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於坎培拉正式公布了該國2016年的新國防白皮書。在這一國防戰略計劃中,澳大利亞在今後10年將增加299億澳元(約合215億美元)的國防開支。據悉,在其國防綜合投資計劃中,澳大利亞皇家空軍將再得到4架P-8A"海神"海上巡邏機,並在下個10年初期再訂購3架。那麼,澳大利亞大量採購P-8A反潛巡邏機究竟有何圖謀?
澳大利亞已經連續26年保持經濟比較快速的增長,這為其採購號稱"全球頂級潛艇殺手"的P-8A反潛巡邏機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P-8A反潛巡邏機美軍研製和使用的一款"多任務海上巡邏機",集海上偵查、監視、攻擊於一體。P-8A自身可攜帶34噸燃料,續航能力達到4000海里;還可以進行空中加油,這使得它可以在空中連續飛行20個小時。該機最大速度907千米/小時,巡航速度815千米/小時,作戰半徑超過2200千米,實用升限12496米。機上配備的APY-10雷達具有合成孔徑探測模式,可準確識別付出水面的潛艇,600千米範圍內的陸地與海洋目標都可盡收眼底。
P-8A可同時投放並監控64個被動聲吶浮標和32個主動聲吶浮標。此外,P-8A設置有大型內置武器艙,機翼和機體下部還有6個外掛點,最多可攜帶5.6噸武器,包括航空炸彈,MK54型魚雷和"魚叉"空艦飛彈。當然,作為一種以反潛為主頁的巡邏機,其目標仍然主要集中在水下的潛艇。P-8A巡邏機裝備的磁場異常探測儀可以在較大範圍內粗略探測潛艇位置,然後再通過拋放聲吶浮標,進一步鎖定潛艇位置,可謂是點面結合,其綜合反潛能力超過3架P-3C的總和。澳大利亞採購P-8A是替代其服役近40多年的P-3C"獵戶座"巡邏機,增強對其周邊海域,進行空中巡邏和偵查,尤其是加強對進出南海潛艇的偵查和跟蹤。
澳大利亞選擇P-8A巡邏機與其對亞太地區局勢的戰略認識息息相關。自美國宣布"重返亞太"以來,便加大了在"第一島鏈"軍事部署,並試圖通過拉攏盟友,進行常態化的艦機抵近偵查,有針對性地掌握解放軍動態,同時削弱中國的戰略威懾能力,尤其是戰略核潛艇的威懾能力。為此,2013年,美國將剛剛具備初始作戰能力的P-8A反潛機首次部署在了臨近中國的日本沖繩嘉手納基地。經過一番測試和調整,P-8A以臨時部署的方式進駐菲律賓克拉克空軍基地及馬來西亞東部的一個軍事基地,其在南海上空活動日趨頻繁。
2015年12月,美國決定首次在新加坡彰宜基地部署P-8A反潛巡邏機,力圖在更大範圍內的監控南海。這也意味著美國在"第一島鏈"監控中國及潛艇活動的"弧線"已逐漸形成。可以說,通過在中國周邊巴士海峽,巴拉克巴海峽,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這四個海峽部署P-8A反潛巡邏機,中國潛艇和艦船出入"兩洋"的主要通道基本被封的水泄不通。
事實上,在中國周邊兩大海域之中,東海平均水深200米左右,特別是沖繩海溝達到2000米,從表面看這比較適合中國潛艇活動,東海艦隊也可以為其提供必要的掩護,但它距離美日基地太近,容易被對方探測和攻擊,所以並不符合要求。相較而言,南海平均深度1212米,最深處超過5000米,面積40多萬平方千米,這自然就成為了中國潛艇進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也正因如此,南海日益成為美國關注的重點。但是,美軍顯然並不滿足,並有意拉攏澳大利亞介入南海事務。
作為美國的傳統盟友,澳大利亞既是連接"兩洋"的樞紐,也是支撐關島和迪戈加西亞兩大軍事基地主要後援,又是進入南海的前沿基地。地理優勢也讓澳大利亞的戰略價值水漲船高。2014年,美澳正式簽署了一份25年的軍力部署協定,為美軍擴大在澳大利亞軍事存在確立了法律框架。目前,澳大利亞已為美軍提供了"松峽""納朗格"和"西北角"等軍事設施,並成為其偵查、監視、情報體系的關鍵節點。而在目前南海"風起雲湧"之際,澳大利亞大肆採購P-8A顯然是有意配合美國,並成為偷窺中國"狗仔隊"中的一員。當然,為了避免過度刺激中國,這些P-8A反潛巡邏機可能將部署在澳南部的愛丁堡空軍基地。
儘管中國多次說明和重申南海也是中國貿易的生命線,南海穩定符合中澳兩國及其他國家的利益。但澳大利亞還是追隨美國,在其白皮書中發表了很多消極言論,這不僅影響了兩國的互信,也使得本就複雜的地區形勢雪上加霜。對此,中國的立場是一貫的,南海問題應該由當事各方平等協商解決,域外國家不應該插手。很顯然,澳大利亞並不是南海問題的當事方,而這件事也從來不是中澳兩國之間的問題,所以澳大利亞在白皮書當中對南海問題說三道四完全是毫無道理的,也是中國所不能接受的。
可以說,以上事實反應出了澳大利亞尋求平衡國家經濟利益和安全利益的戰略取向。雖然中澳之間經貿關係密切,但只要美國堅持讓澳大利亞加入南海巡航等行動,澳方即使犧牲經濟利益,也會作出相應的軍事安排。對此,中國需要有清醒的認識,並加強南海空中防衛力量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