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曾想在中國哈爾濱建國,為啥後來又改主意了?

@ 2016-03-10

1938年12月5日,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不平常的日期。在日本東京,一個「河豚魚」的計劃正式出爐。計劃的核心內容是,日本將與在華猶太人合作,以幫助猶太人在哈爾濱完成「復國夢」的條件,換取猶太人對日本戰爭的資金支持。

那麼,為啥猶太人又改變主意了呢?

猶太人在哈爾濱救災

猶太人,又稱猶太民族,屬閃米特人,人種為歐羅巴人種閃米特-含米特亞種,是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國的一個民族,發源是西亞的以色列地或希伯來地。因為其獨特的宗教習俗,又被古代中國人稱為「藍帽回回」、「挑筋教」等。

從19世紀後半葉開始,大批在俄國遭受迫害的猶太人流亡到中國,逐步聚居到哈爾濱。到20世紀20年代初,哈爾濱的猶太人增至兩萬餘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大批金融、工商、律師、醫生、文化、藝術界猶太精英的到來,也迅速推進哈爾濱的發展。這個原本是小漁村的地方,在短短的數十年間,已變成了與京、津、滬、杭相媲美的大城市。顛沛流離的猶太人,歷經種種苦難,終於在遙遠的東方,獲得了一個相對寧靜的角落。

但這種暫時的平靜,被日本人的入侵徹底改變了。

1932 年7月起,滂沱大雨連下27天,松花江水暴漲,江堤決口,市區全部被淹,到處一片汪洋。 猶太人社區在猶太社團的組織下,成立了救護隊,對難民進行緊急救助。8月末,洪水漸退,然而虎列拉、猩紅熱、白喉、麻疹等傳染病又大規模爆發。猶太社區又 組織醫生考夫曼等五人參加哈市防治霍亂小組,對災民進行救治。

是年2月5日,日軍多門第二師團攻占哈爾濱。日軍進城之後,燒殺搶掠,外來僑民亦不得倖免。猶太人因為其經濟實力雄厚,更成為日本人眼中的肥肉,很快日軍便「接收」了大批猶太企業商號。

日本人態度的突然轉變

1934年,日本外交刊物上刊登了鋼鐵大王鯰川義介的文章《一項邀請五萬德國猶太人來「滿洲國」的計劃》,該文在日本出版界和猶太人刊物上被重點推介,日本國內的反應相當積極。鯰川義介撰寫此文並非偶然,其實是放出了一隻試探性的氣球。

在 日本人心目中,「猶太人」是財富的代名詞,這一印象來自1904年日俄戰爭。猶太巨賈耶柯勃·歇夫出於對沙皇尼古拉二世虐殺猶太人的仇恨,先後四次籌款共 計2000萬美元贊助日本軍隊,本已陷入窘境的日本最終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沙俄,從此邁入世界軍事強國行列。日本人坦言:沒有歇夫的幫助,就沒有日本的勝 利。

此外,猶太人在美國擁有特殊地位,美國的政府基本被猶太人在幕後把持,經濟、法律、媒體各關鍵領域更是全由猶太人掌握命脈。如果能博得猶太人的好感乃至支持,日本在美國乃至世界上的外交窘境就會好轉,從而可以集中力量對付它的頭號假想敵蘇聯。

還有,歐洲排猶活動愈演愈烈,大批有知識、有技術、有資金的猶太人被迫背井離鄉,而肯接納他們的國家並不多。如果能將這些人弄到「滿洲」來,發揮他們的能量,開發「滿洲」就不再是難題,而此舉更能提升日本的外交形象,樹起一柄「人道主義國家」的大旗。

猶太人將在中國建國

「河豚魚計劃」正式實施後,本人與猶太人的合作日漸緊密。

不 僅是哈爾濱,日本人的計劃還包括上海。1937年日軍攻占上海,這又給了「河豚魚計劃」的策劃者們以極大鼓舞。上海聚居著大約4700名中東猶太人,其中 有許多上海最富有和最有權力的家族和個人,如地產大王塞拉斯·哈同、沙遜洋行老闆維克多·沙遜、亞伯拉罕家族、嘉道理家族等,上海金融交易所主席和99家 會員中三分之一以上都是中東猶太人。

