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們說第三個,「業果」。這就是「善有善果、惡有惡報」所說內容的真正主題內容,就是「業果」。那麼「業果」分成為幾何呢?「總業果」和「別業果」兩個部分。其中「總業果」來說,又把它分成為兩個:一個是「思維總業果」;二個是「別別思維業果」,兩個部分。
首先思維「總業果」的問題上,大致上有四個部分。業果總體上有四個內容:第一個是「業決定」;第二個是「業增長」;第三個是「不作不受」;第四個是「已作不失壞」。這就是業果的總體的內容。什麼意思呢?作惡絕無可能招來絲毫的快樂,只能會帶來痛苦。你認為「我通過作惡而獲得快樂」的一切想法,和「看到人家作惡,所以得到了什麼什麼樣的快樂」這些都是顛倒的和誤解的,是不正確的認知。作惡只能得到苦果,絕無可能得安樂果。行善絕無可能導致任何一個痛苦的果,只有安樂的果。你看到「人善被人欺」之類的,看到了很多事情,那是因為你對因果不了解,你根本就沒有看清楚,所以給了你一種錯誤的理解,所以說這完全是錯的。因此,善只能引發快樂,惡只能引發痛苦,這樣的決定、絕對不變的這樣的道理,這叫做「業決定」。關於「業決定」的問題上,佛祖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在《法句經》裡面說:「如鳥在虛空,其影隨俱行,作妙行惡行,隨彼眾生轉。如諸少路糧,入路苦惱行,如是無善業,有情往惡趣,如多有路糧,入路安樂行,如是作善業,有情往善趣。」
這就是佛在《法句經》裡面所說的。他說,首先,就像虛空中飛的一隻飛鳥,在陽光普照之下,虛空中飛一隻飛鳥的時候,虛空中的飛鳥飛到哪兒,跟隨它直接折射到地面上就會有鳥的影子。鳥的影子,不管鳥到哪裡,就會跟緊它,它就不會落下的。比如說,鳥到了山的那邊,影子在山的這邊,沒有這個道理。鳥到哪裡,這個影子就跟著到哪裡。同樣,不管你作善也好、行惡也好,就和天上飛的鳥和地上的影子分不開、或者就跟著到哪裡一樣,善的果和惡的果與這個人是分不開的,它從來就是跟隨的。也就是說,無論是你行善還是作惡,你的這個行善的果報或者作惡的果報,始終能夠跟著你,是不會落下、也不會離開你。打個比方說,有兩隻鳥飛的話,另一隻鳥可以往東飛,另一隻鳥可以往西飛。但是唯有一個東西,鳥和它的影子之間,那就不會存在這個東西。同樣,善和惡的業力一旦造了之後,其結果和這個人之間,從來就不會分離,你造的善和惡的業力就會跟著你。這就是第一個偈頌的意思。
正因為如此,你沒有行善積德,你這輩子沒有做善事、前世也沒有作善事的人,好比是口糧比較少的行路人,一路上比較辛苦,很飢渴一樣,你沒有更多地行善積德而缺乏善因的人,不管出生在哪裡,你的處境都不會很好。哪怕你聰慧過人,辦法很多,最終的結果往往不是你想達到的結果,是相反的。就像身上帶著充足的糧食的人,不管到哪裡去,他就會開開心心地吃飽飯,然後行路,很快樂一樣,你行善積德、積累善法多的人,不管出生在哪裡,他的處境都會比較好,都會比較開心、快樂。所以勸行善積德。相反,惡業也是這樣。這就是「業決定」。就是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豆而生瓜是沒有的,種瓜而得豆的結果也是沒有的。你種下了什麼樣的種子,苦的就是苦的,甜的就是甜的,你這個果是苦的還是甜的,取決於你的這個因。你種下了辣椒的種子,結果生出來的是比如大米等其他的糧食,那是沒有的事,是不可能的。同樣,因為你行善而得苦果,或者作惡而得安樂果,都是沒有的。這叫「業決定」。
