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20為何遲遲不列裝?真相揭開這次得謙虛努力
近年來,復合材料憑藉著自身優勢,在航空航天、工業民品等多個領域嶄露頭角,市場需求逐年擴大。我國最新研製的殲20就大量的運用而這種材料。然而,由於發動機和機身復合材料等問題,殲20的量產化列裝仍有待時日。
眾所周知,發動機一直是我國的短板,殲20在這方面也不例外,目前而言,四代機(相當於歐美的五代機)的四大標準殲20完全符合了三個,然而由於發動機的問題,使得我們自己都沒法底氣來說殲-20一定具有超音速巡航這項能力。
我們現在殲-20的標準配備還是以俄羅斯的AL-31F發動機為主,輔助測試的是國產的WS-15。不過由於發動機的推力不足,可靠性也得不到保障,這直接影響到工作壽命問題。而我國在復合材料的研究方面突破性的製造出了「烯合金」。這種復合材料在應用上的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改進發動機的渦輪機葉片,提高溫度和可靠性。並使得我們的發動機在性能能夠更加貼近使用鎳合金的美俄發動機。從而提高包括殲20在內的一大批軍工載具的作戰性能。
同時,如果中國也要突破原絲製備工藝等復合材料製備技術,一旦這些技術得以突破,殲20戰機就可以得到結構部件強度,剛度等綜合性能有穩步提升,這些三代的碳纖維產品就可以徹底替代二代的產品。殲20戰機在隱身方面的能力至少可以提升百分之十。
雖然,中國碳纖維產業還處在相對落後,但是如果能在中國傳統的重點項目的大力支持的政策下,殲20戰機還是擺脫了碳纖維材料制約,雖然發動機的性能相比F-22等飛機還是有大的劣勢,但也可憑藉更輕更堅韌的機身得以實現較高巡航速度和高機動性能。未來,一旦發動機等問題得以解決,殲20的潛力必然得以驟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