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哪個朝代的軍人地位最高?中國的兵與中國的文化

@ 2016-03-04

軍事鬥爭,武器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是軍事文化也很重要,畢竟武器還是人來操作。中國古代哪個朝代的軍人地位最高,那就是秦、漢!哪個時期的軍人地位最低?那就是明、清,尤其是清朝後期的軍人地位最低。

按照徵兵方式,軍人可以分為公民兵和僱傭兵,毫無疑問公民兵的素質最高,也最具有榮譽感。公民兵是義務兵,成年男子只要體格符合要求都有義務服兵役。公民兵服兵役期間得到的好處並不是工資,而是爵位,而僱傭兵則是發放佣金,掰著腳趾頭,也能想到,僱傭兵不靠譜。

秦朝的軍功爵制

秦朝實行軍功爵制,有軍功才能做官。「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二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秦王朝以軍人為官吏,給予英勇作戰的軍人以特殊的待遇,這樣的政策使秦國軍力空前強大,但也帶來了不利影響,因為國家管理需要行政經驗和智能,在戰場上砍頭砍得多,只代表你有力氣,不代表你有才能。所以漢代進行了調整。

漢代的軍人

漢高祖時期,大規模戰爭已經結束,天下大定,「兵皆罷歸家」,大批軍人復員,回鄉從事勞動生產,劉邦宣布對於復員的軍人給予政治地位和經濟利益方面的優待,想當官的可以按軍功當官,不想當官的賜良田美宅。

漢初的官吏都是來自於有軍功爵位的士兵,漢景帝時期,有「吏多軍功」的說法。

同時,漢初的官員必須通過「郎官」的實習,才能被選拔為官,什麼叫做「郎官」,郎者廊也,郎官的職責是守衛宮殿和做皇帝的隨從。郎官多出自「任子」或「貲選」,「任子」就是官秩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員,任職滿三年,可獲得任其子弟為官的資格,「子弟」可以是兒子,也可以是孫子,侄子、親屬都可以,可以推薦一到三名。「貲選」就是有財產的平民,可以捐錢給國家,獲得郎官的資格。

無論是「郎官」還是「貲選」必須先去當宮廷侍衛,才能做官。

漢武帝時期為了攻打匈奴,還增設了八校尉,隸屬於北軍;增設期門軍、羽林軍,隸屬於南軍,此外還增設了樓船(水軍)等軍種。

無論是八校尉、期門軍、還是羽林軍都是選自良家子,對出身是有要求的,當然武帝後期,戰爭比較頻繁,也會臨時徵兵,對這部分士兵的素質要求不高。但整個秦漢時期,中國的兵還是公民兵。

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國士兵的地位開始下降。

隨著後期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官員不再從士兵當中選拔了。更重要的是士兵不再是公民兵了,而是部落兵和募兵。

府兵制是徵兵制和募兵制中的終身兵役制,一旦成為府兵,子子孫孫都是府兵,這是由曹魏時期的世兵和鮮卑的部落兵演變而來。

漢代的兵役制度無論是徵兵也好,還是募兵制也好,都有服役年限的,如同今天的兵役制度,有期限,兵役結束後即可復員。隋唐的府兵則是終身兵役制。國家給這部分府兵一定的田宅,府兵子子孫孫當兵。沒有納入府兵系統的百姓則不需要當兵。當然唐太宗和唐高宗時期對外戰爭頻繁,有時也會募兵,募兵則是僱傭兵的性質。

終身兵役制和募兵制並存

宋代就是募兵,募兵就是僱傭兵,到了明代是衛所制度,衛所制度的兵役其實是和府兵是一樣的,納入衛所的老百姓需要當兵,而沒有納入的則不需要。明英宗時期,衛所制度開始崩潰,明後期都是僱傭兵居多,衛所兵一般沒有多少戰鬥力。

於是有人會提出疑問,為什麼府兵制和衛所制會崩潰?因為王朝前期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差不多,老百姓當兵,國家給地,當然有很多人願意當,平時為農,戰時為兵。可是到了社會經濟繁榮以後,問題就來了,別人都發財了,自己還在當兵,老百姓就不願意了,所以開始想方設法逃亡。

到了清朝,清朝是八旗兵和綠營兵,八旗兵不用說是世襲兵,所以後期特別腐敗,幾乎沒有戰鬥力。清政府只好依靠綠營兵,前期的綠營兵主要是世襲兵,後期開始招募。

那麼有人問,為什麼不重新回到秦漢的公民兵制(徵兵制)呢?

你想想看,科舉制度興起以後,實行公民兵制,有人願意去當兵嗎?當兵有不能做官,當什麼兵!

所以明清時期,很多外國傳教士來到中國,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他們說:從來沒有哪個國家的士兵比中國士兵的地位更低了。

從「中國的兵與中國文化」這一角度,我們也可以看出,為什麼宋代以後,中國走向了內在,中原王朝開始干不過北方少數民族,軍事文化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相关文章