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新加坡本地中小企業老闆在會上踴躍向來自中國的海底撈火鍋店聯合創辦人施永宏討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不僅是這家火鍋店的獨特經營模式,還讓我看到新加坡中小企業老闆的那份進取心。
「等位」吃飯是一件令人厭煩的事,有一家餐館卻能夠把這種「厭煩」化為快樂。
第一次感受到原來在餐館排隊「等位」吃飯,也不是那麼厭煩,反而是件令人開心的事。當你在排隊等位的當兒有人替你免費修甲、擦鞋,或提供飲料和爆米花,或可下盤象棋,你一定不會在乎一兩個小時的等待,反而會覺得這種令人厭煩的等待其實已變成快樂的享受。
有了真正的體驗,加上最近參加一個與企業老闆的交流會,更加深了我對這家以「等位」聞名的火鍋店的好奇心。
他們爭相在兩個小時內向施永宏取經,希望從別人的成功經營模式中找到值得借鑑和參考的地方。到底海底撈的經營理念有何特別?它的成功秘訣在哪裡?為什麼連肯德基和必勝客都要向它學習?
海底撈經營模式不一定適合獅城企業複製
海底撈的特色在於不斷創新,尋求與同業的差異化,它關注顧客滿意度和員工滿意度,為顧客提供熱情的服務,待員工如家人。它相信只要照顧好員工,就等於照顧好公司利潤。2012年進駐新加坡後,海底撈也一併把它獨樹一幟的商業模式引進,並在幾年間連續在新加坡開設三家連鎖火鍋店,還有兩家正準備開業。
儘管海底撈的經營模式不一定適合獅城企業去複製,但它從22年前四川鄉下、六張桌子的小店起家,到目前于海內外開設超過120家店、擁有超過兩萬名員工的擴展海外業務經驗,在政府積極鼓勵獅城企業開拓新市場之際,確實值得讓那些準備進軍海外的企業學習。
其實,有許多新加坡企業老闆都在默默地自我提升,嘗試在逆境中轉型。但有多少企業能在惡劣的經濟環境下,完全不靠政府援助就能成功轉型,並安然生存下來?
企業已開始對政府即將在本月24日公布的2016年財政預算案內容有所期待,各界無不引頸期盼,希望自己成為受惠的一群。
國內外經濟不景,企業老闆希望政府今年繼續「派糖」,願望清單里就包括增加稅務優惠措施、現有的援助配套繼續保留,最好能有一筆「紓困金」,或放鬆中小企業銀行融資貸款。
許多企業老闆申訴,現在很多生意不是單靠勤勞、節省就能生存的。面對成本高、員工短缺、長者退休、年輕人不願接棒等種種難題,讓業者傷透腦筋。人手短缺已是個老問題,企業也明白政府不會放鬆外勞政策,不同行業的老闆也在設法解決這個問題,例如有個咖啡店集團老闆,就把咖啡店設在工業區,並採取科技管理和自助經營方式來解決員工短缺問題。因為工業區的顧客比較能接受自助運作,這種經營方式果然奏效,員工一下子就可減半,運作卻不受影響。至於清洗碗碟的工作,則由外包公司代勞,包洗包送,解決了令人頭痛的洗碗碟困擾。
這些問題得以解決,完全少不了政府的幫助。可以這麼說,中小企業的轉型之路,必須靠政府的援助配套才能走下去。政府在過去幾年的財政預算案宣布推行多項援助配套,協助中小企業適應轉型過程。然而,眼看這些援助配套很快就要「到期」,企業老闆開始擔心,沒了援助,轉型之路還能不能走下去。例如生產力及創新優惠計劃(PIC),到2018報稅年就要結束;公司稅的兩萬元回扣優惠也只是到2017報稅年。
專家早已預計,政府不會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派「大紅包」或「派糖」,原因是這是新一屆政府,還未累積盈餘,「派糖」能力受限。相信政府今年的重點會放在經濟重組,繼續求新求變、尋找新市場新機會,同時也不會忽略對中小企業的援助,估計會提供「少糖」配套,鼓勵本地企業通過電子商務、收購或資訊科技來拓展海外業務,讓企業健康成長。
新財爺是否會從善如流實現企業老闆的願望,看來,還是別抱太大希望。若政府能提供一個「少糖」配套,或已是最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