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官員透露,中國對於蘇-27、蘇-33的仿造基本是失敗的,不排除中國將繼續進口第二批、第三批蘇-35的可能。外媒猜測,太行發動機不爭氣只是一個原因,連央視曝光的畫面也出現了工人手工鍛造殲-11戰機零部件的情況,這說明中國缺乏西方精密的軍用工具機,導致無法大批量生產殲-11B和殲-15零件。
近日《漢和防務評論》認為,殲-15、殲-11B以及殲-16無法批量生產,促使中國下決心引進更多的蘇-35戰機。俄專家認為,中國對殲11B、殲-15和殲-16的生產是不成功的,用中國話說就是爛尾工程。
一旦與美日空軍的F-15、F-16遭遇,殲-11B極有可能處於劣勢。那麼中國本土蘇式戰機的出路在何方呢?外國專家表示,中國對於蘇-27、蘇-33的精髓並未吃透,四面出擊卻無法精益求精,而且這也將嚴重影響中國航母作戰能力的實現。
最後,俄專家預測,吃了苦頭的中國人終將回到與俄羅斯合作的道路上來,至於眾多中國媒體所說的仿製蘇-35,俄專家嗤之以鼻,他們認為中國仿造蘇-35這個命題還缺乏最基本的基礎,那就是對蘇-35戰鬥機三大關鍵性部件:117S發動機、雪豹E有源相控陣雷達和綜合先進電子干擾系統,都缺乏足夠多的研究,他們認為,可以預測未來中國空軍將購買更多的蘇-35,甚至達到100架(5個飛行團的規模)。
對此,軍事專家雷澤先生告訴記者,俄羅斯媒體和俄羅斯方面一些專家,總喜歡拿中國在蘇-27戰鬥機基礎上自行研製殲-11B戰鬥機說事,實際上,從殲-11B戰鬥機開始,中國相繼研製了殲-11D、殲-15、殲-16等一系列戰鬥機,這些飛機和俄羅斯飛機沒有任何關係,俄方又如何解釋呢?
雷澤先生認為,俄羅斯確實在蘇-35系列戰鬥機上擁有豐富的設計經驗,畢竟這款飛機是由俄羅斯20年磨一劍的三代半戰鬥機精品項目,總體上來說,蘇-35憑藉其性能優勢能夠壓倒周邊各國的三代機,至少在雷達,矢推,機動性能方面,有相當大的優勢形成了威懾,但蘇-35戰機在解放軍序列中不為主流,會逐漸被殲-20戰鬥機所代替,更不可能存在仿製一說,俄方過於高看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