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漁船在阿根廷被擊沉,為什麼要萬里去打漁?

@ 2016-03-18

中國漁船在阿根廷被擊沉 ,為什麼要萬里去打漁?

外交部發言人陸慷日前證實,中國漁船「魯煙遠漁010號」3月14日在阿根廷漁場作業時,被阿海警船追趕數小時,後阿方開槍射擊,導致船體進水並逐漸沉沒。船上4名中國船員被阿海警船救起,其他28名船員被附近中國漁船救起,未發生人員傷亡。

事實上,我國遠洋捕撈人員近年來已多次遭遇人身和財產威脅,此前也不乏人員傷亡的情況。這類事件頻發背後的現實是,中國漁業企業已身陷近海漁業資源日益枯竭、不得不到海外「開疆拓土」的窘境。

河北省灤南縣南堡村漁民許愛發曾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每次出海打回來的魚都很少,個頭也比不上一二十年前。」在許愛發房前的空地上,曬著小魚小蝦,「曬乾了,只能作飼料。」他說。

河北省灤南縣南堡村漁民許愛發抱怨現在打魚越來越困難。攝影/章軻

近海漁業遭遇「三面夾擊」

「我們每天都要出海,撈些小魚和螃蟹曬乾後拿到市場上去賣,能撈到的魚越來越少了。」 北堡村漁民周建興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北堡村所在的黃渤海區域內,由於人口和經濟增長的壓力,大規模灘塗圍墾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大片灘塗變成了鹽池、水產養殖池、農田、休閒娛樂區或工業區。

著名鳥類學家、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正旺對本報記者表示,渤海灣是我國人口密集、經濟高度發展的地區,「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渤海灣地區經濟高速發展,但同時也非常擔憂地看到,這個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正在不斷喪失。」

張正旺領銜的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小組調查發現,無節制的圍填海後,許多魚、蝦、蟹和貝類等重要海洋經濟生物的產卵場和索餌場被破壞,漁業資源延續困難。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下稱「國合會」)海洋課題組的一份報告也顯示,目前我國「漁業資源已進入嚴重衰退期」。

圍墾灘塗發展經濟的同時,漁業企業的船隊和捕撈能力卻在不斷壯大,導致過度捕撈。

國合會海洋課題組的一項統計顯示,我國近海漁業資源在20世紀60年代末進入全面開發利用期,之後海洋捕撈機動漁船的數量持續大量增加,上世紀60年代末尚僅1萬餘艘,90年代中期就已達20餘萬艘。

由於捕撈船隻數和馬力數不斷增大,加之漁具現代化,導致對近海漁業資源進行掠奪式捕撈,資源衰退加劇。

捕撈對象也由60年代大型底層和近底層種類轉變為以鯷魚、黃鯽、鮐鰺類等小型中上層魚類為主。傳統漁業對象如大黃魚絕跡,帶魚、小黃魚等漁獲量主要以幼魚和一齡魚為主(占漁獲總量的60%以上),經濟價值大幅度降低。

環境污染則是我國近海漁業資源銳減的第三個重要因素。渤海三大灣之一的萊州灣是山東重要的濱海濕地分布區、產卵場及漁場。環保部門調查發現,2006年以來,萊州灣主要河流入海斷面水質多為劣五類,面積約占整個海灣面積的30%,魚卵仔魚數量持續下降,漁業資源嚴重衰退,傳統產卵場、索餌場、漁場功能受到破壞。

遠洋漁業「大躍進」

近海漁業資源銳減,使中國的漁業企業把漁槍「瞄準」了豐富的遠洋漁業資源。

2011年以來,我國遠洋漁業進入「大躍進」時期,新建造專業遠洋漁船達1300多艘。目前,我國遠洋漁業船隊中,船齡小於10年的漁船占遠洋漁船總數近60%,24米至60米的中大型遠洋漁船所占比重達90%以上。2015年,全國作業遠洋漁船數量達到2500艘,總功率220萬千瓦,總產量205萬噸,總產值190億元,船隊總體規模和遠洋漁業產量均居世界前列。

「我國漁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已成為全球海洋漁業第一大國。」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崔利鋒說。目前,我國遠洋漁業作業海域已擴展到40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屬經濟區,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公海和南極海域。

