陣亡。

二戰蘇德戰場的哥薩克騎兵

內戰結束以後,蘇聯採取「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延續哥薩克自治的政策,允許他們自主選舉蘇維埃,成立哥薩克軍人會議,一方面加大削藩力度, 實行「非哥薩克化」。隨後打壓的力量逐步加大,對不服從者就從肉體上消滅,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哥薩克暴動,曾一度導致紅軍失利,放棄了第聶伯河左岸地區。 後來蘇俄南方戰線派出大規模正規軍鎮壓,1920~1930年代在蘇維埃政府的徹底剿滅下,哥薩克力量日漸衰落。

大批哥薩克逃亡者湧入捷克等國。以後蘇俄又通過移民、摻沙子,最終使這個存在了幾百年的特殊群體融化在普通百姓當中,這才結束了哥薩克的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聯軍隊開始也曾以保留了哥薩克特點的騎兵再次披掛上陣,但已是強弩之末,在現代的立體機械化戰爭中,延續了400年的輝煌不再,布瓊尼式的哥薩克將領很快也被朱可夫式的現代軍事家取代了。

讓人聞風喪膽的哥薩克騎兵

俄國歷史上三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1606年~1607年的鮑洛特尼科夫起義、1667年~1671年的斯捷潘·拉辛起義和1773年~1775年 的普加喬夫起義都是以哥薩克為主力的。1654年烏克蘭的哥薩克首領赫麥爾尼茨基起兵反抗波蘭受到鎮壓,在軍事失利的情況下求助於俄羅斯,當年赫麥爾尼茨 基與俄簽訂《別列亞斯拉夫協定》,宣布接受俄羅斯保護,又經過80年的磨合期到1722年沙俄廢除哥薩克人的蓋特曼自治,烏克蘭總督魯緬采夫把10個哥薩 克軍團改編為俄軍的10個正規騎兵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