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項空中戰力比拼 日本預警機性能比中國更優秀

@ 2016-03-18

中日兩項空中戰力比拼 日本預警機性能比中國更優秀

昨天,在《中日主力戰機對決 殲-11「獨門絕技」令日汗顏!》一文中,作者將中日目前的空中力量規模以及主力戰機進行了一番比較,那麼中日在預警機和空中反艦能力方面到底孰強孰弱呢?下面的分析或許將給你帶來答案。

日本航空自衛隊裝備的E-2C預警機

中日預警機日主力戰性能對比

受1976年9月「別連科叛逃事件」(當天,蘇聯空軍飛行員別連科駕駛一架米格-25戰鬥機從低空侵入日本北海道領空,成功躲過日本陸基雷達探測,最終在函館民用機場著陸)刺激,日本下決心大力發展空中預警能力,並很快成為東亞最早裝備預警機的國家。自1983年開始,空自就陸續購買並接收了13架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生產的E-2C「鷹眼」預警機。和美軍將其作為艦載預警機機不同,空自將E-2C以陸基方式部署。1987年1月,空自第一支預警機部隊在三澤空軍基地正式投入服役。自越戰以來,E-2系列預警機已參加過多場局部戰爭,並充分證明了其作為「空軍力量倍增器」的重要作用。E-2C最大巡航速度474千米/小時,最大作戰半徑為2583千米,可在不進行空中加油的情況下,連續巡航6小時;其搭載的AN/APS-145預警雷達的對中高空目標的最大探測範圍為480千米,可同時追蹤300個空中目標,並引導友軍戰機攔截其中的100個,具備較強的戰術空中預警及空戰指揮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該型雷達對低空飛行目標和水面艦艇也有較強的探測能力。

中國空軍基於國土防空需要,研發預警機的時間比日本要早很多,早在1970年就已開始在圖-4轟炸機基礎上改進第一架國產預警機「空警一號」,可惜受當時技術水平限制,無法解決地面雜波影響問題,研發項目最終被迫中止。據英國《簡氏防務年鑑》介紹,直到21世紀初,中國國產空中預警雷達的研發工作才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中國空軍現役裝備中,與E-2C屬同等級別的戰術預警機是空警-200,該型機以中國航空工業陝西飛機製造公司的運-8F-600(另說運-9)運輸機為平台,搭載了類似瑞典薩博公司的「愛麗眼」平衡木式雙面側視AESA預警雷達,據稱該雷達在6000米高度上,對空最大探測距離為450千米,可同時跟蹤300個目標。但受平衡木式雷達設計限制,空警-200對迎頭飛行目標的探測能力要打些折扣。由於官方從未公布過空警-200的技術參數,這裡只能列舉運-8相關數據供大家參考。運-8最大巡航速度55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5615千米。

除E-2C外,空自從1998年又從美國引進了4架比E-2C滯空時間更長、性能更先進的E-767大型預警機,這些預警機於2000年5月正式投入服役。E-767以波音767-200型客機為搭載平台改進而來,動力系統為2台CF6-80C2渦扇發動機,巡航速度0.86馬赫,最大航程為1萬千米,該機在作戰半徑限定為1852千米時的續航時間為9.25小時;作戰半徑限定為556千米時,其最大續航時間為13小時。E-767搭載有一台AN/APY-2無源相控陣雷達,比E-3早期型預警機搭載的AN/APY-1雷達具有更強的空中監視和對海搜索能力。據英國《飛行國際》雜誌介紹,E-767對中高空目標的最大對空探測範圍超過600千米,可同時跟蹤數百個空中目標,並能自動引導和指揮30批戰機進行攔截作戰。客觀角度來說,就綜合作戰性能而言,E-767與「前輩」E-3相比可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東亞裝備有預警機的國家中屬頂尖水平。

中國空軍裝備的空警-2000預警機

中國空軍裝備中能與E-767相對應的大型預警機是空警-2000,目前解放軍空軍裝備有4架。該型機以俄羅斯伊爾-76運輸機為載機平台改裝,加裝有中國南京14研究所獨創的三面「電子掃描相控陣列」(ESA)。該雷達與美國E-3預警機採用的旋轉式蝶形天線(通過360度旋轉來實現雷達信號的全方位覆蓋)不同,雷達天線本身不旋轉,而是由雷達罩內的三個ESA天線模塊(每個模塊覆蓋120度)布置成三角形來實現360度覆蓋。據美國「全球安全」網站2015年9月提供的資料稱,空警-2000對戰鬥機大小目標的最大對空探測距離可達470千米,雖然與E-767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已在E-2C之上。空警-2000的最大飛行速度為85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5500千米,最大續航時間12小時。

客觀角度而言,空自預警機部隊在部隊規模和使用經驗方面都要優於中國空軍,但中國空軍在這方面有「後發制人」優勢,特別是近年來在巡視東海「防空識別區」、南海以及前出至釣魚島、沖繩附近海域活動日益頻繁。若真爆發衝突,雙方的實際差距恐怕不會像紙面數據那樣明顯。

