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結束意味著什麼:這家工廠拆了1.5萬台裝甲車輛
冷戰時期,蘇聯的裝甲集群獨步亞歐大陸。當人們在討論如何應對蘇聯進攻時,總會說一連串的詞,遲滯、遲滯、再遲滯。因為任何人也無法百分之百確定,自己能夠擋住紅色蘇聯的地面進攻。
對手們想了很多種方法來對付蘇聯,卻沒有料到它解體得如此之快。蘇聯幾乎在一夜之間解體,這使雙方都來不及適應新形勢。俄羅斯有大量的武器裝備被廢棄掉,而在歐洲的對手那裡,也有大量的裝備需要消化處理。
德國有家專門拆裝甲車輛的公司叫做 GmbH Koch公司,其主要業務就是拆掉西德、法國、奧地利和其他歐洲國家的裝甲車輛。而從冷戰結束以來的20多年裡,這架公司的業務源源不斷,已經拆了1.5萬台裝甲車輛。
目前,這架公司正在拆解的,是大量的「黃鼠狼」步兵戰車。這些等待拆解的戰車如此之多,簡直令人咂舌。
拆車場一角,其中一些步戰車的炮塔已經被拆掉,留下光禿禿的座圈。
工作人員正在指揮車上人員牽引坦克到預定位置
很大一部分拆車工作是手動進行,這麼多的裝甲車停在那裡,真是要等待猴年馬月才能夠拆完。
等待拆解的黃鼠狼步兵戰車
在這塊綠油油的場地里,無數黃鼠狼步兵戰車停在其間。它們原本是要用於抗擊蘇軍的裝甲洪流,但當那支強大的陸軍瓦解之後,這些步戰車也隨即喪失了作用。
被拆下來的炮塔。並非所有拆下來的部件都拿去煉鋼,有些部件被送還軍隊繼續使用。
在露天進行手動拆車。該工廠拆掉這些裝甲車,根據的是《歐洲常規武器條約》的相關條款。
工人在拆車時,各種機油和潤滑劑到處都是,干這活兒就別想著乾淨了。拆一天兩天是新鮮,連著20年都干拆車的活兒,簡直是種煎熬。
甚至拆車的工人都抱怨,北約的裝甲車真TM多,拆都讓人拆煩了。殊不知,華約國家廢棄的裝甲車更多。由於蘇聯解體之後,華約國家大多比較窮,所以很多車根本顧不上拆,直接丟在荒郊野地。
干這個工作非常傷眼睛
一台正在被拆解的裝甲車輛
工人正在對炮塔進行拆解,該炮塔的武器是20毫米自動火炮。
應該是在切割裝甲車的負重輪
這個差事也是力氣活,掄大錘是家常便飯。對於雙方而言,原本造這些裝甲車輛的錢都可以用於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的,可是東西方對峙不容許任何一方有半點的鬆懈。
還有許許多多的裝甲車輛等待拆解。當蘇聯突然解體之後,浩大的拆車工作隨即而來。這家工廠僅僅干拆車活兒就乾了20多年,而這只是冰山一角。試想一下,冷戰時期,雙方究竟在爭奪軍事優勢上耗費的資源有多麼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