第二、「業增長」。什麼叫「業增長」呢?就是做極小的事,最後引發的結果往往是非常大的。因為以這個為起點,他不斷地造,因此時間拖得越久,他的果報就越嚴重越大。打個比方說,最初人與人之間產生那麼一點點的口頭的爭執,最後這個矛盾越來越激化、越來越激化,就變成了你死我活,要麼他把我給殺了,要麼我把他給殺了之類的。凡是任何一個惡的因或者善的因,不要看著它小、你就小視它,它可以變得無限地大的果報。打個比方說,一個火柴點出來的火有多大?手指頭那麼大。你要是不小心的話,整個幾萬平方公里的森林,都會被就手指頭那麼大的火給燃燒了。善和惡的果,它會增長地很大。所以,佛經當中《法句經》中它就這麼說過:「莫思作輕惡,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器。如是集少惡,愚夫當極滿。[ 宗喀巴大師造《菩提道次第廣論》,法尊法師譯。]」是說你千萬不要小看「我做了一點點壞事而已」,就小視它,它所帶來的後果,會是非常嚴重的。
打個比方說,你不要看到那個一滴一滴水下來,就沒多少,你在這個下面放個水缸的話,用不了幾天,一滴一滴水地積攢,就能夠滿整個水缸。如是,你作的極少的惡業,如果你沒有做懺悔,沒有立即制止的話,那你就是愚夫。這樣的愚夫,就會遭受很嚴重的果報,將來得到的果報是非常大的,就不是小的。然後說,「莫思作少善,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瓶。由略集諸善,堅勇極充滿。[ 同上。]」什麼意思呢?你今天做了那麼一點點的小善,比如說看到了乞丐要飯的時候,你就拿幾塊錢去送給他。不要把這個事兒當成小事,這很大。為什麼呢?這樣的布施心等等善心,積累起來的這個結果,是很大很大的。比如說,像滴水最後裝滿這個寶瓶一樣,你雖然做了特別小的善,勇猛精進而不間斷地做的話,你得到的結果將是非常非常大。打個比方,你看朱元璋當年無路可逃的時候,寺院把他養起來,他就當過和尚。後來他當了皇帝之後,他對佛教是特別特別好,對吧?這就是給他點飯吃而已,最後他得到了君王之位之後,他就對佛教非常好,就是這樣。所以說,就是這樣的一個道理,無論是善也好、惡也罷,其結果是增長廣大的。
第三、「不作不受」。凡是你沒有作過惡業,絕無可能遭受痛苦;沒有作過善業,也絕無遭受快樂的可能。那有人沒做過什麼壞事,他為什麼老是不順,老是遇到這樣呢?不要忘了,今生沒做過,前世呢?前世沒有做過,前世的前世呢?前世的前世沒有做過,更前世的前世呢?所以,我們不能說因為你這輩子沒做過,就是沒有做過,不是這樣的。因果果報的方式,大致上有三種:一個叫現世報;一個叫來世報;一個叫他世報。有的所種的善或惡的因,就「此生作惡、此生得惡報」,這個我們肉眼就可以看到了。可是你不要以為這是最壞的,不是的,其實這是最好的。為什麼?因為它代價最小。好比是你借了款,很快按時還了一樣,利息最少。有的此生作惡,此生不會得到惡果,來世會得到惡果。你也不要以為,這是最大,也不是。也不要以為最小,也不是。它比今生得果會更大一些,但是比他世得果更小一些。起碼他苦的果報,沒有達到極致。但也不像今生直接報了那麼小。
還有,有的人今生行善或者作惡,今生不報,來世也不報,那什麼時候報呢?他世報。什麼叫他世呢?可能一千年之後,一萬年之後,一億年之後,幾十億年之後,都有可能。千萬不要以為這樣就好,這是最糟糕的。為什麼呢?你一百塊錢,放了幾億年之後,這個利息比本錢多多少了?那就不用想了。那這個利息和這個善惡結果,有相同的地方嗎?有的。為什麼?因為,以這個為起點,他不斷地往壞裡發展、發酵,所以前面第一個作的惡,只不過是一個牽頭的、剛剛開始而已,緊接著往下走。但是,有沒有中斷的可能?也不是沒有。比如說,你所作的惡業,有一世你碰到了善知識之類的,讓你去懺悔,你通過發自內心的很好地去懺悔,具足四力地去懺悔的話,從此中斷了這個繼續蔓延和發展的這個事態,這是有的,把種子給壞了。或者你證了空性,徹底毀掉這個種子的可能性是有的。
