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認識強迫症嗎?強迫症也許和你想的不一樣!今天你要的強迫症解藥終於研發出來了!

@ 2016-03-08

你真的認識強迫症嗎?

「強迫症?就我男朋友啊,他都喜歡把東西收得整整齊齊。」

「我有個朋友只要坐上捷運,他就要到各車廂走一走看一看,超怪癖的。」

「我妹就超奇怪又超好笑的啊,每次出門都要帶著她的晴天娃娃,走到哪都要捏它頭兩下。」

我詢問周遭親戚朋友,他們對於強迫症的了解有多少?而大多數人對這項疾患的認知普遍為「有些奇怪」、「懶得理他」、或「緊張兮兮的」。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指的是腦中常會出現不斷重複、大量占據心思的侵入性想法、與隨之補償性的強迫行為。

通常這兩者會循環出現,並佔據你一天當中所有的時間。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科學紀錄片節目BBC Horizon日前播放的一個單元:「強迫症:我心中的一頭怪物」(1)。他們使用容易理解的語言、統整性地介紹強迫症概況,與患者的真實生活樣貌。

「過於挑剔的、怪異的、逗趣的」這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的Uta Frith教授,用來描述社會大眾對強迫症的詞語。

以下的圖片是否讓你看了很舒服,所有壓力立刻就沒有了?如果是,恭喜你,你加入了強迫症一族啦,呵呵 ~

強迫症在所有人口當中大約佔1-2%(2)。症狀千奇百樣,與任何事情想法都可能產生強迫的意念與行為,且不只是像Richard極為外顯的例子,遮掩隱微到看不出來的類型也都有(3)。但他們都共通的特點都是──過著極為焦慮困擾、極為負擔沉重的日常生活。

想像如果你像影片中的Sophie戴著耳機,裡面的聲音無時無刻告訴你「你最害怕的事情即將發生」,每一分每一秒都侵入腦中逼你思考著:「如果不邊眨眼邊數數會發生可怕的災難。」、「看到門把會發生槍擊案,我要盡量避免看到它。」、「為什麼那裏有一張木頭椅子,我應該要碰它嗎?我碰它幹嘛?不我應該要碰它,而且要碰剛好三次,如果不碰剛好三次的話全家會死光……」

強迫症也許和你想的不一樣。

隨著科學進展,現代精神醫學、認知神經科學也對強迫症有越來越多認識與治療出現。影片後半部介紹兩種關於強迫症的治療方式。一個是心理治療普遍使用的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簡稱CBT)。其結合認知治療的方式,駁斥一個人所產生不合邏輯的想法,幫助使用理性思考化解那些自己都覺得荒謬但仍被迫受影響的念頭。

再加上行為治療的種種技術,像是暴露/不反應法,練習看著不去對強迫意念物體做出強迫行為,以驗證並不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並等待焦慮的浪潮逐漸退去(4)。透過搭配數十次練習的心理治療後,一部分人能對強迫症得到妥善的控制。

影片中另一種比較極端的方法稱為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目前主要用來治療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但這個技術國內外也逐漸嘗試用在其他精神疾病的治療上(5)。

這個手術聽起來一點都不可怕,首先,需要將頭蓋骨鑽一個洞,然後植入一根細長的電極導線至腦中特定區塊,這根導線再經由皮下一路連到胸前,再把胸前肉切開塞一塊脈衝產生器(pulse generator)進去,兩者相連後基本上就完成了。等待數天後,再去找醫生調整刺激腦中特定區域的電量,待調到適合的水平,即可讓強迫症狀得到改善。雖然可能要花數個月才找的到精確的電量水平,還可能有許多副作用產生。

但不管是心理治療或腦部手術,你可以看到有人願意花費大量時間金錢、或切開腦袋瓜,就為了減緩腦中侵入性的念頭和停不下來的行為,也多少知道嚴重的強迫症是多麼干擾患者的生活了。

「心理學除了研究腦、研究心,更多目的,其實在研究我們究竟是誰。」UtaFrith教授說。

以我自己十幾年強迫症患者的身分,我經常思考,這些包含了害怕細菌,擔憂疾病、焦慮於發生意外與慘案的想法,總結起來,似乎都逃不出「死亡」的議題。

而這個死亡不一定就是實質的身體死亡,也可能是意識形態的死亡,比如像Nanda擔心自己口臭再也沒有人理他、或從此不再被重要的人尊敬重視、或有人擔心根本從這個世界上被遺忘。心靈層面上,那也跟「死亡」或「不存在」的意義相去不遠了。

心理治療大師Yalom曾在經典著作《凝視太陽》(7)中寫道:「死亡的確會搔得人發癢。它不時在我們內在蠢動,在心門上搔刮,微微發出嘎吱聲,就在意識的表層底下,不仔細聽幾乎聽不出來。它會藏匿和偽裝,透過形形色色的症狀洩露形跡,它是我們諸多憂慮、壓力和衝突的根源。」

會不會、有沒有可能,是我們過於害怕面對這頭巨大的野獸,而改由面對心中自己創造的另一頭小一點的、好對付一點的怪物,才得以不會瞬間被那個曾經留下傷痛、變得極度害怕的「死亡」給打倒在地呢?此部分只是我的假設,仍在尋找更多資料佐證,歡迎更多討論與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