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精銳的軍隊戚家軍 為何不要城裡人

@ 2016-03-19

名將戚繼光的「戚家軍」,是明朝最為顯赫的常勝之師,這支軍隊被冠以「16-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這支軍隊以嚴格的訓練,精銳無比的裝備,靈活而實用的戰術聞名於世,「戚家軍」自成軍以後,幾乎百戰百勝,無敵於當時。關於「戚家軍」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已經汗牛充棟,不勝枚舉。這支軍隊之所以能所向無敵,原因也是多種多樣,而我們今天要探討的是戚家軍一個十分顯著的特徵:「選卒。」

即:精銳冠絕天下的戚家軍都是由什麼人組成的呢?眾所周知,戚家軍最初兵源是義烏礦工。戚繼光見義烏礦工斗械鬥,勇猛異常,剽悍無比,遂驚駭詫異。於是戚繼光招募數千礦工加以訓練,遂成勁旅。戚繼光稱:「聞義烏露金穴括徒,遞陳兵於疆邑,人奮荊棘御之,暴骨盈野,其氣敵愾,其習慓而自輕,其俗力本無他,宜可鼓舞。及今簡練訓習,即一旅可當三軍,何患無兵?」那麼戚繼光為何用礦工為兵?僅僅是因為礦工們好勇鬥狠嗎?

當然不是。

如果單論好勇鬥狠,那麼武林高手以及一些匪徒盜賊也似乎不差,可這種人能組成精銳部隊嗎?很少!因為空有技藝卻無組織無紀律。(如章邯驪山囚徒軍,也只能擊敗孤軍深入的農民軍而已,遇到項羽的精銳部隊就立刻原形畢露)戚繼光組建戚家軍,在兵員選擇上,極為講究。

在戚繼光的著作《紀效新書》中就提出:「兵之貴選,尚矣。」

同時,他詳細的說明了選擇士兵的標準。他認為,選擇士兵要注意看這個人的「膽氣」和「精神」,至於武藝和技能倒成了其次的。

戚繼光說:假如一個人沒有膽氣和精神,「臨事則怕死」,這樣人不適合當兵打仗。

那麼如何選擇這種既有膽氣又有精神的人呢?

他主張用「鄉野老實人」,而決不能用「城市油滑之人。」

所謂「鄉野老實人」多是農夫,他挑選農夫要求「黑大粗壯,辛苦手面,皮肉堅實,有土作之色」,戚繼光認為這是一等一的好兵苗子。

而那些油頭粉面,說話油腔滑調,眼神不堅定,心思多的「城市油滑之人」是堅決不能用的。

戚繼光為什麼這樣做呢?因為第一,農夫常年在野外勞作,熟悉野外環境和天氣,能迅速的形成野戰能力;第二,農民誠實,紀律性強,吃苦耐勞,服從命令,城市人則嬌嫩,「心眼多」,相較之下就不適合從軍。

戚繼光的這個選卒標準並非是自己獨創,他是沿襲了前人的經驗加上自己的研究得出的結論,而這個結論也被後世奉為「金科玉律。」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太平軍興,由廣西山區貧民和礦工組成的兩三萬部隊橫掃清朝江南無敵手,僅用兩年就從廣西殺到南京,建立王朝。

後來平定太平天國的曾國藩湘軍,則是由湖南山區的農夫組成的部隊。

所以,太平軍與湘軍的戰爭其實是民兵與民兵的戰爭,是農夫與農夫的較量。

而無論是太平軍還是湘軍,都對戚繼光兵法極其重視。

太平軍早期的組織訓練就是脫胎自戚繼光的練兵方法,而曾國藩治軍更是以戚繼光兵法為模板進行復刻。

太平天國的失敗,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起家的那批老廣西,因北伐和內鬥而損失殆盡,精兵不再,失敗也就不遠了。

戚繼光以吃苦耐勞,憨厚忠誠的農民為兵源,加上嚴格的訓練,配屬精良的裝備,終於鍛造了一支無敵於天下的武威之師。

「戚家軍」成軍後,攻無不取、戰無不克,幾乎百戰百勝,所向披靡,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總是極小的傷亡代價重創敵軍,取得絕對勝利。

戚繼光先是平定東南沿海的倭寇,後北方戰事告急,明政府遂任命戚繼光為薊門總兵,鎮守北疆。

據說,戚繼光初到北方邊疆上任,看到邊將衛所士卒皆疏於訓練,漫無紀律,遂用他親自調教的三千義烏兵為模板。三千「戚家軍」到達北方後,待命於郊外,時值大雨,連續半天,轉成暴雨,但三千將士紋絲不動,時人稱「軍容益莊,總千山立」,於是邊疆將士皆驚駭萬分,感慨「軍令竟然如此森嚴!」

戚繼光鎮守北疆十六年,為明朝訓練精兵十餘萬,戰功赫赫,威震塞外。

被稱讚為:「十六萬之師畢到,營伍必整,旌旌火鼓必齊,約束必堅,號令賞罰必信。」

每讀史至此,總不免扼腕嘆息,「時無英雄,而使豎子成名」,假如戚繼光尚在,李自成和後金都沒戲。(後來薩爾滸戰役渾河之戰中覆沒的部隊是戚繼光練兵的旁支,非正宗「戚家軍」,這支部隊在孤立無援,並被叛徒出賣的情況下,尚且重創後金精銳,倘若換做戚繼光指揮,派上正宗「戚家軍」,努爾哈赤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中國古代,戚繼光的治軍練兵之術,堪稱集大成者,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座奇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