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80年代左右,全世界都在展開高超音速飛行器研究的時候,日本作為當時的西方社會中經濟實力較為雄厚的時候也參與到其中,對於超然衝壓發 動機進行了充分的研究,研究出來的成品已經可以進行試驗飛行。而後有展開了無人太空梭的研究,這項研究並沒有在日本本土研究,而是在挪威進行研究,項目 代號(HOPE-X):日本可重複使用運載器計劃。野心很大,就是為了製造下一代的可往返天地的太空梭。由於日本在發展彈道武器上被限制的死死的,它希 望在這一領域獲得突破未來直接打造空天一體打擊計劃。好在後來日本經濟被剪羊毛,這些計劃因為投資不夠沒有繼續下去。
但是這也透露出日本在太空開發領域取得的成績;日本由於其特殊的國際位置,使得能夠很早就參與到國際航天合作上,這一點對比中國就好太多了。中國發 展航天領域基本就是在全世界圍追堵截的條件下,一窮二白的完全自主搞出來的。日本不同,日本一開始就參與到國際空間站的艙室建設和日常太空運輸任務。日本 的"希望"號實驗艙就是現在在軌道的國際空間站上作為實驗艙,而日本的太空人也多次搭載太空梭和俄羅斯的載人飛船常駐空間站。
這不僅說明日本在這個領域成績已經遠超歐洲國家,日本的太空經驗也比其他國家要豐富的多。不過國際空間站畢竟年頭太久,2024年就要退出現役了。 到時候只會是另一次"和平號"式的絢麗謝幕;要知道日本為了國際空間站計劃已經砸進去460億人民幣,現在每年還要拿出30-40億人民幣來維護,這其實 也成為日本的一個不小的負擔。
不過,國際的太空合作並不會因此而停止,因為下一個空間站的建造計劃已經擺上日程,不過不是美國人主導,而是中國人完全自主建設的空間站。2020 年左右,中國空間站將會出現在太空軌道上,將會有一個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有一艘貨運飛船、兩艘載人飛船共同組成。雖然體積上比起全球和造(就缺中國)的 國際空間站要小,但是不至於讓人類整體的太空研究腳步而停滯。現在美國的NASA、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歐洲的歐空局都在和中國展開協商,未來中國的空間站 將會作為人類太空建設的重要一環,不過是否對外開放仍然有待討論。
此時的日本則會心如貓抓,本來在國際空間站項目上,日本有發言權,因為我有艙段:你們要用可以,但是得跟日本交換資源,送我的太空人上去或者帶著日 本的補給材料先上太空等等。而此時中國人的空間站,日本則一點發言權沒有。可以說到了2024年後,日本的載人航天領域除非自己搞出來一套全新的成就,否 則將會回歸為0。鑒於日本H2B大推力火箭的發展進度已經一再落後,資金也不富裕,日本人未來在太空上基本可以確定沒有了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