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摩托車騎乘姿勢和技巧-摩托騎行升級者的教堂,圖文並茂

@ 2016-03-12

不可不知的摩托車騎乘姿勢和技巧-摩托騎行升級者的教堂,圖文並茂

內傾、同傾、外傾這三種騎姿,是進階騎士用以應付各種彎道的基礎騎姿,初學者往往不明白這三種騎姿的使用時機及轉向特性,本文以踏板車賽車手為我們示範標準的騎乘動作,並講解各類型彎道過彎時取線的差異。

過彎的基本知識

車體傾斜

摩托車在車體筆直的狀態下,是不可能轉彎的,這是跨上摩托車之後必須明白的基本概念,而越快的彎中速度,會造成越大離心力,騎士就必須將車體更傾斜才能抵抗離心力,在車輛傾斜角度有限的情況之下,騎士的重心也就成了影響彎重速度最大的關鍵。

同傾騎姿

外傾騎姿

內傾騎姿

由以上三種騎姿比較,在相同速度之下,使用外傾騎姿過彎,車輛所需的傾斜角最大,同傾次之,內傾由於可將重心保持於內側抵抗離心力,車輛所需要的傾斜角度最小。

同傾騎姿

中庸的基本騎法

同傾是個自在且中庸的騎乘方式,也是一般騎士最常使用的彎中姿勢,馬路上隨處可見,幾乎大部分的人都是以這樣的方式在騎車,同傾介於外頃與內傾之間,屬於穩定型的騎法,同傾時騎士與車身傾斜角度相同,優點是輕鬆、自然、視界良好。由於使用此姿勢的騎士在過彎時頭部位於車輛的中間,在選擇進彎路線與出彎點的判斷上也顯得比較直覺,所以同傾姿勢過彎並不需要花太多時間練習,一般入門的騎士都能夠熟練的使用這種姿勢通過彎道。也許會有騎士認為這種騎姿太過平庸,但是它之所以在一般道路上能夠廣泛的被應用不是沒有原因的,同傾姿勢可以更輕鬆的處理危機四伏的一般道路上各種突髮狀況。騎車與人生一樣,要走得長久,都必遵循中庸之道,太過於趨向極限的話,人生和賽車都會變得很短命的。

改裝賽車的同傾騎姿

↑身體與車輛角度呈一直線的騎乘方式,是所有騎乘方式的基礎,彎中速度的由於僅使用車輛傾斜角度來對抗離心力,車輛的最大彎中速度取決於車體可承受的最大傾角。

優點: 騎姿輕鬆、視界良好。

視野於車輛中心,較為直覺。

缺點: 車輛在速度相同時需要比內傾姿勢更大的傾角。

↑一般初學者多以同傾的方式過彎,這是最直覺也最易學的過彎方式。

內傾騎姿

有效抵抗離心力的騎姿

騎士轉彎時,將身體重心放置在車輛內側的騎姿,由於能夠有效的抵抗離心力,內傾姿勢特別適合在賽道中創造最快的彎中速度,也是一般比賽中在常見的彎中騎乘動作,當騎士完成煞車減速動作準備進入彎道前,會將身體與屁股朝內側移出,並將膝蓋打開一定程度,車輛傾斜後,當膝蓋與路面接觸時,騎士可藉由接觸的狀況判斷車輛傾斜的狀態,讓車輛到達極限傾斜的過程更確實。由於內傾的姿勢能有效的將重心向內側移動藉以對抗離心力,如此一來車輛本身單靠傾斜角度對抗離心力的負擔就會減少,在相同的速度之下,能比其它騎姿使用更少的傾斜的角度來過彎,內傾姿勢的缺點是車輛重心與路線變換速度較慢,且會使視線縮小,這在充滿人孔蓋與破碎路面的一般道路上則是會讓騎士致命的缺點。

