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說,他們的GDP超過了中國;印度總理莫迪稱,要將印度打造成中國那樣的世界工廠,成為中國式的製造業大國。那麼,印度的目標能實現嗎?在占豪看來,印度的人口決定了印度必然是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但印度不太可能成為中國這樣的國家,在國家能力方面也不可能趕上中國。原因有四:
一、印度缺少基礎工業鏈。
中國在改革開放前的30年,雖然走過一些彎路,但在打造基礎工業、國防工業方面可是創造了世界奇蹟。當時,中國的消費增長雖然不那麼快,但中國經濟總的增長卻很快,工業鏈非常完整。有了這些基礎,中國就能在改革開放後迅速與世界經濟進行對接,並且在各個領域逐漸實現突破,不受制於人。
印度則不同,印度基本沒什麼基礎工業,印度國家雖然有一些領域很發達,但並未將其國內大量的人口捲入其中。譬如,印度的軟體業世界領先,但從業人口占印度總人口很少。由於沒有基礎工業作為國家的工業基礎,印度想達到中國這樣的製造業大國基本不太可能。
二、印度文盲比例太大。
中國改革開放前掃盲工作已經做得差不多了,改革開放後中國大學的快速發展更是加速推動了中國的高等教育。印度到現在還有差不多3億文盲,占世界文盲人口的近4成。很顯然,以印度的體制,不可能短時間內改變這一情況。這一情況決定了,印度很難像中國那樣很快提供足夠大規模的產業工人,這也意味著印度想成為中國這樣的製造業大國可能性不大。
三、印度政府對經濟的控制能力遠遠弱於中國政府。
後進國家要全面追趕先進國家,特別是像中國、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如果政府不能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則經濟將很難形成完整的體系,印度在缺乏基礎工業體系的情況下,如何全方位地發展像中國這樣的工業呢?
四、印度GDP增長情況遠不如說得那麼好。
很多人不認可中國的GDP增速,但事實上中國的GDP增速相比很多國家水分要少得多,甚至有些領域本該計入反倒沒有計入。中國是根據生產來計算GDP,但過去幾年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是消費,所以消費這部分實際上並未提現到GDP中來。
印度則不然,印度經濟增速之所以從原來預計2014年的5.5%突然增長到了當年的7.5%,原因有兩個:一是印度目前以市場價格而非生產要素計算GDP,這意味著商品及服務增加值和間接稅都考慮在內了;二是印度計算GDP的基年由原來的2004/2005年度調成了2011/2012年度,這意味著印度在計算GDP時把一些通脹也計入了其中。中國的GDP基年還是2000年,是以不變價格來計算的,這意味著中國剔除了通脹因素。所以,客觀地說,中國的GDP增速要比印度的GDP增速紮實得多。
當然,雖然偶爾拿3哥的一些事情當笑點,但這裡的確也沒有貶低印度的意思,只是表明印度的工業基礎和現實情況,決定了印度不可能成為中國式的製造業大國。中國之所以有今天這樣的成績,是因為中國曾經非常艱苦地打了幾十年的基礎,印度缺乏這種基礎。
當然,印度的國家人口決定了其必然是未來重要的經濟增長力量,是亞洲重要的經濟體,但不會成為中國這樣的製造業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