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最終兵器」亮相 疑山寨已下馬東風22飛彈

@ 2016-03-15

朝鮮「最終兵器」亮相 疑山寨已下馬東風22飛彈

在過去的一周里,朝鮮半島的局勢在互相炫耀武力中步步升級,在幾輪試射飛彈-軍事演習的對抗之後,朝鮮終於拿出了本國武器庫中的"最終兵器"--核彈原型和火星-13戰略彈道飛彈。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國家領袖與核武器的合影都是極為罕見的,朝鮮的核武器發展到了什麼水平,從這幾張照片里,多少能看出些端倪。

金將軍的核彈和飛彈

本周三,朝鮮機關黨報《勞動新聞》公布了一組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的照片,內容是會見核武器研究部門科技工作者,並參觀核武器樣品及火星-13戰略彈道飛彈。這算是外界第一次目擊朝鮮核武器的具體造型,也是火星-13戰略彈道飛彈第一次在閱兵之外的場合向外界公開。

說起來,國家元首與核彈合影本來就是罕見的事情,和還沒有裝配成型的核彈核心合影則更加少有--筆者至今還沒有見到過類似的外國政要照片。大抵是因為冷戰期間核武器屬於高密級武器不能隨意泄露,冷戰後各大國則普遍都在縮減核武庫,而氫彈設計依舊需要保密,因此核武器一直沒有出鏡的機會。

朝鮮的核武器從未進行過全當量核爆試驗,火星-13飛彈也從未進行過試射,但二者作為朝鮮戰略核武器力量的組合,直到此次亮相才完全得以確認。按照朝鮮官方的宣傳口徑,這種小型化核彈與火星-13彈道飛彈分別被稱為"朝鮮式混合裝藥結構設計和製作的小型化核彈頭"與"標準化、規格化的彈道火箭"。

從朝鮮官方的描述與公布的照片來看,所謂的"朝鮮式混合裝藥結構設計和製作的小型化核彈頭"應該是一枚小型化的內爆式原子彈的核心部件。從尺寸上看,該彈直徑60-70厘米,與各國早期核彈都差不多,我國上世紀60年代為東風2彈道飛彈研製的2萬噸當量核彈頭直徑更大,但內部核心構件與其差不多,某種程度上,朝鮮的核彈頭還可能與之存在著相似。至於這顆核彈頭的威力,應該大致與二戰時美軍投擲在長崎的原子彈"胖子"相當。

按照朝鮮曾經獲得來自巴基斯坦的核彈圖紙這一點來看,朝鮮的核武器在結構與威力上很可能與東風-2的彈頭接近,當然考慮到現代電子機電技術比50年前的巨大進步,朝鮮核彈頭上的控制設備無論在體積還是重量上都要小於東風-2彈頭公開資料中1290千克的水平。

不過考慮到朝鮮已經不止一次在核試驗中加入了熱核材料,這個展出的核彈頭裡可能擁有熱核材料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不過加強型原子彈的結構同樣只是在原理上為外人所知,具體結構如何,僅憑這幾張沒有完整裝配的核彈頭照片難以做出準確判斷。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朝鮮的核彈極有可能實現了實用化,可以搭載在彈道飛彈上執行作戰任務,不過距離國際標準的小型化似乎還有相當的距離。

當然,有槍無彈只能使朝鮮的核武器成為笑話,而與朝鮮相對小型化的核彈頭相搭配的,便是火星-13這種"標準化、規格化的彈道火箭"。朝鮮在2012年為慶祝金日成誕辰100周年舉行閱兵式時首次公開火星-13彈道飛彈,隨後在2015年為慶祝朝鮮勞動黨建黨70周年的閱兵時,朝鮮展出了火星-13改進型彈道飛彈。時至今日,依然有包括不少韓國媒體在內的外媒仍然堅持火星-13隻是朝鮮用來進行所謂"戰略欺騙"的大號模型,既不能發射也不能運載核武器。這完全不能解釋為什麼朝鮮要認真改進一個模型的外形,因此主流的觀點覺得儘管火星-13沒有進行過試射,但應該是一種有正式開發內容的工程項目。

不過對於火星-13飛彈的具體結構,由於朝鮮在公開外形同時對其高度保密,軍事分析人員甚至連該彈使用兩級還是三級結構都還爭論不休。在2015年火星-13改進型彈道飛彈展出後,外界一度產生了火星-13"三級變兩級"的判斷,認為這是朝鮮在核彈小型化不徹底和飛彈運載能力不足的情況下通過縮短射程維持其核打擊能力的設計手段。根據當時的判斷,火星-13的射程在改進後大約能夠覆蓋夏威夷和阿拉斯加等地,勉強具備對美國本土進行核打擊的能力。

這次展出的火星-13照片進一步證實了上述判斷,一方面,外界近距離觀察到了原型火星-13飛彈上的更多細節,飛彈的三級結構也更加清晰,朝鮮還在照片中公布了一副雖然高度模糊卻能看出大概的火星-13原型飛彈彈頭照片,這個照片里的兩個球體的組合也充滿了無限可能。往大了說,這可能是朝鮮式氫彈的主體結構(不少氫彈的所謂原理圖中的結構就是這樣),正常看來,這應該還是朝鮮原子彈的基本內容物。

火星-13的這一結構設計很像上世紀1978年開始論證預研、後來又很快下馬的東風22液體機動發射戰略飛彈,不過當時中國就提出東風22需要新一代液體火箭發動機,而朝鮮現有的火箭發動機主要基於蘇聯R-27潛射彈道飛彈和更古老的飛毛腿飛彈,而且對R-27飛彈上的發動機還沒有徹底掌握吃透,以這樣的技術想要來模仿一發東風22,最好的可能也就只能是形似而神不似了。加上朝鮮薄弱的彈頭再入技術積累,這種飛彈的射程可能只能達到6000公里左右。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外界可能還是低估了朝鮮的火箭技術,朝鮮可能已經從俄羅斯獲得了更先進的R-29飛彈的相關技術,並通過進一步改進,使其射程超過8000公里。2015年展示的改進型火星-13飛彈似乎變成了兩級結構,彈體長度也縮短了大約2米。不過新飛彈的一二級並未沿用原型火星-13的一二級,而是都有不同程度的加長。

如果朝鮮真如外界所估計的一樣使用了R-29飛彈採用的高壓補燃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發動機技術,以及相應的輕質高強度推進劑油箱,那麼即使這種兩級飛彈設計也可以滿足打擊美國本土的要求。

至於鈍頭整流罩則應該是朝鮮缺乏先進的防熱材料,因此不得不使用減速快、防熱要求低的鈍錐形彈頭保障飛彈再入時能正常使用。至於兩種飛彈同時出現在平壤西南郊的台城機械廠,則可能是兩種飛彈正在並行研製,也可能只是將已經放棄的原型彈拿來助興。

雖然這次朝鮮的彈道飛彈透露出不小的變化,顯示出在彈道飛彈和核武器上的特別思路,但對於外界而言,由於朝鮮至今沒有進行過火星-13飛彈的發射試驗,這種遠程彈道飛彈與核武器的組合究竟能否起到朝鮮設想的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