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攝影/超越車訊
雙B究竟誰好?這實在太難回答了, 因為它們都是頂尖一流的德國車!
不分男女老少,任何人都認同M.Benz與BMW是高級進口車的代名詞,一心期盼有朝一日能成為雙B車主!
雙B對於世間富人的吸引力竟是如此大,就算售價昂貴,還是一堆人搶著買,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不過,我們不建議盲從,而是希望買家能真正了解雙B,再成為準車主才有意義!因此試車組規劃四級距、共八款國內最暢銷的雙B車進行深入試駕,並將細微感觸化為文字,告訴你其中的真諦。
純談造車理念
大概沒有其他車廠,像M.Benz與BMW一樣,擁有極為縝密的車型陣容,但實際上,真正支撐雙B市佔率的車型只有四大種類,分別為三種尺碼的四門房車,以及LSUV運動休旅車;有趣的是,雙B旗下的熱銷車款,無論價格或等級都是門當戶對,增加競爭與敵對的關係。
不過,這回試車組沒打算要拼個你死我活,然後比出高下,因為M.Benz與BMW的造車理念本就不同;一般而言,M.Benz著重舒適與安全,而BMW則始終不忘駕駛樂趣,儘管近幾年兩大品牌的屬性有愈走愈近的趨勢,但基本上,各自的擁護者還是忠貞不二。
這回試車組規劃四大主力級距,從Design設計、Driving駕馭、Function機能等三大觀點,探究M.Benz與BMW各自的造車理念,如果你的心中沒有成見,那麼這會是你透析雙B的好機會。
四級距主力
Rival.1 C200 CGI vs. 320i
Rival.2 E200 CGI vs. 523i
Rival.3 S400 Hybrid vs. 740Li
Rival.4 ML350 vs. X5 xDrive35i
肯定
C200 CGI VS. 320i
這是年輕新貴犒賞自己的第一份禮物,開著C-Class與3 Series,別人不會認為你是大富大貴,但會投以肯定的眼神,因為晉級雙B的門檻需要200萬元,如果不是小有成就,又豈能負擔得起!?
最初的虛榮
開好車,是許多人出社會後的願望之一。35歲,算是工作生涯第一階段的檢視關卡,在打拚了十年後,歷練與收入都有一定水準,這時候就會有人問道:35歲,該買什麼車才符合身份?
當然,每個人的經濟背景不同,有人20歲就開家裡送的賓士車上學,有人月入百萬但依然過著簡樸的生活;不過大致上,35歲時已有百萬以上存款,有了家庭也買了房子,且能負擔起一部七、八十萬元的國產房車,已擁有水準之上的生活品質。如果你現在就擁有這些條件,那麼就應該知足惜福。
相同的35歲,少數人則靠著能力與智慧坐上中高階主管的位子,擁有優渥的年收入,我們稱這群人為年輕新貴。他們有能力購買M.Benz與BMW,約莫200萬元的預算,剛好達到入主雙B的門檻,C200 CGI與320i,就是普世價值的代名詞;雖然等級上乃是雙B的入門車款,然而驕傲感卻是一絲未減,從此種下開雙B的虛榮心,很難再接受其他品牌!
Design
設計語彙
不浮誇、不豪奢,雙B入門房車刻意保持低調,僅保留德國車一絲不苟的單純線條。
C200 CGI
新世代C-Class的外觀有別於上一代的處處渾圓,而回歸樸實但耐看的稜線設計,這是原廠宣稱的「Diamond Cut」概念,包含新款E-Class也都採取這樣的風格。試車組認為,C-Class在外觀上的辨識度已走出專屬的格局,除了保有強烈的家族風格,又不會有縮小版E-Class或S-Class相似重複的感覺。
C-Class的外觀依然流線,但整體線條相較上一代顯得單純許多,這樣一來反而能將鈑件起伏的比例加大,讓C-Class整體視覺上的層次感更加豐富飽滿,在光線的折射下,外觀顯得結實俐落,加上側窗面積比例較以往加大,一掃M-Benz車側慣有的厚重感,不但顯得相當輕盈,還同時保有賓士車的穩重氣息,這點絕對重要!
