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4/XB1/Wii U只是「吃老本」 並沒給遊戲發展帶來創新

@ 2016-03-18

雖然本世代家用遊戲機的銷量屢創新高,似乎營造出了一個茁壯發展的假象,但是和十年前相比,除了畫面、流暢度的技術因素,我們現在玩的遊戲和以前並無本質區別。它們並沒有給遊戲設計帶來任何創新。

當代三大主機PS4,Xbox One,Wii U已經進入了生命週期中的青壯年,它們帶來了許多精彩的遊戲,筆者非常喜歡《巫師3》《獵天使魔女2》《異度之刃X》 《合金裝備5》和《血源》等大作,它們都是自己所在類型中前所未有的頂點。此外也有《蝙蝠俠:阿卡姆騎士》《噴射美少女》這類存有瑕疵但依然非常好玩的遊戲。但第八代遊戲主機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它們的一切都開始讓人覺得僵化了。請大家仔細想一想,我們現在玩到的這些遊戲,其實和十年前比起來,差不多一回事。

所以我越來越覺得,當代主機,尤其是PS4和Xbox One,其實只是上一代主機的加強版,稱不上是第八代,只能算是7.5代,因為它們並沒有帶來新的東西。

我們回顧一下曾經世代之間的差距。第三代主機代表,任天堂FC讓遊戲進入了8位時代,革命性地引入了滾屏、手柄、遊戲保存、遊戲劇情等元素,這些創意得以實現都是得益於當時FC的硬體機能。即使是一款簡單的《超級馬里奧兄弟》,也無論如何不可能在第二代主機雅達利上實現。

第四代主機代表,SFC和世嘉MD,開啟了16位時代,更高的主頻,更逼真的3D效果,更多操控輸入,更高卡帶容量,讓遊戲設計的空間進一步擴展。同樣地,許多SFC和MD上的遊戲都是FC時代無法想像的,比如《超級馬里奧賽車》《刺蝟索尼克》《塞爾達傳說:眾神的三角力量》《真人快打》,全都不可能在第三代主機上實現。

到了第5代,N64和PS1,主機遊戲平台迎來了黃金時期。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老朋友一定都還記得當時第一次看到PS1上3D畫面時淚流滿面的初戀的感覺,那時候的多邊形拿到現在來看非常簡陋,卻是當時劃時代的飛躍。搖桿手柄,3D場景,3D鏡頭控制,CG過場動畫,同步配音,4玩家多人遊戲,以CD為介質,遊戲容量首次達到700MB。《超級馬里奧64》《塞爾達:時之笛》《合金裝備》《最終幻想7》這些遊戲在MD或者SFC上根本不可能實現。

第6代主機競爭得相當慘烈,PS2,Xbox,世嘉DC,任天堂NGC,它們首次在主機內部搭載了硬盤,同時也支持了容量更大的DVD,這些硬體擴展讓遊戲的設計自由度翻了好幾倍。這個時代的《光暈1》《生化危機4》《合金裝備2》也同樣領先上個世代許多。

剛剛過去的第7代主機,PS3,Xbox 360和Wii,更是神話一般的年代。Wii開創了體感遊戲的先河,雖然硬體性能略遜一籌,但玩法創意之獨特,讓它席捲全球,把任天堂推向了新的高度。再看PS3和Xbox 360它們的性能提升同樣為遊戲帶來飛躍式的進步,高清畫質,複雜AI,物理特效,動作捕捉,藍光DVD,而且最重要的是,從這個時代開始網絡多人合作/對戰逐漸形成氣候。《戰爭機器》《美國末日》都是上一個世代無法想像的。

於是我們走到了今天,第8代遊戲主機。有什麼飛躍嗎?PS4手柄上的「分享」按鈕?內嵌直播功能?的確很有趣,但增加的這層社交體驗並不是遊戲核心。那麼,畫面上有什麼飛躍嗎?我覺得只能算是有「進步」,解析度稍微高了點,物理和光影特效稍微多了點,但總體體驗並沒有質變。事實上,我們看到,當代主機上好多遊戲都是前代主機的複刻:《命運》《龍騰世紀:審判》《合金裝備5》《GTA5》。全新品牌裡面,畫面拿得出手的《教團1886》操作流程平淡無奇,備受好評的《血源》甚至沒有動態光影。所以你看,雖然主機硬體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但實際遊戲表現卻並沒有出現什麼質的飛躍。