機翼下掛裝兩種不同型號反艦飛彈的日本F-2戰機

中日空軍反艦能力對比

如果說F-15J是空自的「對空主力」,那麼F-2系列戰機就是空自的「對海王牌。」該機同樣出自三菱重工,是在第40批次的F-16C單座戰鬥機的基礎上改進、放大而來,並做出了多項改進,如:加長了機身、增加了機翼面積並採用了單塊復合材料結構、換裝J/APG-1型AESA雷達等。F-2A執行反艦任務時最大作戰半徑834千米。該機機身、翼下共9個外掛點,最大載彈量8噸。通常攜帶4枚ASM-2亞音速反艦飛彈(最大射程170千米)、2枚近距格鬥彈和2個2270升副油箱執行反艦任務。其同樣可執行空戰任務,可掛4枚AAM-4中距空空彈及2枚AAM-5近距格鬥彈。F-2搭載的J/APG-1是日本自行研發的第一種AESA雷達。據稱,該雷達對大型水面艦艇的最大探測距離為185千米,對非隱身空中目標的探測距離為65千米,可同時跟蹤10個以上的空中目標。

2012年2月底,日本防衛省宣布將耗資36億美元對F-2進行升級,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為該型機配備AAM-4B中距空空飛彈,二是換裝J/APG-2型AESA雷達。後者為J/APG-1的改進型,在保留原雷達天線的同時,提高了發射功率,並更換了速度更快的新型信號處理器,號稱能與美國海軍現役F/A-18E/F「超級大黃蜂」裝備的AN/APG-79型AESA雷達相媲美。綜合來講,F-2雖具備一定的空戰能力,但由於該機具備較強的超視距反艦能力,空自仍將其定位為「支援戰鬥機」,主要用於制海任務。實戰時,F-2將在F-15J的掩護下執行反艦任務。需要留意的是,日防衛省於2015年11月宣布將在2016年進行XASM-3超音速反艦飛彈的實彈打靶測試,F-2擔任載機,靶艦為一艘退役的白根級驅逐艦。XASM-3為日本研發的最新型超音速反艦飛彈,最大射程超過150千米,最大飛行速度3馬赫,具有較強的突防能力。

掛載鷹擊-12超音速反艦飛彈的轟-6轟炸機

中國空軍雖裝備有120架殲轟-7戰鬥轟炸機,但遠程反艦作戰的主力機型仍由轟-6系列戰略轟炸機擔當。轟-6K為轟-6系列的最新改進型,於2007年1月成功首飛,並於2009年10月正式投入服役。據西方軍事家分析,轟-6K機身大量採用復合材料,改進增大後的進氣口或顯示該型機換裝了推力更強的俄制D-30渦扇噴氣發動機,使該型機的最大作戰半徑增至3500千米。轟-6K的另一項重大改進是用大型內部油箱取代內置彈艙,進一步增大航程,並在機翼下新增了6個外掛點,用於掛載CJ-10A亞音速巡航飛彈(最大射程達1500千米)。除CJ-10A飛彈外,轟-6K還可選擇掛載鷹擊-12超音速反艦飛彈,這種於2015年服役的新型飛彈採用四進氣道一體式衝壓發動機,據西方媒體稱最大射程可達400千米,具有較強的突防能力,被稱為「威力僅此於東風-21D彈道飛彈的反艦利器」。

單就載機平台比較,中國空軍的轟-6K占有壓倒性優勢,不僅在最大作戰半徑和載彈量方面力壓F-2,最重要的是轟-6K可在敵方艦隊防空區外實施反艦攻擊,無需擔心載機生存性問題。而F-2所使用的ASM-2和ASM-3反艦飛彈的最大射程均未超過200千米,這意味著戰時F-2必須冒著被中國空軍戰機和海軍艦載「海紅旗-9」遠程防空飛彈擊落的危險實施反艦攻擊,無疑會令打擊效果大打折扣。

總結

以上主要是從制空和反艦作戰兩方面對比分析了中日兩國空軍的差距,多為紙面數據,只能為大家提供一個大概參考。實戰中還需考慮其他因素,例如空中偵察、情報搜集、海空軍協同作戰等要素,更考驗兩軍的體系作戰能力,而非單一裝備的單打獨鬥。

最後談下空自的人員素質。空自培訓機構主要由2個戰鬥機訓練聯隊、3個教練機訓練聯隊、1個軍官學員大隊及5所技術學校組成。參加培訓的總人數約8000人。一般情況下,1名飛行學員要經過5年零3個月的刻苦學習,經過層層淘汰後,才能成為合格的飛行員。飛行教官的飛行經驗至少有1500小時,並且每名教官只被允許帶1到2名學員。此外,日本還十分重視實戰演習,每年都會派遣飛行員和戰機前往海外參加軍演,特別是美國空軍的「紅旗」軍演。外界普遍認為,日本飛行員的素質不亞於美軍。但與世界多數國家空軍一樣,空自從未經歷現代化空戰,缺乏實戰經驗。這是其「硬傷」和「短板」。

中國空軍雖未公開過詳細的戰機飛行員訓練情況,但相信訓練強度和素質方面應與空自相當,但可能在多兵種協同作戰和信息化作戰方面仍存在差距,不過相信隨著近年來各種新裝備的服役和相關訓練科目的加入,這種差距會被很快彌補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