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料公社貼出男童受傷畫面。翻攝臉書爆料公社
臉書「爆料公社」晚間貼出一則貼文,指一名男童疑遭生父虐待管教,雙腿、臀部有大片疑被藤條鞭打的瘀傷,畫面讓網友撻伐。但高雄警方介入調查後發現實情似乎非如此,男童生母供稱小孩是她打的,男友因細故嫁禍前夫。
林園分局忠義派出所長吳育圃表示,今天男童和母親從所住的三民區回大寮娘家,親人看見男童身上有傷痕,男童舅舅和外婆帶著孩子來報案,表示男童受虐。
但男童母親卻說,「孩子不乖,傷痕是自己打的,與前夫無關」,也向警方表示,現任蔡姓男友疑與李姓前夫有不愉快,所以才在網路上指控前夫施暴。
警方表示,目前已完成筆錄並通報社會局和婦幼隊,男童也交由外婆照顧。
吳育圃表示,縱使男童的母親現表示是自己所為,但仍會儘速通知被控虐童的李姓男子到案,以釐清事實真相。(楊適群╱高雄報導)
臉書「爆料公社」貼出男童疑遭生父虐打指控,但警方介入發現疑非實情。翻攝臉書爆料公社
目睹暴力兒童因持續、反覆地經驗暴力,時常會感到極端焦慮與恐懼,
而且多數目睹兒暴力兒童會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ndrome, PTSD),更多時候目睹兒相信暴力發生是因為他們犯了錯;有時會責怪自己無法保護受暴的一方或阻止暴力發生,兒童會有自責、罪惡感與不受重視的感受,有時也會以負向行為引起大人的關注。目睹兒童在情緒、人際關係與生活適應方面產生障礙外,這些暴力也會帶來生活一連串的改變,其暴力所帶來的影響有(郭靜晃,2007):
一、生理方面
暴力家庭中的兒童較非暴力家庭兒童容易生病及健康上的問題,例如疲
倦想睡、抵抗力弱,容易生病、注意力不易集中、頭痛、胃痛、潰瘍等。
二、情緒方面
目睹暴力兒童有更多的心理及情緒上的問題,學齡前期的兒童會出現低
落的自我概念及缺乏同理心;學齡期男孩會出現較多的攻擊及行為問題;普
遍會經歷憂鬱、焦慮、害怕及罪惡感等複雜交錯的情緒,孩子會認為是自己
做錯事,而引起父母親之間發生暴力,不僅責怪自己引起暴力,更責備自己
沒有能力去阻止暴力的發生。若母親因為暴力不得不離開家時,孩子會感覺
要為家庭的破碎負責,這不僅使孩子焦慮及充滿罪惡感,長期下來父母的暴
力衝突,更使得家中的大人無法顧及孩子的感受及需要,目睹暴力兒童處在
被忽略及得不到關心的情況下,易逐漸產生自卑感及學習用暴力的行為來吸
引大人的注意。
三、行為方面
目睹暴力兒童可能擔心暴露家中有暴力的問題,及因暴力產生低落的自
我價值而出現退縮的行為;或是當孩子感到家庭暴力的巨大壓力時,也可能
會出現尿床、吸手指、咬指甲等行為;目睹暴力兒童在行為上容易會有兩極
的表現,例如孩子可能在害怕衝突及希望受到別人的肯定下過度的討好、照
顧別人及力求表現,或者孩子在發洩受傷害的情緒及需要強烈保護自己的情
況下,出現攻擊、破壞及逃學、逃家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