改裝比賽車的內傾騎姿

↑讓騎士們神迷的華麗騎姿,將身體重心極度保持在內側藉以提高車輛在彎中的速度極限,一般原廠速克達在傾角不足的情況下,也可使用極度的內傾來提高彎中的速度。

優點: 更有效的對抗離心力。

相同的速度之下,車輛的傾斜角較小。

缺點: 左右重心轉移緩慢。

騎士視野受限。

對突髮狀況的反應力較低。

↑追求最高速度的MotoGP賽事,在優異的路面質量加持下,選手清一色採用內傾姿勢過彎。

外傾騎姿

重心轉移最快速的騎乘方式

騎士與車身傾斜角度相反,有著能夠快速變換重心的優點,特別適用於緊急情況和小轉彎,以及視線不良時行駛連續彎道。在越野賽事中常見到職業車手使用外傾的姿勢快速過彎,主要是因為越野賽因路面狀況惡劣,騎士需要不斷的改變車輛重心以保持車體的平衡,若在惡劣路面使用內傾卡普的姿勢過彎的話,很可能因為壓到一顆石頭車體陷入不穩定狀態時,騎士無法瞬間改變重心而讓車輛失去平衡,外傾姿勢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由於外傾時將重心保持在外側,高速過彎時就必須讓車輛傾斜角度更深才能夠有效對抗離心力,當傾斜角度用到極限時,彎中速度就無法更快了。

改裝比賽車的外傾騎姿

↑外頃技巧可在一瞬間迅速將車輛傾倒,在迴轉半徑非常小的彎道以及惡劣路面上需迅速保持重心移動的情況下非常實用。

優點: 良好的視野

能夠快速轉換重心

缺點: 過彎時車體需要更大的傾斜角度

↑SuperMotard賽事需要面對不穩定的非鋪裝路面,大部分騎士會使用外傾騎姿。

內傾磨膝是最快的過彎方式?

騎士與車輛只要能夠更有效率的抵抗過彎時的離心力,就能夠創造出更快的彎中速度。車輛在彎道中的傾斜角度相同,騎士能將重心擺在越內側,就能更有效的抵抗離心力,以創造更快的速度過彎,這也是為什麼使用內傾的姿勢過彎能夠更快的原因。我們現在知道內傾姿勢確實能夠讓彎中速度的上限提高,但磨膝這個動作也是讓速度提高的關鍵嗎? 答案並不盡然,能夠快速過彎的關鍵並不在於膝蓋是否與地面接觸,舉例來說,若是我們知道一部車的傾角極限有60度,但卻在彎道中只使用了30度的傾角並且很誇張將腳打開與地面接觸,絕對不會比同傾姿勢但使用更大傾角過彎的車手來得快,也許有人會問,如果磨膝過彎並不最好的方式,為什麼MotoGP車手過彎時需要讓膝蓋與地面接觸?其實MotoGP車手們的膝蓋與地面接觸時,大多是車輛已經接近傾角極限的時候,也就是說,在大部分時候,賽車手並不會故意讓膝蓋與地面接觸,膝蓋接地只是為了在車輛傾斜到達」極限」時測量車輛目前的傾角,藉以判斷車輛是否到達極限罷了。換言之,在車輛離傾角極限還有很大一段距離的時候,使用內傾磨膝的姿勢過彎除了可笑且讓自己轉移重心的反應變慢之外,並沒有任何意義。

↑MotoGP車手在重心內移時,並不會刻意做磨膝的動作,在測得最大傾角後,反而會將內側腳收攏。

內傾過彎的分解動作

↑在車輛尚未傾斜時完成大部分減速動作。

↑確認進彎點並壓入,此時目光應望向出彎點。

↑維持油門開度使後輪保持牽引力。

↑於出彎點加大油門扶正車身。

使用踏板車進行內傾過彎的基本騎姿

↑由於踏板車不像一般檔車過彎時可將大腿固定在油箱上,為了在彎中能夠固定側掛時的腿部,必須將臀部略為後移。

除了能更有利於固定側掛中的身體之外,將置腳的位置後移對體型較大的車手來說,也能避免膝蓋在重心劇烈轉移時卡到龍頭。

↑在車體傾斜之前,車手將臀部移出一半,並將身體重心移出。張開的膝蓋則可在車輛傾斜時讓騎士更能掌握車輛傾斜角度的狀況。

↑此時外側小腿應緊緊扣住座墊以支撐內傾的身體。腳尖應向內側便於讓膝蓋打開。

山道與賽道的取線差異

在前文中我們清楚的知道,過彎就是車輛與騎士對抗離心力的過程,速度越快,所需的傾斜角就越大,一般賽道良好的取線,大多採取「外—內—外」的方式,充分利用賽道的寬度,儘量以趨於直線的大弧度來轉彎,以取得更快的彎中速度,也就是說在轉彎開始之前,靠著彎道的外側進入彎道,到在彎道弧頂的地方緊靠著彎道的內側行駛,在過了彎道弧頂之後,再切回彎道的外側駛出彎道,讓實際上過彎的弧度變得比彎道本身的弧度來得小(旋轉半徑變大)。