C-Class在外型設計上還有一項高明之處,就是儘管車體兩側線條一路平直的延伸,卻能在車頭及車尾做了很漂亮的轉折和收尾,使得邊角又顯得相當渾圓。從頭尾45度角觀看,可以發現C-Class的輪廓極為平整厚實,就連保桿和鴨尾的凸出也被隱藏住了,這種融合兩種對立形式的設計,讓C-Class在外觀上顯得非常的耐看,並饒富趣味。
320i
3 Series在2008年進行小改款,全車外觀加入了大量來自概念車Gina的「Bone Line」設計線條,它以充滿張力的「外擴式」隆起取代以往的「內刻式」線條,打造出更具肌力美學的視覺效果。
3 Series的引擎蓋增加兩道隆線,一路向下延伸至下氣壩,更從前保桿開始,創造了數個U型飛翼線條,一路從車側延伸的車尾,營造風洞氣流的擬真效果,同時集中了雙腎形的水箱罩及頭燈總成,塑造出耳目一新的家族風貌。
不同於C-Class衝突性設計元素的運用,3 Series整體的設計語彙較單純一致,且每一道線條也十分精準犀利。比起C-Class下收的車尾線條,3 Series則採取向後平伸,最後做出一道小鴨尾,在外觀營造一種類似斷面的效果,嗅得出與上一代7 Series相似的氣息,畢竟3 Series已經是稍早時代的設計產品。
總之,3 Series從大輪廓到細節修飾,都圍繞著「駕馭樂趣」的中心概念,美學上有來自歷史傳統的精神代表,而其餘符號所呈現的就是流暢的運動感,與C-Class較多著墨的裝飾性設計是截然不同。
Driving
駕馭樂趣
4.5米的尺碼,搭配不弱的引擎與後輪驅動配置,樂趣由此而生!
C200 CGI
環保引擎,是近年來歐系車廠共同追求的目標,但要如何在縮小排氣量、降低油耗的同時,還能壓榨更大的馬力?發展至今,缸內直噴與渦輪增壓已被視為最有效的做法,而C200 CGI就同時擁有這兩項法寶!
M.Benz研發的CGI缸內直噴引擎已經出道多年,搭配在C200 CGI身上,則是以1.8升直四引擎為基礎,輔以渦輪增壓系統,最大動力達184hp/27.5kgm,完全符合小引擎、大馬力的潮流趨勢,此外,C200 CGI也搭載了BlueEFFICIENCY節能套件,這樣一來,對於油耗與CO2的排放量又降低許多。
在換上新引擎後,C200 CGI的性能彷彿脫胎換骨,引擎與油門反應都變快,中段再衝刺力道相當飽滿,豐沛的扭力足以逢車超車,在VC3000的測試下,驗證0~100km/h僅消7.85秒的實力。試車組對於C200 CGI的動力極為滿意,它肯定是同級數引擎中,性能最強的一款!
此外,新一代C-Class在操控性上也大有斬獲,在FR底盤平台上,工程師努力調整配重,還開發Agility Control敏捷操控套件,包含避震器、轉向與變速箱程式都變得更具運動化。行駛於多彎的山道中,車身動態極為流暢,車尾在出彎加速時還時常蠢動,關閉ESP系統後充滿挑戰性,而當前輪抓地力或前懸吊支撐力不足時,也只會以漸進式的轉向不足告知駕駛者,充分展現動力與底盤的契合度。
320i
攸關駕馭的動力及底盤兩大單元,向來是BMW的設計核心,320i雖然搭載入門的直列四缸引擎,但科技性不弱,擁有Valvetronic可變汽門揚程技術,最大動力為156hp/20.4kgm;歐洲販售的320i則採用HPI缸內直噴科技,最大動力提升至170hp/21.4kgm,樂趣更加豐富。
出力線性、高轉速高亢,是BMW的引擎特性;320i的出力不算豐沛,但反應直接的油門,以及很有節奏感的六速手自排變速箱,讓平日駕馭時依然可感受到些許熱情。不過,相較於同場的C200 CGI,320i因為缺乏渦輪輔助,因此少了一股爆發力,0~100km/h實測成績10.8秒。
或許320i在直線加速的表現不如C200 CGI精彩,但是帶給人的駕駛慾望卻絲毫未減,這一切來自於精湛的操控性。3 Series的各項設計細節都很重視路感傳遞,從重手的方向盤中,能清晰掌握路面回饋與前輪轉向角度,精準直接的風格,絕對讓樂於此道者愛不釋手;同時,50︰50的均衡配重,讓車身在進出彎道間總是片刻就過,如果真要說有什麼不足的地方,大概就是扭力不夠強,在爬坡、出彎再加速吃了點虧,須藉由手自排的輔助,讓扭力維持在峰值區間,才可跑得較盡興。