「四力懺悔」裡邊,除了「修空性」之外的,其他的懺悔好比是把這個種子,不讓它沾水,把它放起來,不讓它生苗芽似的,這個感覺。那「現證空性」好比是把這個種子直接毀了,乾脆就變成了沒有種子似的感覺。惡業通過這種可以斷除的。那善業也有這種中斷的可能嗎?比如說小善正在發展,中斷的可能有嗎?有的。比如說,你積累了很多很多的善,但中途起了特別大的嗔恨心的話,只要沒有迴向的善,將全部毀掉。所以《入菩薩行論》當中說,千劫所修的一切供養、侍奉諸佛,布施等等的一切功德,就(彈指)這麼剎那的嗔恨心,只要你沒有做過迴向,就全部被毀了,這也有的。但是,在種子不遭受損害的前提下,它始終就是這樣發展的。
因此,無論是善也好、惡也好,不作不受,已作不失壞。一旦做了之後,沒有遭受種子破壞的話,它一直發展著。所以,在《律藏釋》當中說:「假使經百劫,諸業無失亡,若得緣會時,有情自受果。[ 同上。]」這就是第四個,「所作不失壞」的道理。什麼意思呢?這個裡面有幾個核心的問題,假使你作了惡、或者行了善,不管是什麼,這樣的業只要惡業沒有被懺悔、或者善業沒有被嗔恨心等等損傷,它這個種子就算是過了一百劫,那一百劫是多少年呢,那是根本就沒法拿數字來算起來的,即使過了一百個阿僧祇劫的時間,也不會失亡、不會消失,一旦碰到了緣的時候,它馬上就會燃燒起來。
你看我們地下的石油,放了多少年了?但是它始終是易燃的物品,不管是幾萬年、幾十萬年、幾億年,只要它一碰到火,它就著。同樣的道理,我們的這個業,心中的這個惡業或者善業,只要沒有把種子給摧毀,過了百劫,一旦碰到了緣,它就會發生結果。那為什麼有的就是現世報,有的就是來世報,有的就是他世報呢?為什麼呢?這不公平啊。有的人是現世報,有的人是來世報,有的人是他世報,為什麼呢?難道是憑白無故的嗎?或者就是有人給他分清楚了嗎?不是的。「因」是什麼呢?「因」好比是這個糧食的種子;「緣」是什麼呢?好比是種糧食的肥料、土壤、水分。你這個種子,雖然它本身沒壞,但是沒有碰上足夠的水分、足夠的氧氣、足夠的溫度,它是不長的,它不長苗芽的。但是一旦沒有損害的這個種子,碰上了肥料、土壤、水分、溫度合適的時候,隨時它都會長苗芽的。同樣的道理,你這個糧食,隔了一個月,碰到了水分等這些東西的話,一個月之後就長了;放了一年之後才碰到這個的話,它就一年之後長。只要這個種子沒有損害,它始終是只要碰到了緣,它就能長的。
我們的善因或者惡因,就跟這個沒有損害的種子一樣,一旦碰到了能夠產生果的這個緣的時候,剛才我們所說的這個因緣的時候,它自然就會成長。因此,今生報、還是來世報、還是他世報,不取決於「因」它本身,而取決於有沒有碰到「緣」。「因」碰到了「緣」之後,才發生結果的。現在明白了沒有?所以有的人為什麼此生作惡就馬上報,有的人此生作惡,還不能馬上報。那為什麼有的人作惡,越作大惡就越容易報呢?因為作大惡的人,他不是作一次惡,他不斷在作,由於他內心的這個貪嗔癡越來越猛烈,所以給他報惡業的緣越來越多,所以這就報了。
所以你看,一個人將倒霉之前,他一定會猖狂一陣子。當這個人猖狂的時候,目中無人的時候,離他報惡果不遠了。為什麼呢?不是因為這個人可恨,而是因為這個人提供了很多可以報果的緣。所以,他報果的速度會加速。有個人曾經作過一個惡業,從此以後放下屠刀就不幹了,那逃過這個劫的可能性很多。為什麼呢?他不再提供緣了。一旦不再提供緣了,就起碼這一世、這一生,假如他能懺悔的話,那就可以不產生結果。或者通過修空性的話,徹底毀掉種子,都有可能。這就是善惡因果的這個總義,大致上是這樣的。
每日一禪.您身邊的善知識!
智慧.慈悲|免費公益的佛學平台
公眾微信號| yichan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