在各省市遠洋漁業中,山東省發展最快。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介紹,截至2015年6月底,該省具有農業部遠洋漁業資格企業31家,遠洋漁船發展到434艘、總噸位25.9萬噸、總功率46.6萬千瓦。作業海域涉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及19個國家的管轄海域。

「魯煙遠漁010號」所屬的煙台海洋漁業有限公司官網一篇文章介紹,「阿根廷漁場汛期產量比較高」「在阿根廷漁場作業期間,日產經常幾十噸甚至上百噸」。在秘魯漁場,中心漁場範圍小、船隻多,已經出現了激烈競爭的場面。

這家公司的「長順2號」,2014年在阿根廷漁場汛期生產中產量達到2530餘噸,列該公司阿根廷漁場20艘魷釣船之首。該公司當年魷釣船隊產量超過8萬噸。

其他沿海省市的遠洋捕撈也成績「不俗」。

青島市海洋與漁業局介紹,青島市遠洋捕撈公司從俄羅斯購置的1艘7700噸級大型拖網加工船,去年4月抵達南極公海海域從事磷蝦生產,不到一個月就捕獲南極磷蝦1300餘噸,加工凍蝦500噸、蝦粉130噸。

浙江省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介紹,去年,寧波市實際投產的遠洋漁船約30艘,遠洋漁業總產量3.25萬噸,產值2.03億元,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約45%和40%。

福建省漳州市提出到2018年,全市發展遠洋漁船50艘,年產量10萬噸,產值10億元。

如何避免遠洋捕魚糾紛

遠洋豐富的漁業資源確實讓中國漁民和漁業企業嘗到了甜頭,但類似「魯煙遠漁010號」事件的漁業糾紛也在增多。

「基於我國遠洋漁業起步較晚的現實,以及國際社會對漁業資源『先占先得』的歷史分配格局,我國在國際漁業資源的競爭中處於劣勢。」 全國政協委員、農業部原副部長牛盾曾說。

相比秘魯、智利、阿根廷、日本等國家,雖然中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卻沒有一處大洋型海洋資源區。比如,日本擁有的鱈魚資源量數以千萬噸計,而中國四大經濟魚種之一的帶魚,歷史上最大年產量僅50萬噸,相差了兩個數量級。

這種絕對量的差距加上中國巨大的人口因素,使中國的人均海洋資源擁有量處於明顯弱勢。也正是在這種格局中,遠洋漁業引發的海外衝突成為中國政府部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海洋局研究員周遒麟介紹,中國漁民對赴他國專屬經濟區內捕魚的規定知之甚少,有些也存在僥倖心理。

2015年10月,農業部辦公廳下發《關於嚴格遵守北太平洋漁業管理組織有關管理措施的通知》(農辦漁[2015]64號),從漁船註冊、數據報告、公海登臨檢查、船位監測和其他管理措施、秋刀魚漁業養護和管理五個方面作出明確要求。

通知稱,對於未經批准在北太平洋公海違法從事公海漁業生產的中國漁船,扣除涉事漁船當年全年政策性補貼,並依法追究企業法人的法律責任。

去年農業部出台的《關於加強遠洋漁業監督管理工作意見》也稱,「由於國際形勢複雜多變,一些國家政局和政策不穩定,加上部分從業企業管理不規範、遵紀守法和安全意識薄弱等,我國遠洋漁業發展存在一定風險和安全隱患,已發生多起涉外事件和安全生產事故。」

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楊林建議,我國應積極開展漁業資源的國際和區域間的各方面合作。他說,漁業資源的流動性和洄遊性,使得一些漁業資源成為幾個國家的共有資源,決定了漁業資源的管理和保護必須要進行國際和區域間的密切合作。各有關國家在追求共同利益的基礎上,應通過合作確保區域性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儘管我國遠洋漁業遇到多種困難,但業界對這一產業的前景看好。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遠洋漁船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預測,到2020年,中國遠洋漁業工業總產值有望超過650億元,較2015年年復合增速為20%。

來自農業部的消息稱,今年我國將規範有序推進遠洋漁業發展,將修訂《遠洋漁業管理規定》,進一步完善遠洋漁業海外基地建設規劃;啟動實施南極磷蝦專業捕撈船建造和改造工程,加快推進南極磷蝦規模化開發。同時加強與美、日、歐盟等國家和地區雙邊合作,加深與阿根廷、毛塔、緬甸以及南太平洋島國合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