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以為孩子只要睡著了就「萬事OK」,往往忽略了孩子在睡著後出現的某些現象,比如搖頭、蹬腿、打呼、吃手等,以致各種疾病的徵兆未能及早發現,而耽誤了治療……
還有一些家長一看到孩子睡著後出現這些「異常」,沒有弄清其中緣由就給孩子亂治。為此,本周播報袋鼠麻麻想來跟您分享下:當孩子睡著後出現下述情況時,家長該如何做?
1、睡著時總蹬腿
(網友)knn711:「寶寶現在三個月9天了,晚上睡覺老是搖頭蹬腿(迷迷糊糊醒的時候),什麼原因?還有,需要枕枕頭了嗎?」
袋鼠小課堂:
寶寶的這種現象常發生在即將入睡時,屬於「入睡抽動」。這是因為他們的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夠完善,大腦皮質受到限制,高級中樞對皮質下的中樞控制不足,使得寶寶的身體功能和狀態不夠穩定。所以,當寶寶的心跳和呼吸減慢、體溫下降、肌肉放鬆的時,就容易出現手腳抽動和搖頭的現象。
袋鼠麻麻支招:
首先,家長要明白,蹬腿和長個並沒有必然聯繫。要是寶寶睡覺過程中只是出現蹬腿的現象,那麼是淺睡的表現,屬於正常身體反應,一般會隨年齡的增長而緩解。但如果除了蹬腿之外,還伴隨哭鬧、虛汗、出牙晚、反覆驚醒等現象,就很可能是因為體內缺鈣了。這時,父母最好帶寶寶做個骨密度檢查,判斷下孩子是不是缺鈣了。如果是,就要及時幫孩子補充。
對於小嬰兒是否需要枕枕頭這個問題,袋鼠麻麻建議,1歲前最好先別給寶寶用,至於原因嘛,點擊文章:《小寶寶到底需不需要枕頭?處理不當傷及性命!》就清楚嘍~
2、睡覺打呼嚕
家住龍江的王先生髮現8個月大的兒子皮皮晚上睡覺時會打呼嚕,呼吸時嘴巴張開。但周圍的朋友都說沒事。後來,皮皮的呼嚕聲越來越響,還張口呼吸,醫院醫生診斷為腺樣體肥大。
袋鼠小課堂:
腺樣體是位於鼻咽後壁的一群淋巴組織,它對人體有一定的免疫功能。正常情況下,腺樣體自出生後即開始發育,6~7 歲發育至最大,但不會妨礙呼吸,10 歲以後逐漸萎縮,到成年後基本消失。而如果孩子受到感染或扁桃體炎反覆發作,腺樣體就會腫大、發炎、增生,孩子睡覺時就會打呼嚕。
腫大的腺樣體會引起鼻塞,因此寶寶不得不張口呼吸。長期張口呼吸對兒童面部生長發育及牙列的咬合都會造成不良影響,形成上頜骨變長、硬齶高拱、牙列不整、上切牙外露、唇厚、面部缺乏表情等 「腺樣體面容」。
(圖右為腺樣體面容)
此外,兒童長期呼吸不暢,易造成頭部缺血、缺氧,出現精神萎靡、頭痛、頭暈、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等現象,而且容易患氣管炎。
袋鼠麻麻支招:
對於腺樣體肥大引起的打呼嚕,如果症狀不是很嚴重,最好還是先保守治療為好。保守治療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西藥的對因治療,多數是使用血管收縮劑、鼻用激素和抗生素共同解決炎症,讓腺樣體達到正常肥大的水平。二是中醫看體質辯證用藥,可以內服中藥,也可以外用中藥噴劑,還有針灸、艾灸等多種手段。保守治療的效果並不會立竿見影,快的可能需要一兩周,慢的需要一兩個月也正常,家長要做好心理準備。
對打鼾嚴重引起腺樣體面容,或長時間打鼾經保守治療一段時間仍然無效的,只有做手術才能解決問題。腺樣體手術一般建議5歲以上才做,但有些嚴重的情況兩三歲就可以做,關鍵要權衡利弊,不能拖的就不要拖。(如何判斷孩子需不需要做手術請點擊查看:《寶寶打呼嚕不是睡得香 有可能是……》)
3、睡著後多汗
月月媽:「寶寶每天晚上剛入睡時特別多汗,背上全部是汗,衣服都能濕透。但是睡了大概3個小時後,就沒有什麼汗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袋鼠小課堂:
一般情況下,寶寶睡著後半小時內有出汗的情況屬於生理性出汗,無需過於擔心。如果睡前活動過多,出汗時間可延長至入睡後2個小時左右,但不會持續整晚。
出汗部位一般出現在頭、頸部以上,特別是額部為多,胸背部也可出汗,但是不濕被。待寶寶進入深睡後,出汗慢慢減少。隨著寶寶神經系統發育完善,出汗的情況會逐漸好轉。
袋鼠麻麻支招:
寶寶睡眠中的出汗怎麼護理呢?如果寶寶剛入睡,出汗較多,媽媽最好給寶寶墊一個吸汗的毛巾,等汗少的時候再撤去,避免寶寶的衣物被汗液浸濕而著涼。
當氣溫較高時,要給孩子準備厚薄恰當的被子。睡前給寶寶喝奶時,可以讓寶寶喝的慢一些,喝完休息一會兒再睡。
如果媽媽們發現孩子除了出汗外,還伴有其它不舒服的表現,那就有可能是疾病所造成的多汗,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就診。
4、睡著時吃手
(網友)無名氏:「我女兒4歲了。從小就愛吮大拇指。嬰兒時期可以說是本能。可是現在這麼大了,擔心影響手指發育,也擔心牙齒,還不衛生。教育過也打過很多次,現在白天是不吃了,可是晚上睡著了還是會不自覺就吮起來了,拔出來過會兒又放進去了。請問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解決啊?」
袋鼠小課堂:
孩子習慣在睡覺時吸吮手指說明他缺乏安全感,咬著手指頭或其它東西睡覺會讓他在心理上得到慰藉。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和寶寶之間的互動比較少,寶寶渴望愛撫的正常心理得不到滿足,也會導致寶寶缺乏安全感。而對於一些比較敏感的寶寶來說,某個階段照看人的突然改變,或者送入幼兒園後對環境不適應,都會造成安全感的缺乏。
而通過「咬手指」得到的這種安慰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寶寶的健康。比如這種不衛生的情況,很容易讓致病細菌「病從口入」;再者是會影響到寶寶的牙齒和頜面部發育,影響外貌。
袋鼠麻麻支招:
有些家長一看見孩子吃手指時,心裡就急,馬上嚴厲斥責,甚至動手打孩子。其實這樣做反而會使孩子更加緊張和焦慮,甚至與家長產生對抗情緒,毛病就更難改了。
對於這種寶寶,最好的辦法是「替代治療」。比如,家長可以讓寶寶手裡拿個小玩具,以轉移寶寶的注意力。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增加和寶寶在一起的時間,多陪陪寶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孩子因吃手指的習慣不改,已經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學習、人際交往,家長就需要向專業人員求助,才能更好地糾正孩子。
袋鼠麻麻有話說:
對於寶寶在睡覺過程中出現的蹬腿、多汗、吃手、打呼等情況,家長不要不以為然,也不要異常慌亂,一定要學會區分哪些是生理現象,哪些是疾病所致的,這樣才能做出最正確的抉擇,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