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雲作戰群】第25期=====
提起美軍航母的「最後一道防線」,人們通常先想到的就是Mk15「密集陣」近防炮。該系統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現搜索、探測、評估、跟蹤和攻擊目標全自動化的近防武器系統(CIWS),於20世紀70年代研發,1980年正式投入服役,至今其改進型仍在包括美海軍在內的20多個國家海軍中服役。圖為美軍航母測試「密集陣」近防炮。
「密集陣」系統由搜索雷達、跟蹤雷達和M61A1六管20毫米加特林速射炮三部分組成。該系統可在5000米內鎖定雷達反射面積僅為0.1平方米的小型空中或水面目標,有效射程為1500米,系統反應時間小於4秒。圖為「密集陣」3D建模。
除每分4500發的高射速彈幕外,「密集陣」另一種確保毀傷來襲反艦飛彈效果的方式就是使用貧鈾彈藥,其密度為鋼的2.5倍。但在面對新一代超音速反艦飛彈時,「密集陣」已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大圖為「密集陣」夜間攔截試驗,每分4500發的高射速彈幕如同「光束」一般。小圖為系統剖面圖。
與「密集陣」幾乎同時期問世的荷蘭「守門員」近防炮系統,就是在意識到20毫米速射炮毀傷效果有限的情況下,改為採用美製GAU-8A「復仇者」30毫米七管加特林速射炮(與A-10攻擊機的貧鈾穿甲炮相同)的,其有效攔截射程為2000米,雖然「守門員」每分4200發的射速要低於「密集陣」,但毀傷效果要優於後者。
除美國和歐洲外,俄羅斯(蘇聯)在近防武器系統領域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例如「卡什坦」彈炮合一近防系統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種同時集成了速射炮和防空飛彈的CIWS。該系統於1989年投入服役,由兩門AK-630六管20毫米加特林速射炮和八聯裝SA-N-11近程防空飛彈組成。火炮射速達每分1萬發,可有效攔截4000米內的目標,飛彈則可攔截8至10千米內的目標。圖為俄軍「卡什坦」CIWS測試資料圖。
基於本國海軍發展需要,中國於21世紀初在借鑑「守門員」系統的基礎上,成功研發了730型7管30毫米加特林近防炮,其最大射速可達每分5800發,有效射程可達3000米。其綜合性能已優於「密集陣」和「守門員」系統。
儘管730型近防炮在綜合性能上要優於「密集陣」,但在攔截超音速反艦飛彈方面仍存在不足。中國於近年來又研發了性能先進的1130型11管30毫米速射炮,據稱最大射速可達每分1.1萬發,比俄軍「卡什坦」系統還要高。儘管關於該CIWS的詳細數據尚未公開,但西方分析家認為1130型可勝任攔截新型反艦飛彈的任務。
在意識到「密集陣」的局限性後,美軍於20世紀90年代研發了「拉姆」11聯裝近防飛彈系統。「拉姆」可有效攔截9千米內的各種低空飛行物體或水面目標,包括超音速反艦飛彈。圖為美軍戰艦測試「海拉姆」近防飛彈系統。
據西方媒體報道,實際在研發1130型速射炮前,中國曾考慮借鑑俄軍「卡什坦」彈炮合一CIWS的方式,將1130型近防炮和「海紅旗-10」近防飛彈整合為一種CIWS使用,但由於成本問題,還是將兩者分開研發。中國「海紅旗-10」雖然是借鑑「拉姆」的產物,但也具備一些本國特色。
儘管作為戰艦近防炮已有些過時,但美陸軍後來發現了「密集陣」作為陸基反炮擊和火箭彈系統的潛力。圖為美軍C-RAM「反炮擊火箭彈系統」(陸基型密集陣)。該系統已在伊拉克進行了實戰檢驗,效果不俗。右小圖可見其夜間攔截測試時的壯觀彈幕。
中國在同一領域也是緊隨其後,後來也推出了「陸盾2000」陸基型CIWS系統。西方分析家認為,該系統雖未經歷過實戰檢驗,但性能應與C-RAM十分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