事態的發展如此順利,犬塚等人趁熱打鐵,炮製出一份機密研究報告《關於引入猶太資金的研究和分析》來。 這份長達90頁的文件不僅包括吸收上海富裕猶太人資金的手段等,甚至還有支配美國公眾輿論的計劃,包括邀請猶太新聞工作者去日本作正面報道、邀請好萊塢片 商到上海拍攝日本人善待猶太難民的電影等,還包括日美兩國神道教與猶太教宗教互訪等。但報告最核心的內容還是建立猶太難民居留地,安江仙弘稱其為「亞洲的 以色列」。

於此同時,為了配合「河豚魚計劃」的實行,日本也改變了移民簽證政策。日本在神戶建立猶太人社區,專門接納從東歐逃難而來的猶太 人。在立陶宛,日本駐立陶宛領事杉原千畝為猶太難民簽發了6000多張過境簽證,而根據黑龍江日報記者曾一智在《漢奸還是「辛德勒」》一文中考證,「偽滿 洲」國駐德公使館書記員王替夫為猶太人簽發的12000餘過境簽證也與此有關。

從1935年至1940年,形勢的發展看上去都在按照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但讓猶太人始料不及的是,轉折很快來臨。

猶太人中國建國的夢破碎了!

猶太人是很想在中國建國的,但是後來為啥改主意了,這主要是因為日本。

1936年日德簽署了防共協定後,1938年又達成了所謂「文化協定」。對於德國來講,是非常仇視猶太人的。所以,從1939年8月開始,日本嚴格限制猶太難民進入上海。另外,日本軍警毆打恐嚇上海猶太難民之事,也時有發生。

猶太人開始意識到與日本人的合作前景並不美妙。流傳於猶太人中的一句戲謔日本人的話看起來頗有道理:日本人像上帝,完全不可預料。

陷於中國戰場的泥淖之中,日本難以自拔,而加上蘇聯的威脅,自是不敢得罪另一個大國美國。但如果按照德國的要求處置猶太人,日本本來就已經十分孤立的國際環境將更加惡劣,這是日本所不願意見到的。這也是「河豚魚計劃」無甚實效卻仍推進的原因,但日本人心中的積怨可想而知。

終於,日本人一吐怨氣的機會到來了。隨著德國在蘇聯境內的層層推進,勝利似乎只是時間問題,日本看來已無後顧之憂。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軍襲擊珍珠港,上海日軍也攻陷上海所有外國租界,猶太人的苦難再次降臨。

犬塚惟重,「河豚魚計劃」的始作俑者之一 ,在最短時間內登上維克多·沙遜那座價值數百萬英磅的辦公大樓,大聲宣布:「從現在起這就是我的房產,你們所有人必須遵從日本的政策。……時代變了,我們要好好和你算帳……」。

犬塚如此失態的原因是:隨著宣戰,他以往跟猶太人交往的經驗,他付出的精力、汗水、他取得的成就,都變得毫無意義。犬塚將責任歸咎於猶太人不努力與美國溝通,他們本該說服羅斯福承認日本對東方的統治權的,羅斯福本人不就是猶太人嗎?這不就是「河豚魚計劃」的宗旨嗎?

犬塚預計的沒有錯,珍珠港事件之後,日本外相東鄉茂德宣布:「五大臣會議決議暫緩實施。猶太人不再享有特權。」 陸軍部宣布:「必須使猶太人處在嚴格的監控之下……反抗者應予鎮壓處治。」據此,富有的中東猶太人被押往各特別集中營,而剩下的一萬多猶太難民,被按所謂 「八紘一宇」原則「保護」起來了。

猶太人沒有可利用價值了,由於他們從不知道所謂「河豚魚計劃」,所以對自己一夜之間從與日本人平起平坐的地位上淪為階下囚的轉變頗不適應。

隨著太平洋戰事的爆發,航運業停止運營,依賴於進出口貿易的上海經濟遭遇致命打擊,大部分公司倒閉破產,存活下來的也被日本接收 。

猶太人在中國的建國夢徹底破滅了。

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在以色列建國。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聯合國的席位,成為第59個會員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