當代主機沒有在前一代主機的基礎上進行任何創新,它們只不過是前任的優化改良,導致現代遊戲在追求更大、更清晰、更逼真的時候,增速遠遠不及前幾代主機。我們看,當下的當代主機大作,隨便拿出來一款,都可以縮水一下,然後放在前代主機上運行,無一例外。

唯一一款可能存在爭議的遊戲是《巫師3》。這款遊戲世界場景龐大,系統精細複雜,畫面優美的同時多條劇情線路引人入勝,不得不承認,這是現代遊戲的重大進步。但注意,它依然是「進步」而不是「飛躍」。相信如果視覺特效少一點,人物建模粗糙一點,地圖場景簡化一點,《巫師3》也是可以登陸前代主機,並帶來差不多一樣的遊戲體驗。

所以我認為當代主機是夾縫中的一代,是7.5代。它就像GB之後推出的GBC,的確是有提高,但真正的飛躍,真正的下一代,是再之後的GBA。PS4和Xbox One只是前代主機的加強版,用稍微強一些的硬體,給固有的遊戲產業續命。

而糟糕的是,缺乏創新的主機正在讓整個遊戲行業變得僵化,3A大作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想想當初,SFC和MD截然不同,N64和PS1也給人兩種感覺,PS2,Xbox,NGC也各具特色,PS3的獨占和Wii上的體感就更不用說了。現在呢,Xbox One和PS4的架構幾乎就是一樣的,3A大作也幾乎都是多平台(但是限時獨占),此前任何一個世代,主機遊戲都沒有像今天一樣類似於PC。而新玩家在選購主機的時候,要考慮的只是自己更喜歡玩《神秘海域》還是《光暈》。

現在我們來說當代主機中的異類,Wii U。它其實還是比較創新的,但可惜的是銷量實在不盡人意,雖然有一批忠實的玩家粉絲,但任天堂一貫的高冷態度讓他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舉目無親,四面楚歌。甚至現在當有些媒體報導「當代主機」的時候,會自動排除掉Wii U。可以說,Wii U是一次偉大的嘗試,它和當初的Wii 一樣,有創新,有風險。Wii獲得了商業成功,而Wii U沒有。任何馬後砲都沒用。但問題在於,沒有獲得商業成功,Wii U對遊戲產業的創意貢獻就相當於無。我們看到Wii的出現迫使微軟和索尼都效仿著推出了自家的體感設備,這就是Wii的創意貢獻。所以當代主機的創意枯竭,某種程度上也是市場決定的:老套的遊戲能大賣,創新的主機沒人買,那不要創新好了。

那麼,遊戲主機行業是否就此到達封頂,不再會出現新的飛躍了呢?索尼財政緊張,雖然PS4大賣,但他們今後無疑會採取更加保守的策略,售賣已經被驗證過的成功套路。微軟則好不容易從錯誤的決策中緩回來,現在似乎是要讓Win10一統江湖,讓Xbox One成為Win10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也就是讓他們家的主機更近似於PC。

有人說下一代創新點在於VR。誠然,VR近兩年內熱度飆升,但VR的應用不僅限於主機遊戲,它是一個全新的平台。VR無疑是電子遊戲的優秀介質,但它並不是狹義上「遊戲主機」的創新出路。

我們的目光需要再回到任天堂。他們正在任性地開發下一代主機NX,據說是一款不看重硬體性能而是提供創新玩法的主機。我想說,如果主機業界沒有任天堂的話,可能從上個世代就開始僵化了。任天堂以前也曾慘敗過,他們的NGC和Wii U一樣銷量慘淡,但任天堂卻總是任性地走自己的創意路線,設計自己的玩法。

當然,也有可能任天堂在失去了岩田聰以後改變了策略,和PS4,Xbox One一樣追求硬體性能,或許主機遊戲行業真的就從這一代開始僵化了。當然,這樣也沒什麼不對,這都是正確的商業決策,只不過從玩家的角度來講,這樣有點...無聊。

玩遊戲不就是為了排解無聊麼。玩家們希望看到的是五彩繽紛的主機遊戲,無論PS4和Xbox One的遊戲多麼精緻,如果沒有質的飛躍,很快就會讓人感到無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