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一蠢行竟玩死自己日本50年翻不了身
美國媒體稱, 這是值得美國決策者認真研究的。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是安倍經濟學的終結嗎?更重要的是,日本是否能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教訓?回答是肯定的
題為《對美國和全世界來說,日本是個令人不安的警世故事》的文章稱,如果說,有哪個國家體現了當今世界所處的古怪經濟環境,那就是日本。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文章稱,通常來說,如果一個國家的央行下調利率,那麼該國貨幣就會在全球舞台上走弱,使其更容易在國外銷售商品和服務,也能鼓勵銀行提供借貸。這兩者都應該會促進經濟增長。但是,在當前的全球經濟當中,一切都違背了常理,日本就是頭號例證。
首先,安倍經濟學根本不是大家吹噓的那樣。安倍的計劃提出變革的「三支箭」:第一支是以低利率和「量化寬鬆」(也就是美聯儲在2008年經濟危機後成功實施的那種購買資產的措施)為特徵的刺激貨幣政策。第二支箭是包括稅收改革在內的財政改革。第三支箭(或許也是最關鍵的一支)是結構和企業改革。儘管教育程度和工人技術水平都很高,但日本的企業部門仍然受到高度管制,保守而狹隘,所以很難提高生產率和工資,而這兩者都是促進增長的關鍵。
問題在於,安倍箭袋裡的箭其實只射出了一支,那就是貨幣政策。
安倍的第一支箭已射出
如同世界其他許多國家一樣,快錢製造的虛假繁榮使得政府和企業越發不願意開展財政和結構改革的艱苦工作。他們沒必要去做,因為一段時間以來,它們得以依靠快錢而不是實實在在的創新和增長來保持經濟正常運轉。
文章表示,令人驚訝的是,為什麼總有人認為情況不是這樣:對全球大多數銀行來說,交易而非借貸是近來的理想經營模式。在經濟下滑的形勢下,沒有理由認為這一點會發生變化;恰恰相反,因為與交易相比,借貸不太有利可圖。
對日本來說,這一切的結果就是更長期的停滯,既明確又令人氣餒。
中國央行
該國的實際GDP在去年第四季度再次收縮,如果不實施重大財政或結構改革,沒有理由認為形勢會出現好轉。這種局面對世界其他國家是個重要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