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在中東地區一共參與了五次戰爭,而且每次戰爭結果幾乎都是以勝利告終,這樣一個彈丸之地,究竟靠的是什麼能保持不敗之地呢?
首先來回顧一下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五次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於1948年5月15日開戰,即以色列建國第二天,以色列人稱之為「獨立戰爭」。初期阿拉伯聯軍勢如破竹,占領了大半個巴勒斯坦。猶太人在成功爭取到四周停火時間後積極備戰,當阿拉伯人再次拿起槍時,戰局強弱易位,以軍大獲全勝。
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10月29日爆發,又名為「蘇伊士運河危機」。其根源在於埃及新政權意圖收歸蘇伊士運河的管轄權。以軍突然襲擊埃及西奈半島,次日英法兩國向埃、以發出最後通牒。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年6月5日爆發,以色列稱之為「六日戰爭」,阿拉伯國家稱之為「六月戰爭」。以色列以傾國之兵突襲埃及、敘利亞、伊拉克空軍設施,戰爭六天即告結束,西奈、戈蘭高地等為猶太人攻占,阿拉伯諸國再遭慘敗。
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年10月6日爆發,又名「贖罪日戰爭」、「齋月戰爭」。為報一箭之仇,阿拉伯諸國在猶太教贖罪日發起攻擊。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年6月6日爆發,以色列藉口駐英國大使遭到巴解組織刺殺為由,出動10萬大軍,包圍貝魯特西區,對黎巴嫩境內的游擊隊發動了大規模的掃蕩,並支持黎巴嫩基督教民兵殺害了數以千計的巴勒斯坦難民。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會好奇,以色列一個資源如此匱乏的國家戰鬥力為什麼會這麼強大?首先以色列是一個全民皆兵的國家,所有成年男子都必須服兵役,因此一旦開戰,每一個以色列男子都可以扛著槍上戰場。
其次,以色列是個十分重視教育的國家,平均每人每年閱讀的書籍是67本。因此,以色列人的平均文化水平很高。他們也注重創新精神,大量先進的武器設備都是自己研發製造的。
出於戰爭的需要,以色列軍事工業起步很早(50年代末、60年代初)當時只能生產部分輕武器,改裝和維修一些武器裝備。1967年,著名的「六·五」戰爭後,巨大的軍品需求拉動了以色列軍工企業的迅速發展。到80年代中期,以色列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軍工科研和生產體系,全國從事武器裝備研製和生產的公司多達250多家,並湧現出如以色列軍事工業公司、以色列武器發展管理局、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拉法爾公司、以色列造船廠等十幾家規模巨大、舉世聞名的軍工企業。
以色列也是一個十分注重創業的國家,據統計在納斯達克市場上市的企業數量僅排在中國與美國之後。而且以色列人的企業含金量比較高,大部分屬於高新技術產業,這為國家安全技術條件奠定了強大的基礎。
其實最讓人動容的是這個國家的民族凝聚力,歷史上猶太人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幾百年風雨走來,他們一直不放棄追逐國家的統一與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