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德國被盟軍劃分為四塊:西北為英國占領區,西南為美國占領區,東部為蘇聯占領區;而後英國與美國分別讓出西南的一塊占領區交給了二戰中被德國打殘的法國。同時,德國的首都柏林也被這四個國家分區占領——這一系列政策導致了日後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的分裂,以及東柏林與西柏林的分隔。
1945年,二戰已經走向尾聲,軸心國在歐洲戰場與太平洋戰場已經甚至喪失了繼續作戰的能力,德國被分區占領標緻著納粹德國的最終覆滅。然後,由於包括意識形態在內的種種原因,同盟國內部並不團結,於是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的國界在冷戰期間又進一步變成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的界限,正如邱吉爾所言:
「一道鐵幕已經在整個歐洲大陸降下。和平鴿無法穿越這道鐵幕,世界被劃分為東方和西方。」
事實上,「鐵幕」一詞並非邱吉爾原創,第一個使用「鐵幕」一詞的是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戈培爾,他在《1945年》一文中寫到:
「如果德國人民放下他們的武器,根據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的協議,蘇聯人就將控制歐洲東部和南部,包括帝國的大部分地區。在蘇聯控制的大片領土上,一副鐵幕即將降下,鐵幕後面所有的國家都會被屠殺。」
很明顯,瓜分德國的現實,也確實刺痛了美英諸國,近一半德國被塗上共產主義紅,是這些西方領導人所不願意看到的——然而柏林畢竟是蘇聯用坦克一步一步推進去的,史達林的鐵腕沒有人能阻擋。
然而,在太平洋戰場,蘇聯畢竟沒有攻入日本本土,如何處理這個戰敗國就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美國打算單獨占領日本這個事情美國自己都是沒有避諱的,杜魯門在自己的回憶錄裡面是這樣說的:
「我決定,對日本的占領不能重蹈德國的覆轍,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者劃分占領區,我不想給俄國人以任何機會,讓他們想在德國和奧地利那樣去行動。」
事實上,同盟國一開始是打算分區占領日本的。與德國一樣,也是四國分占,只不過跑龍套的法國變成了中國,當然那時是中華民國。本州北部及北海道歸蘇聯,本州中部歸美國,本州西部、九州歸英國,而四國歸中華民國——當然,不是主權上的歸屬,而是駐軍。這個計劃後來被美軍獨占日本給替代了,不過當時國民政府沒有多餘的兵力去日本駐軍,所以已經放棄了在日本的駐軍,這個計劃與中國已經沒有關係。
中國放棄了,蘇聯可不想放棄。《雅爾達協定》中,史達林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外蒙古、出海口和不凍港,庫頁島和千島群島,並提出由麥克阿瑟與華西列夫斯基共同擔任日本駐軍總司令,杜魯門在這事上可不含糊,最終沒上蘇聯人踏上北海道。最終,沒有攻入日本本土的史達林也接受了日本被美國獨占的事實,而將自己的戰場拉到了日後的朝鮮半島。
蘇聯放棄了日本,但卻保證了以下幾個利益:
外蒙古維持獨立現狀;
庫頁島及臨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
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擁有優越權並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
設立一中蘇合辦的公司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
什麼意思呢?就是蘇聯通過放棄日本,來保證在中國的利益。最後的結果便是日本被美國占領,而中國與蘇聯之間的故事則繼續上演著。
可以說,分區占領計劃的擱淺救了日本,而東西的分界線最終還是劃在了朝鮮,這個結局卻不知當初史達林與杜魯門想到沒有?或許他們也不在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