320i精準的操控性至今仍無人超越,不過C200 CGI在底盤調校上進步神速,而且出彎後動力十足,山路上實難分勝負。
Function
格局機能
奢華配備,並不適用在入門雙B上,但實用且人性化的設計,一概沒有縮水。
C200 CGI
C-Class的內裝設計相當保守,並未強調科技感,線條均十分筆直,僅就材質與組裝工法上營造車室的質感。C-Class在內裝舖陳上加入較多了的居住性和裝飾性,例如有柔軟的雙前座電動記憶座椅,方向盤也採四向電動調整,細部質感的呈現也著墨較多,如音響顯示幕仿家用類比收音機的介面,中控台按鍵或撥桿裝飾細節…等,都相當精緻漂亮,唯一需要加強就是軟質塑料的壓花處理。
空間表現上,拜中控台整體造型之賜,駕駛座與儀錶板的相對位置頗為開闊舒適,2760mm的軸距看似充裕,但因為後輪驅動的傳動元件,讓後座膝部空間僅稱足夠,未達寬裕。
C200 CGI的舒適化配備除電動調整方向盤及座椅外,還包含雙區恆溫與附限速功能的定速巡航系統,標配的Audio 20音響系統則另外有獨立螢幕與金屬旋鈕操作,增添車室質感。至於安全配備則是M.Benz最重視的一環,首推PRE-SAFE與NECK-PRO兩大系統,不因入門等級而被剝奪。
320i
320i的內裝鋪陳又是另一種形式的低調,整體格局十分統一,沒有多餘的裝飾,一切著墨都很保守,比起C200 CGI更冷冽些;不過提到組裝品質依舊一等一的棒,質感良好,介面操作人性,不難感覺到BMW的火侯深度。
坐進3-Series的駕駛座,從較低的著座點,包覆性較強的座椅,角度較垂直、盤幅較小但握徑較粗的方向盤,感受到BMW駕駛介面安排的相當緊湊,屬操控導向的設計,但後座空間同樣不夠充裕,這點與C-Class有相似的默契。
320i的電動調整座椅功能只有「半套」,前後滑動須仰賴手動,不如C200 CGI來得有誠意,此外定速巡航系統也從缺,惟配置引擎啟動鈕與藍牙通訊,自有獨具的機能性。整體而言,320i的各項介面都符合直覺式操作,沒有讓人分心之處,會把駕駛人導向專注開車,而C-Class則允許駕駛人程度上的放鬆,奉行「純粹駕駛樂趣」就是320i的設計初衷。
四平八穩的格局,在精緻的飾板與鍍鉻件點綴下,依然嗅得出賓士車的高貴氣氛。
嚴謹工整的內裝格局,在組裝品質與操駕介面上格外重視,而豪華的電子化配備則不是強調重點。
總結報告
C200 CGI與320i共同的相似點,就是眼睛看得到的地方,一切簡潔務實,但只要細心體會,還是能真切感受到雙B入門車,在工藝與品質上可是同等高規格。
C200 CGI展現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動力之充沛,超乎我們預期,更令人驚訝M.Benz的引擎技術已能讓1.8升引擎在增壓輔助之下,創造等同六缸引擎的性能,同時又兼顧節能環保,果然是一具好引擎!因此即便C200 CGI的底盤不如320i刁鑽,但整體樂趣的呈現,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320i的輸出比較平淡,它顯然是底盤強過動力的一種組合,新一代BMW有逐漸舒適化的趨勢,3系列那種直接犀利的操控色彩反而顯得珍貴,對喜愛這股味道的車迷而言,寧可接受小一點的動力,也不能錯過精湛的操控演出。
C200 CGI與320i都是車系旗下的入門版,外表、內裝都只抹上薄薄的一層妝,沒有驚世駭俗的線條,沒有譁眾取寵的配備,一切都是那麼簡潔務實。在這股清流中,我們看到C-Class依舊著重高雅與舒適兩個 環節,而3 Series則以侵略性、跑格化作為設計準則;基本上,在同是素顏的條件下,還是能一眼辨出兩者之間的差異,而造成這種差異的,就是造車哲學了!兩款車存在一成左右的價差,C200 CGI的整體均衡性顯然較佳,但320i卻具備最道地的後驅樂趣,令人神往的指數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