山道與賽道最大的不同處在於我們必須將對象車道分隔線視為不可跨越的一道牆,能夠運用的路面僅剩賽道的一半,且因為有山壁的阻擋,無法看到出彎點後的車道,往往壓進彎道之後,才發現內側有腳踏車、破碎路面、吃對向的卡車等等突髮狀況,此時若像在賽道中一樣把路線與傾角用盡,會導致無法應變突如其來的各種狀況,因此,在山路彎道中的取線,必須採取更保守的作法,切勿把路線用盡,並將出彎點延後。山道的路面質量並不一定好,因路面狀況造成的摔車或死亡車禍事件時有所聞,騎士在摔車後往往將摔車歸咎於這些突髮狀況,但筆者認為,在進入山道後,裡面的各種惡劣狀況本來就應該在騎士的考慮之中,在進入彎道之前,我們必須先認定彎道後有突起的人孔蓋、積水、破碎路面、野狗、迴轉中的汽車、違規逆向的卡車等等致命因素,並採取更保守的路線以及更慢的速度進彎,以留有讓自己保命的反應空間。

為什麼會衝出彎道?

在山路上過彎時沖向對面車道,除了取線不良之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進彎速度太快",不管你多會"取線",多會"逆操舵"甚至"雙輪滑胎過彎",在車輛傾斜之後,騎士除非重新將車輛打直,否則傾斜的摩托車輪胎已幾乎無法再承受更多的減速力道,也就是說以超過極限的速度衝進彎道,就註定了失敗的命運。所以"進彎前的減速動作"才是快速通過彎道的根本。也許有人會說"衝到對面車道去,不是應該要研究更強的過彎秘技嗎?""都跑已經比別人慢了,再不延遲煞車..那...不是又更慢了"這些都是新手想要提升速度時經常出現的想法,好不容易有了直線加速追越的機會,輕易的按下煞車,那不是太可惜了?

煞車確實是一門學問,如何能在最短的距離內將車輛煞到想要的速度,是騎車的人都應該用心去練習的,但問題在於山道中的煞車與賽道有很大的不同,賽道因為地面的摩擦係數很穩定,連帶使煞車動作變得很直覺,在這一圈看到100m告示牌開始煞車覺得太早,下一圈試試離進彎點80m處再煞車,透過練習一直到找到最佳的煞車參考點為止,就能掌握到最短的煞車距離與最佳的進彎速度,但是山道中,由於路面的摩擦係數不一,很可能在80m處煞車,但離進彎點30m處卻突然出現有三個連續的水溝蓋,在進行劇烈煞車時無法轉向,硬要在水溝蓋上重煞也只能接受前輪打滑摔車的命運,只好選擇放掉煞車眼睜睜的衝出彎道,在山道不確定因素太多的情況之下,於進彎點的遠處就做好減速動作,才是安全攻略山道的不二法門。

愛摩托短評

同傾、內傾、外傾,這三種騎姿到底哪一種騎姿才能以最快的速度過彎,得視道路的狀況而定,無疑的,在路況良好的賽道中使用內傾騎姿確實能創造出更快的彎中速度,尤其是先天傾角受限的速克達車款,比賽車手們無不將身體重心誇張的放置到內側,甚至到外側腳離開踏板的程度,以求在有限的車輛傾角之下更有效對抗彎中的離心力。我們認為,學會誇張的內傾騎乘姿勢並沒有什麼壞處,唯須慎選使用的時機,在有著各種突髮狀況的一般道路上,使用有著更良好視野以及更能快速轉移重心的同傾或外傾姿勢,並且在速度上留有餘裕,雖然少了內傾磨膝的爽度與刺激,但卻是騎得長久的不二法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